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自噬體是指內源性物質包括細胞內由於生理或病理原因而被損傷的細胞器,或過量儲存的糖原等,它們可被細胞自身的膜(如內質網或高爾基複合體的膜)包裹形成。
名詞釋義
自噬(autophagy)是由 Ashford 和 Porter 在 1962 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後提出的,是指從粗面內質網的無核糖體附着區脫落的雙層膜包裹部分胞質和細胞內需降解的細胞器、蛋白質等成分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並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降解其所包裹的內容物,以實現細胞本身的代謝需要和某些細胞器的更新。自噬在機體的生理和病理過程中都能見到,其所起的作用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尚未完全闡明,對腫瘤的研究尤其如此,值得關注。[1]
作用機制
自噬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將胞質中的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RNA、過量儲存的糖原等)和一些細胞內源性底物(包括由於生理或病理原因引起的衰老、破損的細胞器)在單位膜包裹的囊泡中大量降解,實現再循環,以維持細胞自身的穩定。這個過程對於細胞成分更新、保持旺盛的生理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在此過程中,自噬體的形成是關鍵,其直徑一般為 300 ~ 900 nm,平均 500 nm,囊泡內常見的包含物有胞質成分和某些細胞器如線粒體、內吞體、過氧化物酶體等。與其他細胞器相比,自噬體的半衰期很短,只有 8 min 左右,說明自噬是細胞對於環境變化的有效反應。根據細胞物質運到溶酶體內的途徑不同,自噬分為以下幾種。①大自噬:由內質網來源的膜包繞待降解物形成自噬體,然後與溶酶體融合併降解其內容物; ②小自噬:溶酶體的膜直接包裹長壽命蛋白等,並在溶酶體內降解; ③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CMA):胞質內蛋白結合到分子伴侶後被轉運到溶酶體腔中,然後被溶酶體酶消化。CMA 的底物是可溶的蛋白質分子,在清除蛋白質時有選擇性,而前兩者無明顯的選擇性。[2]
意義
自噬體通過自噬作用循環細胞內源物,在細胞營養不良時分解較不重要的細胞結構來提供養份,可能對實現細胞代謝需要、更新某些細胞器並維持細胞內穩態有較重要的作用。但也有觀點認為,自噬體是細胞程序性死亡中分解老化、損傷細胞的主體。自噬體對細胞所起的作用尚未完全闡明,包括其對癌細胞的作用。
參考文獻
- ↑ 自噬體的作用機制搜狗問問
- ↑ 噓!告訴你一個自噬體成熟和脂代謝的小秘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