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劉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中國當代作家劉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自然中感悟生命之美

雪荷是散文作者劉東麗的筆名,在她剛剛進入到濟寧老年大學北湖校區寫作班的時候,就表現了不俗的佳績,創作量非常大,而且每一篇文章帶給人的感受都是非常強烈的。作為寫作班的老師,我很欣喜孔孟之鄉,文脈之地橫空出世一位寫作真誠的作者。

總體說來,雪荷的散文創作是一直游離於主流創作和主旋律的聲音之外的,她的散文注重主觀的表達,沒有為宏大敘事而刻意表現出一種文字的矯飾,這在當下的寫作當中是非常可貴的。

她的散文作品取材多來自于山野,來自於自己的行走,通過自己的眼睛和善感的心靈來呈現自然萬物的原生態之美。我們在讀她的文章的時候,就是在讀自然讀一個個蓬勃或者枯萎的生命。在作者的眼睛裡,生命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平等的活着。

理解一個人的文章,不免要從作者的情感曲折,人生歷程中獲取一些信息,才會對一個人的作品的精神內核有理解和認識。這是一位喜愛爬山的作者,常常是在爬到巔峰的時候能感受生命和自然的壯闊。雪荷有一段文字可以作為她情感的註腳來閱讀:「我也是特別喜歡一個人走在田埂上,好像那個時候我才真正擁有我自己,我屬於我,完完全全的屬於我,一個不需要考慮別人眼光,一個沒有任何身份的生命,和這天地間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一樣自由自在的活着,只擁有自己,這樣的灑脫這樣的舒暢,這才是一個生命真正該有的樣子。我在尋找着自己,哪個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又躲在了哪裡?在這初春的空間裡撩動着春天的愛,我在這愛里,感受到了欣喜,感受到了生命活着的歡愉,無論它是果農供養的果桃,還是崖縫裡自由風姿的野桃,是花就開放,無論它長在哪裡,是生命它才會一直前行,一直前行,開花結果,經歷春夏秋冬。我看到過萬物生命中的堅韌,冬天的寒冷,春天的乾旱,夏天的風雨,秋天的嚴霜,都不能使它停止前進的腳步,只因活着才有無限的可能。哪怕某天風雨折斷了臂膀,冰雹打落了果實,只要還活着就有無限的希望,可以生生不息從頭再來。這也許就是山野給我的勇氣,給我的欣喜,給我的領悟。」

能看到作者是在自然中獲得一份心靈的救贖,心靈的慰藉與陪伴,是山的魂魄滋養着一個人,是山的氣息在影響一個人,是自然的生存狀態給她靈魂的啟示與心靈的灌溉。對於自然,她是有一份深深的感激在裡面的。

從她最近發表的文字里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對自然的熱愛,每一次奔赴都是一次去自然的對話,心靈的憂傷,人事的煩惱,生活的喧囂,都要在山水草木中慢慢地釋放。因為一個人嚮往身體與自然合二為一,那文字里表達出來的說不盡的歡喜也就可以理解了。

雪荷散文,文字的空靈與流暢,內心的情思與感悟都是自自然然地流淌,原來在作者看來,自然是包容萬物,體諒人心,磨礪生命,喚醒心靈的。與自然對話的年齡不同,心得就不一樣,這樣的文字總是洗滌靈魂的。

作者喜愛山,渴望融入大山的懷抱,在《山林穿越——自然萬悟》一文中,完完整整記錄一次登山的過程,帶給人的啟示非常多,用全部的熱情和信心去完成一次行走,這樣的儀式感是對生命的挑戰,是對意志力的追求,而更重要的是心靈在山林里棲息,靈魂在無言的植物中得到灌溉與滋養,是大山熔鑄人的靈魂,也是大山釋放人的情緒,大山讓人敬畏生命的廣闊,大山也需要人認真的探尋,大山需要聆聽,更需要親近。她在山林獲得自在,獲得精神的完滿與適意,這樣的體驗是對一個人的撫慰。讓所有的委屈都讓大山包容,讓所有的苦累都在大山里釋放。當生命與大山融合一起的時候,人才真正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不難看出,作者常常是在植物身上找尋生命的動力與情趣。作者喜愛大雪下的凍住的荷葉,白雪皚皚下的荷花雖然已經乾枯,卻是體現着曾經有過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從容的境界。一派寧靜,一身慈悲,一心歡喜。這也是作者為什麼要用「雪荷」兩個字做筆名了。

在登泰山的文章裡面,我們看到少女的心境帶着好奇與新鮮,心靈的輕盈與愉悅都灑在山上,青年的獨立瀟灑讓人人生有了生活的勇氣,經受生活的磨礪,千帆閱盡再看山,心裡的從容與安詳,這些都與一座山有緊密的聯繫。三次看山三種心境,也更能感受到自然對人的包容。你有這樣的寬厚感恩之心。

同樣在另一篇《秋登泰山》中,書寫登山的體驗又不一樣的。有靈性的花怎樣開放,作者有她自己的解讀。這是一篇讓我感慨不已的文章,感動於作者,在一個秋天上路去領略四季變幻之美,作者心境平和,覺得即使看不到日出也是值得,對於歲月凋零,作者無喜無悲,覺得這都是自自然然的過程,沒有抱怨。

