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臘月(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臘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臘月》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臘月

有人說臘月是過年的準備期,是為過年而專門鋪設的一個排練場,是的,沒有臘月的一次次彩排,過年的大戲就會遜色許多。

臘月里最先碰到的是臘八節。記憶中的臘八節就是一碗臘八粥,一碗透着濃濃香氣的粥。小時候的我們天天喝粥,卻仍然喜歡臘八粥,因為吃了臘八粥,就意味着離過年不遠了。同時,平時的粥是白粥,玉米糝兒的,元麥糝兒的,只有臘八節這天的粥會加入各種誘人的豆子,如赤豆、綠豆,或豇豆、扁豆豌豆等等,就是這些豆兒給臘八粥增加了不同尋常的味道。米、糝兒和各種豆子放齊,文火慢慢地煨,一年一年地煨出特殊的粥味,也把一輩輩的孩子煨成了大人,又煨成老人。

我家早年的臘八粥都是由我的祖父煮,祖父年紀大了以後,就改由我的母親煮。但不管由誰來煮,需要的是一份耐心。前一天晚上將各種豆子備好,數出有八種之多,用水泡開,或預先煮熟,早上與米一同下鍋。我們還沒有起床,就先聞到一股從廚房裡飄出的豆粥的香味,立即想起今天是臘八節呢,便急急地爬起來,走進廚房,這時,臘八粥的香氣已經在院子裡、村子中瀰漫開了。

臘八的粥香瀰漫數千年了,以致今天的臘月,我通體仍然繚繞着那股香味。臘八粥不僅香,最主要的是耐得住咀嚼。不是說單純的米粥、糝兒粥不好,那是柔和的美味,臘八粥則不然,臘八粥是有筋骨的,可以慢慢地嚼,久久地品,越嚼越品就越有味。而且,那味道一進入體內便凝固為支撐肉身的脊骨,早上美美的喝兩碗粥,下地平田挖泥,直干到中午回家,肚子裡還不覺餓,不像往常,早早就餓得眼冒金星。

一碗臘八粥融會的何止是米和豆子,更有滿滿的歷史風情。臘八粥是祭祀神靈的美食,從《禮記》看,周代已經很普遍地烹食臘八粥了。臘八祭祀何時形成?大約要追溯到秦代,那年頭將蜡祭和臘祭並歸為臘祭,祭祀的時間是冬至後的第3個戌日,這一天恰好在十二月初八,緣此,臘八祭祀相沿成習,十二月亦被稱為臘月。

進入臘月第二件重大事情就是送灶。我小的時候,鄉間有個順口溜: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又能吃糖豆,又能吃灶飯。雖然是這麼說,但蘇中民間送灶的日子卻在臘月二十四。二十三這一天撣塵,為送灶做準備。

那時農家的房屋很簡陋,房梁被飲煙熏得黑不溜秋,房頂上遍布蜘蛛網,積攢了一年厚厚的灰塵,年底前要來一次徹底清除。撣塵既是為了送灶,也是為清清爽爽好過年。

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往凡間的工作隊,一年四季注視着一家人的言行舉止。若是有鋪張浪費,拋米撒面等現象,他就會如實向天庭匯報。來年這家說不定就會遭受什麼禍害。據說,灶王爺有一個記事本藏在房子的柴旺里,主人便利用撣塵之機,將其掃去,讓灶王爺記不清這些「醜事」,到天上不至於說壞話。同時,還要在灶王爺回天宮時,給其敬上又甜又粘的灶糖,甜到他不好意思再說壞話,粘到即使想說也張不開嘴,如此一來,他才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年年灶王爺神位上張貼的就是這副對聯。

看祖父送灶是我童年每年的必修課。祖父的送灶儀式其實很簡單,盛一碗灶飯擱在神位前,再放上兩塊灶糖和兩隻酒杯,酒杯里並不倒酒,而是裝水和麥麩。我知道,灶飯和灶糖是敬灶王爺的,那水和麥麩是為灶王爺的坐騎準備的。秉上燭,燃起香,然後趴在神像前叩頭,祖父從容地做完這些,再用元寶裹了菩薩紙點化,同時放幾顆炮仗,灶王爺就算上天了。

