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腮腺腫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腮腺腫瘤良性者以多形性腺瘤為最多,約占腮腺腫瘤的80%,惡性者以乳腺表皮樣癌居首位,約占腮腺腫瘤的10%。絕大多數腮腺腫瘤患者在無意中發現以耳垂為中心出現無痛性緩慢增長的腫塊。

病因

間葉組織良性腫瘤主要是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其次為脂肪瘤,少數為發生自面神經的[[]]神經纖維瘤,腮腺內也可原發惡性淋巴瘤其他類型惡性腫瘤均少見。多形性腺瘤呈膨脹式緩漫生長,腮腺腫瘤可巨大而無面癱。突然生長加快或出現疼痛應考慮惡性變。

疾病概述

腮腺腫瘤良性者以多形性腺瘤為最多,約占腮腺腫瘤的80%,惡性者以乳腺表皮樣癌居首位,約占[[]]腮腺腫瘤的10%。腮腺惡性腫瘤的1/2,其次為多形性腺瘤惡性變、各型腺癌及腺泡細胞癌等。

間葉組織良性腫瘤主要是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其次為脂肪瘤,少數為發生自面神經的神經纖維瘤,腮腺內也可原發惡性淋巴瘤其他類型惡性腫瘤均少見。

症狀表現

腮腺腫瘤以發生在面神經淺層的腺葉組織者居多,約占80%以上。絕大多數腮腺腫瘤患者在無意中發現以耳垂為中心出現無痛性緩慢增長的腫塊。病期不定,長者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腮腺腫瘤的表現為疼痛尤其持續性痛並進行性加重,或面神經功能障礙或麻痹,是腮腺惡性腫瘤的徵象之一,但並非所有惡性腫瘤都有此症狀。惡性腫瘤合併面神經麻痹者頸淋巴結轉移率增加,預後也較差。約10%的腮腺腫瘤發生在腮腺深層組織。由於位置深在早期不易發現,達到一定體積時,可見患側扁桃體後上方軟齶膨出。

診斷檢查

1.病史注意腫塊發現時間,有無疼痛,曾否用過抗生素,療效如何。

2.仔細觸診包塊的大小、範圍、軟硬度、呈結節性或囊性。包塊界限是否清楚,能活動或有無粘連、固定否,有無面癱。

3.根據病史和檢查,分析包塊的性質,良性或惡性,有無包膜。必要時應作腮腺造影、核素掃描或B型超聲檢查。

4.一般術前不作活檢,必要時作術中冰凍活檢確定性質。[1]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診斷。

治療方案

(一)治療

外科手術是治療腮腺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腮腺腫瘤的治療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完整徹底切除,不得弄破瘤體,二是要保護好面神經。準確的病理診斷是進一步治療措施的依據。化學藥物對腮腺癌的治療多數尚不肯定,均為姑息性治療。

高分化型的黏液表皮樣癌、腺泡細胞癌、局限性小的惡性腫瘤手術完全切淨者,都不必做術後放療。屬以下情況者,應考慮術後放療:

①惡性程度高者,如未分化癌、鱗狀細胞癌低分化的各型腺癌涎腺導管癌腺樣囊性癌等;

②惡性腫瘤緊貼面神經予以分離保存者;

③腫瘤侵犯肌肉、骨、顳下頜關節,或腮腺深葉惡性腫瘤累及顱底;

④由於解剖條件不能切淨,或術後鏡檢標本切緣陽性;

⑤腮腺腫瘤的手術雖肉眼切淨,但以後無再次手術機會的各型惡性腫瘤、復發性惡性腫瘤再次手術者。

1、多形性腺瘤和低度惡性腫瘤,宜作保留面神經的腮腺摘除術。鱗癌和腺癌應將面神經一起切除,或保留未受侵犯的部分面神經。

2、切除面神經干後,可將耳大神經移植橋接於面神經根部與分支處之間。

3、面神經切除後,如所留神經於根部過短,不能夠移接,可考慮用副神經或舌下神經的降支接於面神經遠心端以替代面神經的功能。

4、腺癌侵犯腮腺僅為部分者,亦應將腮腺(淺葉和深葉)全部摘除。[2]

(二)麻醉

一般採用氣管內插管麻醉。

(三)術中注意點

1、切口暴露應充分。

2、如尋找面神經下頜緣支,可在下頜角上下1.5cm寬度的範圍內,在頸闊肌與深筋膜之間,鈍性分離尋找。在下頜角附近的嚼肌筋膜表面尚有一層菲薄的結締組織,通常透過此膜即可顯露細長的面神經下頜緣支。

3、如尋找面神經頰支,可在腮腺前緣、腮腺嚼肌筋膜淺層、腮腺導管之下方尋找。

4、找面神經總干,應在腮腺後緣與胸鎖乳突肌前緣之間分離,直至暴露二腹肌後腹止端處。在肌止端與外耳道軟骨所成角度的分角線上、乳突根部尋找面神經總干,常見耳後動脈在其淺面向後越過。

5、找出面神經分支和總干後,即沿分支或總干分離出面神經各分支,同時切除其淺層的腮腺組織。

(四)術後處理

1、逐層縫合,充分引流,局部加壓,防止涎液滯留。

2、出現暫時性面癱可用維生素B類藥物。

3、注射抗生素預防感染。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