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腰站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腰站鎮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管轄,德州市腰站鎮位於兩個地區(德州、聊城)三個縣市(平原縣、高唐縣、夏津縣)的交匯處,山東省德州地區與山東省聊城地區的交界處,處於山東省的平原縣、夏津縣高唐縣三個縣的匯集點,全鎮共有人口26330人(2017),下轄47個村莊,緊靠105國道,交通便利,全鎮以預製建材加工、木片加工、板材製造為主,同時也是山東農業大鎮,近兩年新增企業較多,另原有化工澱粉製造業、麵粉加工業兩大支柱產業為依託。[1]

歷史沿革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轄鎮。1956年設山東省德州專區腰站鄉,1958年屬山東省德州專區郭莊公 社,1965年析置山東省德州專區腰站公社,1984年設山東省德州市腰站鎮。位於山東德州市境西南部,距山東德州市區22公里。面積61.33平方千米,人口26330人(2017)。105國道、德腰公路過境。轄耿樓、石佛街、孔莊、窯上、韓莊、芝坊、鍋培口、小辛莊、大魏莊、北堤上、小魏莊、闞莊、小屯、小吳莊、徐莊、陳牌莊、林橋、小李莊、小莊、王雙堂、前槐王莊、後槐王莊、馬莊、東韓營、西韓營、蒲河、大張莊、梁莊、東咸莊、西咸莊、郭莊、土屋、耿樓、塘坊、宋范、沙莊、柳莊、大白布屯、小白布屯、大尹莊、姚莊、黃莊、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北張4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磚瓦、建築等行業。農業主產糧棉、蘋果、梨、家禽。

由來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曾設驛站在今山東德州腰站村附近。為使驛站方位好辨認,便堆土築一高台,並在台上種下槐樹一棵。槐樹旁邊建一鐵匠鋪,製造兵器,設一茶館飯鋪,為過往信使提供飲食。經年累月,槐樹枝繁葉茂,像一把巨大的傘蓋。據說,夏季在樹下納涼飲茶,陰涼清爽,蒼蠅不至。歷代人們慕名而來瞻仰,有的在附近定居下來,漸漸地形成了一個較大的雜姓村落。北宋年間稱藥家鎮。明代改稱譚家鎮。清乾隆年間,漕糧旱路過此,因其地處山東聊城高唐縣與山東德州恩縣中間站,故又改稱山東腰站。

地形地貌

地形

山東省德州市腰站鎮位於北緯36°55'—37°10′、東經115°45'—116°16′,地處山東省魯西北平原,北依山東德州,南鄰山東聊城、山東臨清,東連山東濟南,西隔古老的京杭大運河與河北省相望。 山東省德州市腰站鎮地處山東德州黃河衝擊平原,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坡降在1/5000-1/8000之間,最高點與最低點海拔差10.5m。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物產豐富。山東德州市腰站鎮屬暖濕帶半濕潤大陸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濕12.7℃,年極高氣溫41.7℃,極低氣溫零下22.5℃冷熱、乾濕明顯。晚秋經常出現乾旱,乾旱對於喜溫好光的棉花影響比其他作物小,這是腰站鎮種植棉花歷史悠久的氣候原因。盛產棉花、雜果、地瓜、蔬菜等作物。棉花是腰站鎮的特色作物,植棉歷史悠久,素有「銀夏津」之稱。境內栽培以棉花、小麥、玉米、穀子為主。

水文

德州市降水經流大部分在7、8月份,其他月份基本不產生經流,或只產生微量經流。多年平均流量2720.3萬立方米。山東德州全市共有土地130.79萬畝,可利用面積101.03畝。

氣候特徵

山東德州腰站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土地廣闊而肥沃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物產資源十分豐富。全市土地總面積1217.9萬畝,其中耕地1285.17萬畝,墾殖率達67%,每個農業人口平均近2畝。可供墾殖的後備土地還有百萬畝。土壤質地,砂質土占84.34%,粘質土占4.63%,適宜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油料、瓜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其中宜棉面積達800萬畝之多,是山東全省、全國商品棉基地之一。

水資源豐富。地上,黃河水可供利用;地下,可供開採的淡水有147765萬立方米。山東省德州市礦產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2億噸,天然氣儲量15億立方米,煤炭儲量9.5噸,具有廣闊的開採價值。

新農村建設

一直以來,山東省德州市腰站鎮黨委政府把和諧新農村建設當作一件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來抓,採取多項措施紮實開展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

