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脫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膀胱豆(學名:Colutea delavayi Franch.)是豆科、魚鰾槐屬植物。落葉灌木,高1-4米,胸徑達4厘米;樹皮灰綠色,多纖維,全體被密至疏灰白色及褐色丁字毛。羽狀複葉有19-25片小葉,長約15厘米。總狀花序長於葉或與葉近等長,長15-17厘米,生花8-14(31)朵,花梗長3-5毫米。莢果卵狀紡錘形,長約3.5-4厘米,寬1.8-2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漸狹;種子長4.5毫米,寬3.5毫米,褐色,無光澤,珠柄長2毫米。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1]
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中甸、麗江、鶴慶、賓川)及四川西南部(九龍、木里)。生於海拔1800-3000米的山坡陽處、河溝邊灌叢中。[2]
膀胱豆是營造水土保持林和各種防護林比較理想的林下灌木樹種。膀胱豆的嫩枝鮮葉含有豐富的粗蛋白和其它營養物質,可用作飼料和綠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 中文名: 膀胱豆
- 拉丁學名:Colutea delavayi Franch.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 目:薔薇亞目
- 科:豆科
- 亞 科:蝶形花亞科
- 族:山羊豆族
- 亞 族:魚鰾槐亞族
- 屬:魚鰾槐屬
- 種: 膀胱豆
- 命名者及年代: Franch.,1889
-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1-4米,胸徑達4厘米;樹皮灰綠色,多纖維,全體被密至疏灰白色及褐色丁字毛。羽狀複葉有19-25片小葉,長約15厘米;托葉線狀披針形,長3-4毫米,先端漸尖,兩面密被毛;小葉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或長倒卵形,長10-20毫米,寬6-10米,先端圓或微凹,具小尖頭,基部圓至寬楔形,上面深綠色,被疏毛至幾無毛,下面淡綠色,疏被毛。
總狀花序長於葉或與葉近等長,長15-17厘米,生花8-14(31)朵,花梗長3-5毫米;萼筒長3毫米,萼齒三角形,長1-1.5毫米,外面及內緣密被毛;花冠淡黃色,旗瓣反折,寬約1-1.3厘米,先端微凹,基部心形,瓣柄長2-3毫米,胼胝體半圓形,寬約1毫米,翼瓣長8毫米,基部具耳及瓣柄,龍骨瓣瓣片半圓形,長6.5-8毫米,耳呈寬短三角形,瓣柄長約7毫米,由基部2毫米以上合生;子房扁,長4-5毫米,外面密被毛,花柱與子房近成直角,先端內卷,近軸面(內側)具縱列髯毛,柱頭細小,頂生,子房柄長約3毫米。莢果卵狀紡錘形,長約3.5-4厘米,寬1.8-2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漸狹,果頸長12-18毫米,果瓣綠白色至黃綠色,外面疏被黑褐色毛至無毛;種子長4.5毫米,寬3.5毫米,褐色,無光澤,珠柄長2毫米。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主要價值
膀胱豆是營造水土保持林和各種防護林比較理想的林下灌木樹種。膀胱豆的嫩枝鮮葉含有豐富的粗蛋白和其它營養物質,可用作飼料和綠肥。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中甸、麗江、鶴慶、賓川)及四川西南部(九龍、木里)。生於海拔1800-3000米的山坡陽處、河溝邊灌叢中。 耐陰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南方酸性土攘,而在pH8.5的潮土區,也能旺盛生長。在地下水位比較高的黃河灘地,它不怕水淹。而在高山陽坡,它耐乾旱、耐癖薄,也能正常生長。
生長習性
根系發達:膀胱豆能形成龐大的根系網,據調查,3年生單株1厘米以上的側根平均達23條,平均根長1.21米,最長達2.23米,根系總濕重1.68千克,主要分布在5-25厘米瀑土層內,因此它固持土壤的能力很強。
萌櫱力強:膀胱豆附平茬,耐修剪,平茬後生長勢更旺,當年生枝條可達1米以上,且能從基部萌發許多新枝。據調查,株行距為1米×1.5米的林地,多年平茬每畝乾柴年產量可達550千克以上。
生長快,枝葉密:據調查,在中國鄭州市郊,3年生膀胱豆平均地徑可達3.2厘米,高2.2米,有粗2.5厘米以上的側枝4個,0.5-0.1厘米的側枝67個,枝葉總濕重達11.44千克,其中鮮葉重3.65千克,而鮮葉中全氮、全磷、全鉀的含量分別為:3.018%、0.094%、0.924%,這對於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繁殖方法
膀胱豆繁殖容易,一般採用播種育苗。育苗時應注意適時採種,最好在果實完全成熟時,即果皮變紅棕色時進行。采後曬乾取出種子,除去雜質放通風乾燥處貯。第二年春季,種子經溫水催芽處理或進行砂藏催芽後,即可播種。另外應注意苗地的選擇,最好用地下水位適中,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作為苗地。播前灌足底水,播後保持土壤濕潤,防止苗地積水,忌用積水地和鹽鹼地作為苗地。其它育苗技術同常規育苗,出苗率即可達90%以上。出苗後適時定苗,適當灌水,加強田間管理,一年生苗即可達70厘米以上,第二年便可移栽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