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騰衝市團田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騰衝市團田鄉位於騰衝縣南部,東、南面沿龍川江與龍陵縣相鄰,西及西北以清涼山為界與騰衝縣蒲川鄉接壤,北與騰衝縣五合鄉相連。[1]

中文名稱: 團田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電話區號: 0875

郵政區碼: 679113

地理位置: 騰衝市南部

面 積: 99平方千米

人 口: 20096人(2017年)

機 場: 騰衝機場

車牌代碼: 雲M

鄉鎮簡介

團田鄉轄區內地勢西高東低,最底海拔1010米,最高海拔2020米,年均氣溫17.5攝氏度,年降雨量為1712.6mm,立體氣候顯著,是龍川江沿岸較為突出的低熱河谷區。鄉政府所在地曼弄村橋頭街到縣城的道路為沙石路,距縣城58公里,交通方便。鄉政府駐地距龍陵縣城僅18公里,距德宏州政府駐地芒市為58公里,是騰衝通往龍陵、德宏的南大門。

地理環境

團田鄉地處騰衝縣南部,距縣城58公里,國土面積99平方千米。全鄉地勢西高東低,年降雨量為1447mm,立體氣候顯著,是龍川江沿岸較為突出的低熱河谷區;糧食作物以水稻、包穀、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茶葉、甘蔗、油菜、水柑果為主。

全鄉現轄8個村民委員會73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0096人(2017年),聚居着漢、傣、佤、回、傈僳等9種民族,屬民族雜居鄉。經濟總收入完成7452萬元,2006年鄉級財政總收入135.4萬元。

新農村建設

團結務實的團田鄉黨委、政府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立足於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搶抓機遇、與實俱進,積極實施「農業穩鄉、礦電立鄉、區域經濟活鄉和科教促鄉」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着力構建支撐群眾增收、財政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產業群體,加快團田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是依託工業經濟構建沿江經濟帶,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帶動個私經濟的發展;

二是依託區位優勢,以騰龍線為紐帶,橋頭街集鎮為中心,輻射帶動物流貿易,打造騰衝南部物流集散地,活躍鄉域經濟;

三是依託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茶葉加工、生態觀光為主的特色經濟,培植特色農業經濟和旅遊經濟。

團田鄉提早謀劃2011年冬農生產

根據縣委政府的部署,結合團田實際,團田鄉2010年9月30日召開鄉村幹部會,安排部署2011年冬季農業生產工作。按照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思路,。會上,認真分析了2010年的生產交售情況,提出下一步將工作重點轉到培育烤煙生產合作社和加強田間管理、狠抓科技措施落實,明確任務,責任到人。2011年計劃種植早植煙4000畝,新建烤房103座,實現產量46萬公斤,實現煙農收入670萬元以上。據悉,團田鄉2010年共種植早煙1414畝,交售合同產量194469.5公斤,金額2772732.96元,平均單價14.26元,實現畝效益1960.9元。

團田鄉旱育秧推廣成效顯著

團田鄉把旱育秧作為大春生產的主要工作來抓,全鄉推廣旱育秧980畝,移栽大田9800畝,推廣面積達到歷史新高,成效顯著。團田鄉把水稻旱育秧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技術保障,多措並舉的加以推廣。一是提高認識,把此項技術作為解決早植煙和大春茬口矛盾的重要技術舉措,要求煙區田塊必須全部進行旱育秧;二是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把旱育秧作為主推技術為契機,要求全部示範戶進行旱育秧;三是農業科技人員進行分片包干,每個人負責1-2個村的技術指導;四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共召開9次技術培訓會,首先召開鄉、村、組領導技術培訓會,然後到8個村分別召開技術培訓;五是加大資金扶持,鄉政府撥出26700元對全鄉種植早植煙的5300畝煙田,1335戶煙農進行了旱育秧的物資補助。

區域經濟活鄉

努力培植和壯大鄉域經濟。隨着團蒲路的開通,南部三鄉的交通物流更加順暢;正在建設中的大石頭渡口大橋通行後,將來直達保龍高速路接口僅20公里,將為南部鄉鎮的各種貨物流通打通一條快捷通道;年底開工建設的騰龍路和騰龍橋將解除長期以來因路橋不暢而導致的交通「瓶頸」制約,加之沙槽子至後庫、沙槽子至曼哈等鄉村公路改造工程的實施,團田的交通基礎將得到較好地改善。隨着農村客運站的建成,集鎮配套公共設施建設等各項基礎條件的完善,團田作為騰衝南大門的優勢和競爭力將得到更好地體現。

農業穩鄉

積極實施「農業穩鄉」戰略。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着力提升傳統優勢農業產業,積極培植特色農業產業,用發展工業的理念來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着力構建團田農業產業骨幹群體,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全縣三大茶葉主產鄉之一的團田,茶葉是群眾增收的生命產業,種茶歷史悠久,植根千年的古茶樹仍然生機盎然,百年古茶正向世人展現着青春的風彩。全鄉共有茶園面積16000畝,在茶葉產業發展中團田圍繞「突出特色、突出亮點、打造品牌、打造精品」的思路開展工作。2006年茶葉總產達105萬公斤,產值1218萬元,實現茶農收入771.75萬元,茶葉成為支撐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古茶樹和優質良種茶優勢,積極引進和培植市場競爭力強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引進了廣緣茶業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設駝峰生態茶廠,進行普洱茶精深加工,8月份正式投產。該龍頭企業的進駐,將有力地帶動提升團田茶葉的品牌和市場競爭力。團田發揮低熱河谷區優勢,利用有近6000畝水田位於龍川江沿岸的良好條件,積極開展以冬玉米為主的冬季農業開發工作。2006年冬玉米種植4200畝,產量突破160萬公斤,冬玉米種植面積達4600畝。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增加了單產,有效的緩解了茶糧爭地矛盾,達到了茶糧雙豐收的目標。隨着蔗糖產業的回升,甘蔗產業得到恢復性發展,2006年通過優良品種示範推廣,甘蔗種植面積發展到3200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