清潔農民生活環境。小康村創建活動的開展,使不少群眾靠勤勞致富先富起來,蓋起了漂亮的新房,但是很多家庭不太注重衛生清潔,垃圾隨處亂丟亂放。為此,腰站鎮把整治衛生,美化、淨化環境,作為加強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和諧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清潔在我家」活動。首先從學校做起,制訂措施,在學生中積極開展「清潔在我家」活動,教育、引導小學生注意清潔衛生。要求小學生從自己家庭做起,帶動家人重視搞好衛生,提高村民公共衛生意識,為建設整潔美觀、環境衛生的新村作出共同努力。其次,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大環境集中整治活動,對村容村貌、路容路貌進行徹底清理,責任到片,限期完成,最後統一觀摩,打分排隊,張榜亮相。活動的開展促進了道路、村莊、庭院環境的淨化、美化。

文化生活

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山東省德州市腰站鎮在47個自然村全面啟動了村級文化大院建設工程,並將並將文化大院建設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收看收聽電化教育節目、接受科技文化培訓、諮詢生產生活信息、參加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陣地,切實做到「一室多用」、「多室共用」。積極組織農村秧歌隊、龍燈隊、老年協會等群眾文化組織,每年正月十五舉辦農民藝術節,每年十月份舉辦「豐收杯」農民鼓會,活躍了農村健康的文體活動,提高了農民的文化品位。提升農村文明程度。努力挖掘腰站鎮歷史文化,從保護歷史風物、歷史文獻等個方面,去尋找腰站的歷史神韻,並將此廣播於廣大群眾之中,從而樹立起作為腰站人的自豪與自信,為建設和諧農村奠定深厚的文化源基。同時加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建創建活動,通過開展衛生先進戶、生態庭院示範戶、雙文明戶、「五好」家庭戶等精神文明創評活動,全面提升農村文明程度。[2]

經濟發展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腰站鎮是一個只有2萬餘人口、離山東德州市區30公里的偏遠小鎮,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相繼「冒出」了服裝、製鞋、梳絨、禽蛋加工四大富民產業,湧現出「家庭工廠」60多家,使全鎮擺脫了「民營弱鎮、財政窮鎮」的落後帽子。

複製「沙莊製鞋現象」,激活7個專業村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腰站鎮沙莊村是一個擁有800餘人口、典型的農業村莊。村黨支部書記沙文平通過親戚關係,與德州宏祥鞋業公司聯合,在家搞起了半成品加工。公司免費提供縫紉設備、布料,並上門教技術。沙文平認準了這是個「只賺不賠」的好事兒,而且非常適合農村婦女干,既不耽誤農活,又能在家門口掙錢。他把村裡的閒置學校和原村辦公室利用起來,組織30多名婦女搞加工,每人每月平均收入800元。

鎮黨委、政府就「沙莊製鞋」現象進行了認真總結,按照「建一個工廠,帶活一個村莊,培訓一批工人」的思路,複製「沙莊現象」,帶動起了後槐、王雙堂、北堤等7個村莊從事服裝鞋業加工,鎮上在建房、用電、員工培訓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如今,全鎮已有600餘人從事服裝鞋業加工,服裝製鞋設備已達400多台,僅此一項年增加收入200多萬元。 新上一台梳絨機,提供5萬元貸款支持

鎮黨委書記李元紅說:在農村無論發展哪項致富產業,都要符合兩條:一是始終堅持把解放思想放在第一位,使農民願意在糧棉生產之外另闢致富蹊徑;二是因勢利導,搞好服務,幫助群眾解決難題,保護好群眾發家致富的積極性。

鎮上面對各地如潮的發展態勢,接連組織了三次「農民外出參觀團」,到省內外民營經濟發達的河北清河等地參觀學習,選擇富民項目。通過參觀學習和市場分析,他們確定了羊絨加工這一產業。搞羊絨加工,每上一台梳絨機,運轉起來需要5萬元的投資。鎮政府很快就出台了優惠政策:誰新購置一台梳絨機,鎮政府協調貸款5萬元,並在用電方面給予幫助。同時,鎮上成立了羊絨加工產業協會,統一外出購置設備和原料、統一開展技術培訓、統一產品檢測、統一提供銷售。不到兩個月,全鎮就新上了60台梳絨機。目前,該鎮已發展起羊絨加工龍頭企業3家,小型加工農戶62家,擁有設備140多台,20個村莊的300多農民成為梳絨工人,僅一項產業年總產值達3000多萬元。