渺小的生命也要丈量山的長度,摸爬它的險處,你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嘛,作者是感受到了山間夜風的怒吼,沙子的磨礪,原來泰山上從來就不是平靜的,樹從來就不是在平靜和豐美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每一天都在經受自然的吹打和錘鍊。人生,何嘗不需要風雨的吹打,才會讓自己更加堅強,更加從容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作者終於登頂,雲海翻騰,感受自然神奇,作者感受的是雄偉之美,還有壯闊之美,而壯闊之美也只有在努力攀登中才能獲得。這樣的文字真誠情感,熱烈卻從容,作者不為登山而登山,而去觀自然,觀生命,在作者眼裡滿目斑斕與季節的變化,樹葉的凋零都是自然的法則,沒有悲傷只有從容與自在應和着她的心境,這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豁達超脫的境界。

雪荷作品,始終有一種粗糲的疼痛感在裡面。作者以女性的在場意識,這種疼痛有生命存在的疼痛,有對於女性生存狀態的反思,還有對於土地與人的關係的關注。

在她的文章裡面,每個字都包含着作者的淚水和苦痛,一份融入個人真實生命體驗的文字,書寫生命的歷程,讓我們獲得更多的感動勵志和共鳴。接受自己,愛自己的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在她那篇書寫生命體驗的文章《崖邊的樹》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生命絕望感的表達,感受到一個人重新獲得新生的力量,那是涅槃重生的一次生動的再現,令每一位讀過的讀者都在心裡掀起情感的漣漪。我們理解了生命的平凡與不平凡。這種對於在自然中大徹大悟的感喟,會引領我們,啟示我們不再埋怨命運的不公,而是要追尋活着的意義。

作者在這裡把自己比喻成一顆生長的崖邊的樹,描寫了生命成長的艱難和成長的渴望。有對生命的強烈憧憬,還有樹在貧瘠大地上頑強掙扎求生,大聲喊着我要活的這樣一份關於活着的宣言。

在這裡我們頓悟到生命才是最美的,存在,就是道理。只有存在才會感受到美的衝擊。存在才能領略到生命那份純美,從而讓她決心要活下去,而且活成一棵獨一無二的樹。生命需要取捨,為了活着,她放棄另一邊的生長,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也更需要智慧,她放棄長高,長大隻為了生存,只為了延續生命之美,風,霜雨雪讓我成長。崖邊樹是生長的狀態,這是不斷欣賞自己重生命,接受自己,往後餘生安靜的享受,生命成長的過程。

這又是一篇熔鑄了散文作者雪荷情感歷程和人生體驗的好作品,在人與自然的對話中,在天地萬物的感悟中,作者一次次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的儀式感。

這種疼痛感還來自對於大地蒼生的生存狀態的關注,在《田壟的眷戀》一文中,作者對父親的描寫,書寫了一位在拆遷後的土地上種植收穫的父親形象。父親在零星的土地的種植菜蔬,那是千百年以來農人對於土地最大的最本真的熱情,裡面飽含着對土地的敬畏,不敢浪費土地的虔誠,相信土地能給家庭給生活帶來富足的信心。這種與土地的感情,緊緊相依,不曾淡化過。因此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勤勞的父親形象,還有對於土地樸素而熾熱的情感,這種感情只有把命運與土地聯繫在一起才會有的。在作者深情的回憶與描寫中,更會讀出作者對拆遷後農民這一特殊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與同情。這是本文值得學習的地方。關注當下人的境遇,用筆書寫被我們遺忘的角落,這是一個作家的珍貴的使命。

看到作家關注現實生活的熱烈的情緒,以及對自己生活的土地和人的關切。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詩句是對雪荷散文情懷的最好的註腳。

雪荷對於儒釋道的研讀,讓她的字裡行間多了一些飄逸與豁達。而她對於魯迅,路遙和三毛的作品的閱讀,讓她有了既關注大地平凡世界的人,也會對歷史和社會有深刻的頓悟。在《戰士的獨白》中,作者的視角銳利而獨特,還是以家國情懷解讀魯迅先生的思想體系,作者深入學習通讀魯迅著作,看到的是一位偉大的戰士的憂思和吶喊,他所有的恨和愛都是紮根在中國積貧積弱的遼闊的土地上的。這篇文章是近年來關於魯迅作品解讀的難得的佳作。因為作者沒有沿用和借鑑別人的成果,所有的感想都是來自自己的對於文字的理解,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此我也能感受到作者那顆冷靜寬闊和滾燙的熾熱情懷,那種情思與魯迅的內心是一脈相承認的。

雪荷對於《平凡的世界》一書的閱讀,讓她感喟生命的平凡中的創造力。

雪荷一直行走在大山和鄉野裡面,還會帶給我們更多精美的文字最近幾篇文章多了一些暖意,比較之前的作品,她不僅僅是關注自然,也開始關注當下人的狀態,充滿了悲憫與同情。這個非常好,就是要不斷擴大寫作範圍,在更加廣袤的視野中重新有新的審美注入文字,在自然與社會中尋找一個支點,尋找和諧的關係,尋找人與自然的痛點。很高興作者對大地始終有一份感恩感激的深情,這是更加可貴的氣質。這也需要她不斷向生活去學習和觀察,從自然走進生活,相互映襯,參照,才會在文字的書寫上有新的角度和感悟。

[1]

作者簡介

劉亮,供職於兗礦濟寧二號煤礦,兗礦文學創作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