送灶是過年的一個界線,這以後幾天,過年進入倒計時:二十四,送灶;二十五,做饅頭調酵;二十六,磨豆腐;二十七,宰羊殺豬(或出溝取魚);二十八,上街請菩薩紙買年畫(買茶食等過年用物);二十九,剁餡兒煎肉圓;三十(夜)是除夕,掃院子、貼對子,熬夜守歲笑嘻嘻。別看日程排得密密麻麻,緊緊湊湊,可有的事還是沒有列進去,比如做衣服鞋子、曬饅頭干、燒酒等等。其實,有經驗且勤快的主婦們會提早動手,以免在最後的衝刺時段忙得暈頭轉向。

在這些大事中有兩點尤為重要。一個是撣塵,一個是買年畫。民間有一個傳說,除了灶王爺在民間監視家事,每個人身上還帶着個三屍神,這個三屍神愛搬弄是非,他常常在玉皇大帝那裡捏造事實,說人間的壞話,說世間是家家骯髒,人人懶惰,請求對他們治罪。玉皇大帝信以為真,便讓靈官菩薩下界懲罰。灶王爺聞知消息,預先悄悄密告人們,於是家家戶戶大掃除,屋裡屋外,院裡院外,都收拾得乾乾淨淨。靈官菩薩下凡一看,事實並非屍神所說的那樣,一家家窗明几淨,和睦團圓,幸福美滿。他便如實向玉皇大帝匯報,並大加讚揚。這一來,反而讓三屍神受到懲罰,玉帝禁止他再到人間誣告作亂。這個撣塵背後的動人故事,說明我們的先祖早就懂得寓教於樂,運用這種手法教化廣眾。

鄉村的代銷點,年底也只能供應豬肉、茶食、糕點和紅棗之類,至於過年要添置的衣物、碗筷、杯盤、香裱和爆竹等等,則要到幾里十幾里路外的街上去買。在所有的年貨里,最亮眼的要數年畫了。年畫是過年的精神補品。這一張是個鯉魚跳龍門,買回去圖個大吉大利,年年有餘;這一張是個火紅大石榴,買回去圖個紅紅火火,多子多福;這一張是舜耕歷山記,請回去圖個孝感動天,勤儉持家……在那個沒有電影,沒有電視,甚至連電都沒有的年代,鮮艷的年畫便是人們最愛看也是最受看的過年風景,一貼就是一年,這一年便濡染在年畫的文化氛圍和境界裡。

庭堂打掃乾淨,這不就是除舊?壁上貼上新畫,這不就是布新?除舊布新,這就是過年精神文明的內涵!

隨着年畫的張貼,紅艷艷的對聯也出現在門扉上,頓時門庭煥然一新,就待張燈結彩迎新春了。當然,還要祭祀,祭奠先祖;還要接灶,要把「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請回來;最後才是臘月里關鍵詞——守歲,這一活動必須在一陣陣爆竹聲中進行……

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日常和過年已經沒有多少差別,年的聲望好像降格了,臘月的氛圍隨之淡化了許多,特別是除夕那一天的許多繁文縟節已經就簡,往昔的許多趣味消失了,鄉愁便悄然出現。這無盡的鄉愁,終究是想不盡、淡不了、揮不去、放不下……

透過鄉愁,我們看到的是時代前進的腳步。

有人說臘月是過年的準備期,是為過年而專門鋪設的一個排練場,是的,沒有臘月的這一次次彩排,過年的大戲就會遜色許多。

臘月里最先碰到的是臘八節。記憶中的臘八節就是一碗臘八粥,一碗透着濃濃香氣的粥。小時候的我們天天喝粥,卻仍然喜歡臘八粥,因為吃了臘八粥,就意味着離過年不遠了。同時,平時的粥是白粥,玉米糝兒的,元麥糝兒的,只有臘八節這天的粥會加入各種誘人的豆子,如赤豆、綠豆,或豇豆、扁豆、豌豆等等,就是這些豆兒給臘八粥增加了不同尋常的味道。米、糝兒和各種豆子放齊,文火慢慢地煨,一年一年地煨出特殊的粥味,也把一輩輩的孩子煨成了大人,又煨成老人。