不養雞不產蛋,溫州老闆卻扎堆來搞禽蛋加工

「這裡既不養雞、也不產蛋,卻有這麼多的溫州老闆來這裡扎堆搞禽蛋加工。眼下,已有7家『鄉吧佬』企業做好了開工建設前的準備,我們正在打造『溫州食品產業園』!」李元紅說。

為什麼德州腰站的吸引力這麼強?一位蒼南的老闆說:「我們來之前,德州腰站的負責人首先了解我們的企業能不能安置當地勞動力,這讓我覺得該地的負責人是可以信賴的。」另一方面,該鎮抓住了溫州老闆經商愛「扎堆」的習性,營造了適宜溫州人生活創業的氣候。鎮元亨食品廠總經理黃兆權已在腰站鎮幹了3年,從開始創業到名揚四方,腰站鎮政府給他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務。鎮民經辦主任崔建勇早已成了該企業的「大秘書」,從公司的招工、貸款、用地、用電到各類營業執照的辦理,沒讓老黃跑一步腿。

「『元亨』是我鎮招商的無形招牌,有7位溫州投資商都是黃兆權給介紹來的。」崔建勇高興地說。[3]

旅遊資源

千層槐

原是一株古老的國槐,位於山東德州腰站鎮南北大街上,據說因歷代官衙在樹千上貼告示,一層加一層,

故當地人稱「千層槐」。

古槐干圍約260厘米,干高400厘米,全高約8米,

樹冠覆蓋直徑約11米,朝西南一枯杆形如「龍頭」;嘴照逼真。

對這株古槐的傳說很多,有秦始皇病逝後停屍車於樹下,

至今夏天無蚊蠅的說法,可見這株古槐的生長年代之久遠.

沙莊清真寺

山東德州腰站鎮有一座古建築,即沙莊村清真寺。該寺始建於明代,有大殿7間,南講堂4間,主講堂3間,沐浴室2間,大門1座,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寺內古柏青翠,環境肅穆。清乾隆年間,有一位狀元白雲龍曾為該寺書寫匾額一塊,後惜遺失。該寺曾於清道光年間重新翻修。1955年又維修一次,至今尚保存完好。[4]

民間工藝

雕塑

山東德州市腰站鎮民間工藝主要有神像雕塑,家具的雕鏤、及玩具製作等。其形式是桌椅等器具花邊圖案的雕鏤,內容多為「吉祥」、「如意」、「福壽」等,配以「螞蚱牙」、「卷草」、「花鳥」、「山東」等圖案。玩具製作以泥塑木雕人物、走獸為主。有虎、獅、人等。

剪紙

山東德州市腰站鎮剪紙構圖簡捷,剪法粗獷,是一種頗受群眾喜愛的民間傳統裝飾品。因事而剪,因人而置。過春節剪「連年有餘」、「吉祥如意」;婚事剪「鴛鴦」、「蝙蝠」、「抱角」、「月亮」;老人生日剪「長壽桃」、「松鶴延年」等。民間擅長剪紙者多為家庭婦女。剪紙創作是在民間剪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式由表現吉祥喜慶發展到展現生活,形式由花、鳥、蟲、魚發展到人物、山水景色、民間故事、戲文人物等,構圖也大為複雜,方法由剪裁發展為刀刻(故剪紙又稱之為刻紙)。剪紙創作成就最大者應首推賀藝民、宋仙月、范俊厚、鄭金琪等。其中賀藝民成就最大,影響最廣,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時代氣息濃厚,布局對稱,造型新穎,變形大膽,簡潔灑脫,粗獷豪放,頗具北方特點。其作品曾多次出國展出,剪紙作品「和平與友誼」為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故居收存。

繪畫

山東省德州市腰站鎮書畫藝術,素以普及廣,從事人員多而著稱。人們用書畫裝點居室,款式夙以「中堂」、「條屏」、「條山」為主,多為紙本圖軸。品種有寫意、工筆;書種兼真、草、隸、篆。清末民初,書法較著名的有李士奎、李毓英、劉曉山;繪畫有張築岩、任南宮、鄭化成、李榮清等。建國後,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書畫普及愈廣,從事業餘書畫者愈多。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書畫事業的發展,縣書法、美術兩協會經常組織各種類型的書畫展覽和筆會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書畫事業的發展,豐富了山東德州全市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近年,從事書畫人員出版書選、畫選者漸多,如劉恩常、張文明、孟昭友、王世震的書法作品選集及劉汝陽、葉兆信、任敬彬、張永利等人的美術作品選等。2004年冬縣書協、美協協同出版了《山東德州腰站鎮市書畫作品選》,收入腰站鎮籍書畫界人士作品近200幅,充分展示了腰站鎮縣書畫藝術水平和書畫隊伍的規模。[5]

