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臭冬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臭冬瓜

 

 

 

臭冬瓜是浙江寧波的地方傳統風味名菜。它風味獨特,奇香味美,健脾開胃,老少咸宜。所謂臭冬瓜,其實只不過是用冬瓜切塊,煮熟後涼透,再撒上細鹽、麻油等作料。吃法無甚奇特,但有愛吃辣的,撒辣椒粉極解饞。熱天時吃,大有解暑、通氣、開胃的功效。

中文名

臭冬瓜

目錄

食品簡介

臭字美食

食品簡介

製作臭冬瓜,需選取成熟冬瓜,除去皮瓢或不去皮,切成10厘米左右塊狀,焯成八成熟,瀝水冷卻後,四周均勻地抹上鹽,分層裝入甏內,加入臭鹵,封口後置放於陰涼處,半月後隨需食用。

冬瓜性甘平,具有清熱養胃,蕩滌腸內穢物的功效,是清涼食品和減肥佳蔬。臭鹵大都採用豆腐發酵

而成,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經過與冬瓜腐熟和分解,臭中又有一種清香味。食時放些麻油、老酒、味精,味道清口而醇香。

臭字美食

寧波一帶有"麻油老酒醃冬瓜"之民諺。是民間早晨下泡飯的佳品。不少海外遊子回鄉探親時,都要品嘗一下,以緬懷往昔情。

臭冬瓜、臭鹹菜、臭毛豆、臭豆腐、臭莧菜梗等「臭氣熏天」的臭鹹菜,是浙東寧紹一帶的土特產,可以說也是中國飲食生活中當的一怪。外地人若是見到此類「臭貨」,絕對不敢問津。

那為什麼寧紹一帶的人卻偏偏對此情有獨鍾、嗜食成癖呢?析原因有筆者分三:一是浙東瀕臨東海,海產品豐富,過去因為沒有冷藏設備,海產品上岸後極易變質,所以漁民們只得將大量鮮貨用鹽醃製成咸貨。由於當地居民長期與這些有鹹味、腥味的海鮮打交道,故對帶臭味的東西不僅習以為常,而且對臭味食物還有所偏愛;二是這些地方的民風儉樸,加上口味嗜咸,所以家家戶戶都把醃菜作為下飯菜;三是所謂的香———寧紹地區的「臭」菜在細細品嘗後,的確有一種特殊香味,而且味道極鮮。我想象,臭冬瓜之臭,如果只是一味的惡臭,那即便是寧波人恐怕也難以接受。

寧波人嗜食「臭」食的歷史悠久。清代范宣在《越諺》有「莧菜梗」條云:「莧見《易夫卦》,其梗如蔗段,醃之氣臭味佳,最下飯。」

胡樸安編的《中華全國風俗志》中收錄了《定海人食物上癖性》一文,其中也說「定海人民之習性,專喜食醃臘腐臭之物,試述之,以見其他風俗之一端。莧菜之老乾,定人呼為莧菜乾,用滾水煮熟,置於壇中,以鹽醃,經半月余,覺有臭味,然後取而食之,如醃茄子、醃冬瓜、醃白菜,亦復如是,不俟其臭腐不食也。俗云:『三日不吃臭鹹菜,腳步邁不開。』可謂荒謬極矣。」這大概是一位不是寧波人寫下的話吧。其實我們人的嗅覺並不等同於味覺,正如臭豆腐在全國各地都很受歡迎一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何「荒謬」之有!

筆者祖籍寧波,童年是在寧波東郊度過的。那時父親在上海做工,家庭經濟狀況極差。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很少有鮮肉吃,餐桌上頓頓都是自家門前屋後種出來的四時鮮蔬和醃製出來的鹹菜,如咸帶魚、咸白菜、龍頭烤、雪裡蕻鹹菜、臭莧菜梗、臭冬瓜、霉乾菜之類。記得母親製作臭冬瓜的方法是:將新鮮冬瓜切成大塊,削皮去瓤後洗淨,入沸水鍋中煮熟,撈出瀝水晾涼,然後放入臭鹵甏中,加入適量的食鹽並密封好,經半個月發酵以後,即可取出來,裝盤時再滴上幾滴香噴噴的麻油,便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臭冬瓜了。臭冬瓜口味咸鮮,略帶酸味,吃起來特別開胃。

臭冬瓜,臭冬瓜,真有不可言傳之妙,剛吃之時極臭,吃到後來又感覺極好,世上有許多事情不也是這樣嗎?以交友為例,初一交往,覺得面目可憎,心懷難測,接觸多了,又覺得可親可敬。以工作為例,剛一從事,覺得艱難無比,不堪承受,深入進去,又覺得興趣無窮,樂在其中.真可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