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腐婢

中文學名:腐婢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馬鞭草科

屬:豆腐柴屬

腐婢,中藥名。為馬鞭草科植物Premna microphylla Turcz.的莖、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瘧疾,泄瀉痢疾,醉酒頭痛,癰腫疔瘡,丹毒,蛇蟲咬傷,創傷出血。[1]

目錄

別名

土常山、臭娘子、臭常山、涼粉葉、鐵箍散、六月凍、臭黃荊、觀音柴、虱麻柴、臭茶、小青樹、糯米糊、捏捏糊、墨子稔、豆腐木。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苦、微辛,寒。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瘧疾,泄瀉,痢疾,醉酒頭痛,癰腫,疔瘡,丹毒,蛇蟲咬傷,創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酒醉不醒:(腐婢)葉9g,葛花6g。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痔瘺下血:腐婢葉焙乾研末,每服3g,米湯送下,每日3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春、夏、秋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豆腐柴,直立灌木,植株高2-6m。幼枝有柔毛,老枝漸無毛。單葉對生;葉柄長0.5-2cm;葉片卵狀披針形、倒卵形、橢圓形或卵形,有臭味,長3-13cm,寬1.5-6cm,基部漸狹,全緣或具不規則粗齒,先端急尖至長漸尖,無毛或有短柔毛。聚傘花序組成塔形的圓錐花序,頂生;花萼杯狀,綠色或有時帶紫色,密被毛至幾無毛,邊緣常有睫毛,5淺裂;花冠淡黃色,呈二唇形,裂片4,外被柔毛和腺點,內面具柔毛,尤以喉部較密;雄蕊4,2長2短,着生於花冠管上。核果球形至倒卵形,紫色,徑約6mm。花期5-6月,時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林下或林緣。分布於華東、中南及四川貴州

藥材鑑別

莖枝圓柱形,淡棕色,具縱溝,嫩枝被黃色短柔毛。葉對生,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長2-7cm或更長,寬1.5-4cm,先端尾狀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漸狹,下延;邊緣中部以上具不規則的粗鋸齒,淡棕黃色,兩面均有短柔毛;葉柄長約1cm。偶見殘留黑色圓形小果。氣臭,味苦。以莖枝幼嫩、葉多者為佳。

相關論述

本草經集注》:「療瘧有效。亦酒漬皮,療心腹痛。」
陶隱居雲∶花用異實,故其類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根據其所主以為療也,但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本經》不雲是小豆花,後醫顯之爾。未知審是否?
今海邊有小樹,狀似梔子,莖條多曲,氣作腐臭,土人呼為腐婢,用療瘧有效,亦酒漬皮療心腹。恐此當是真。若爾,此條應在木部下品卷中。唐本注云∶腐婢,山南相承,以為葛花。《本經》雲小豆花,陶復稱海邊小樹,未知孰是?然葛花消酒,大勝豆花,葛根亦能消酒,小豆全無此效。校量葛、豆二花,葛為真也。今按別本注云∶小豆花亦有腐氣。《經》雲病酒頭痛,即明其療同矣。葛根條中見其花並小豆花,干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唐注海邊有小樹,土人呼為腐婢,其如《經》稱小豆花是腐婢。二家所按藥性論雲∶赤小豆,花名腐婢。能消酒毒,明目,散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又下水氣,並治小兒丹毒熱腫。
圖經曰∶腐婢,小豆花也。生漢中,今處處有之。陶隱居以為海邊有小木,狀似梔子,氣作臭腐,土人呼為腐婢,疑是此。蘇恭雲∶山南相承,呼為葛花是也。今注云∶小豆花,亦有腐酒頭痛。海邊小木,自主瘧及心腹痛。葛花不言主酒病。注云∶並小豆花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然則三物皆有腐婢名,是異類同名耳。《本經》此比酒病。
外台秘要∶治渴,小便利復非淋。小豆藿一把,搗取汁,頓服。食醫心鏡∶主 瘧,寒熱邪氣,泄痢,陰氣不足,止渴及病酒頭痛。以小豆花於豉中煮,五味調和,作羹食之。別說雲∶謹乃是小豆花,設有別物同名,自從所說,不必多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