特色產品

德州扒雞

山東省德州腰站鎮的著名特產,它以五香脫骨、肉嫩鬆軟、清香不膩等特點而聞名,有神州一奇之美稱。德州扒雞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早在明代,德州城內及水旱碼頭上,即有叫賣燒雞者。1692 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扒雞面世。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駐蹕德州,下榻與其少時的老師著名詩人田文家,嘗到了州城名產——五香脫骨扒雞,龍顏大悅。從此,德州扒雞做為貢品進入宮廷。乾隆年間,扒雞製作藝人被召進皇宮御膳房,從而德州扒雞名揚天下。德州扒雞自問世以來,受到各界好評。1956年,在「山東省肉類加工評比會」上,被評為同類產品第一名,同年6月在北京「全國食品評展會」上,轟動京華,被譽為「中華第一雞」;自1981至1983年,在商業部舉辦的「全國肉禽蛋類製品評比會」上,連續三屆獲優質產品稱號; 1988 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此類產品未設金獎);1989年獲全國首屆民用產品大賽精英獎; 1990 年獲 90 年代國內首屆美化生活大獎賽金獎,並深受國內外料理專家和商界人士的讚揚。 1985 年 6 月,日本「新居濱市中獲公民館友好訪華團」來德州扒雞聯合企業公司訪問,日本教授藤原建樹先生品嘗了德州扒雞後,讚不絕口,並揮毫題詞:「美味世界第一」。

民風民俗

山東德州腰站的民間文化歷史久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民間舞蹈「牛斗虎」。「牛斗虎」舞蹈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原創地是德州腰站鎮鍋培口村。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由馬頰河北渡,在高唐、平原、德州一帶作戰。山東德州市腰站鎮鍋培口村民王仁參加了太平軍,並學會了「牛虎拳」套路。太平軍失利後,王仁回到鍋培口村。此時盜匪蜂起,民不安生。王仁便在村內聚集了30名青壯年,辦起了「武對子社」,向人們傳授「牛虎拳」。「武對子社」看莊護院,保衛鄉鄰,受到百姓稱讚。後來,鄉親們為表達對「武對子社」的護衛之恩,便用竹片、膠布、紙紮制裱糊成牛頭,用黃布製成牛身,用絨布縫製成虎衣,由人穿戴起來對打,成一套路,以示對「武對子社」的紀念。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村民李有亮進一步整理規範了動作套路,把牛頭越做越大,老虎越做越小,形成了融舞蹈與武術為一體,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牛斗虎」舞蹈。

「牛斗虎」舞蹈採用一牛、二虎、一牧童、六武士為陣容,是一種模擬動物形體、習性、動作的表演。「牛舞」動作剛勁,粗獷彪悍;「虎舞」動作輕盈,矯健威猛。伴着鏗鏘有力的鑼鼓,「牛」「虎」相鬥,氣氛活躍。該舞多在春節、元宵節、廟會或其他重大慶典活動等場合演出,成為腰站鎮傳統文化中一項重要的特色藝術,備受群眾喜愛。

除了「牛斗虎」舞,山東德州市腰站鎮還有扭秧歌、推旱船等民間藝術。秧歌分徒手、彩絹、花棍和腰鼓四種,以扭為主,或載歌載舞,或只扭不唱。表演樣式主要有「十字穿心」、「二龍擺尾」、「四門斗」、「疙瘩圈」、「剪子股」等。盛行於1940年至1950年左右。後經過挖掘整理,又增加了幾種形式。如今每年春節、元宵節期間,村村都有表演隊。旱船的製作很講究,船身以竹、木紮成,長者近3米,短者1米多,上搭頂棚,下圍布裙,船裙垂於地面,畫有水波及游魚等。舞時,坐船者(舊時多男扮女裝)以暗挎在肩上的帶子懸船,並可隨時交換假腿姿勢,另一人在船外隨鑼鼓節奏,時而像漂浮於平湖微波之上遊蕩,時而如在狂風巨瀾中疾駛盤旋。尤以山東德州腰站鎮沙莊村的旱船聞名四周各鄉。其表演內容多取材於古裝戲劇,1950年後又增添了現代題材。https://jining.focus.cn/zixun/a2fcdf0ce6df6712.html 腰站鎮] </ref> <ref>[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