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緻密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緻密星是白矮星、中子星奇特星黑洞等一類緻密天體的總稱,它們與正常星的主要區別是不再有核燃料進行聚變反應,熱壓力不足以與自身的引力保持平衡,因而塌縮成尺度非常小、密度非常大的天體。緻密星通常是恆星演化末期的終結形態,恆星演化為何種緻密星主要取決於恆星的質量。一般來說,質量在1倍至6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最終演化成白矮星,並伴隨有質量損失,其外殼向外拋出,形成行星狀星雲。質量為3至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演化成中子星[1],更大質量的恆星則坍縮成黑洞。

白矮星

白矮星密度極高,一顆質量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中低質量的恆星在渡過主序星階段,結束以氫融合反應之後,將在核心進行氦融合,將氦燃燒成碳和氧的3氦過程,並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如果紅巨星沒有足夠的質量產生能夠讓碳燃燒的更高溫度,碳和氧就會在核心堆積起來。在散發出外面數層的氣體成為行星狀星雲之後,留下來的只有核心的部分,這個殘骸最終將成為白矮星。因此,白矮星通常都由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溫度可以達到燃燒碳卻仍不足以燃燒氖的高溫,這時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鎂組成的白矮星。同樣的,有些由氦組成的白矮星是由聯星的質量損失造成的。

白矮星的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因此不再有能量產生,也不再由核聚變的熱來抵抗重力崩潰;它是由極端高密度的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力來支撐。物理學上,對一顆沒有自轉的白矮星,電子簡併壓力能夠支撐的最大質量是1.4倍太陽質量,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許多碳氧白矮星的質量都接近這個極限的質量,通常經由伴星的質量傳遞,可能經由所知道的碳引爆過程爆炸成為一顆Ia超新星[2]

中子星

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最終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內部區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白矮星被壓縮成中子星的過程中恆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餘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由於其磁軸和自轉軸並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等各種輻射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時稱作脈衝星

奇特星

奇特星是不由元素構成的星體,而是一類成分包括基本粒子夸克或其它假想粒子,在簡併壓力和引力間達到平衡之後形成,並且具有其它的量子特性的緻密星。奇特星主要包括夸克星和奇異星、先子星。

視頻

緻密星 相關視頻

宇宙里的緻密星是什麼,看起來很神秘!
白矮星是個什麼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