我家早年的臘八粥都是由我的祖父煮,祖父年紀大了以後,就改由我的母親煮。但不管由誰來煮,需要的是一份耐心。前一天晚上將各種豆子備好,數出有八種之多,用水泡開,或預先煮熟,早上與米一同下鍋。我們還沒有起床,就先聞到一股從廚房裡飄出的豆粥的香味,立即想起今天是臘八節呢,便急急地爬起來,走進廚房,這時,臘八粥的香氣已經在院子裡、村子中瀰漫開了。

臘八的粥香瀰漫數千年了,以致今天的臘月,我通體仍然繚繞着那股香味。臘八粥不僅香,最主要的是耐得住咀嚼。不是說單純的米粥、糝兒粥不好,那是柔和的美味,臘八粥則不然,臘八粥是有筋骨的,可以慢慢地嚼,久久地品,越嚼越品就越有味。而且,那味道一進入體內便凝固為支撐肉身的脊骨,早上美美的喝兩碗粥,下地平田挖泥,直干到中午回家,肚子裡還不覺餓,不像往常,早早就餓得眼冒金星。

一碗臘八粥融會的何止是米和豆子,更有滿滿的歷史風情。臘八粥是祭祀神靈的美食,從《禮記》看,周代已經很普遍地烹食臘八粥了。臘八祭祀何時形成?大約要追溯到秦代,那年頭將蜡祭和臘祭並歸為臘祭,祭祀的時間是冬至後的第3個戌日,這一天恰好在十二月初八,緣此,臘八祭祀相沿成習,十二月亦被稱為臘月。

進入臘月第二件重大事情就是送灶。我小的時候,鄉間有個順口溜: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又能吃糖豆,又能吃灶飯。雖然是這麼說,但蘇中民間送灶的日子卻在臘月二十四。二十三這一天撣塵,為送灶做準備。

那時農家的房屋很簡陋,房梁被飲煙熏得黑不溜秋,房頂上遍布蜘蛛網,積攢了一年厚厚的灰塵,年底前要來一次徹底清除。撣塵既是為了送灶,也是為清清爽爽好過年。

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往凡間的工作隊,一年四季注視着一家人的言行舉止。若是有鋪張浪費,拋米撒面等現象,他就會如實向天庭匯報。來年這家說不定就會遭受什麼禍害。據說,灶王爺有一個記事本藏在房子的柴旺里,主人便利用撣塵之機,將其掃去,讓灶王爺記不清這些「醜事」,到天上不至於說壞話。同時,還要在灶王爺回天宮時,給其敬上又甜又粘的灶糖,甜到他不好意思再說壞話,粘到即使想說也張不開嘴,如此一來,他才會「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年年灶王爺神位上張貼的就是這副對聯。

看祖父送灶是我童年每年的必修課。祖父的送灶儀式其實很簡單,盛一碗灶飯擱在神位前,再放上兩塊灶糖和兩隻酒杯,酒杯里並不倒酒,而是裝水和麥麩。我知道,灶飯和灶糖是敬灶王爺的,那水和麥麩是為灶王爺的坐騎準備的。秉上燭,燃起香,然後趴在神像前叩頭,祖父從容地做完這些,再用元寶裹了菩薩紙點化,同時放幾顆炮仗,灶王爺就算上天了。

送灶是過年的一個界線,這以後幾天,過年進入倒計時:二十四,送灶;二十五,做饅頭調酵;二十六,磨豆腐;二十七,宰羊殺豬(或出溝取魚);二十八,上街請菩薩紙買年畫(買茶食等過年用物);二十九,剁餡兒煎肉圓;三十(夜)是除夕,掃院子、貼對子,熬夜守歲笑嘻嘻。別看日程排得密密麻麻,緊緊湊湊,可有的事還是沒有列進去,比如做衣服鞋子、曬饅頭干、燒酒等等。其實,有經驗且勤快的主婦們會提早動手,以免在最後的衝刺時段忙得暈頭轉向。

在這些大事中有兩點尤為重要。一個是撣塵,一個是買年畫。民間有一個傳說,除了灶王爺在民間監視家事,每個人身上還帶着個三屍神,這個三屍神愛搬弄是非,他常常在玉皇大帝那裡捏造事實,說人間的壞話,說世間是家家骯髒,人人懶惰,請求對他們治罪。玉皇大帝信以為真,便讓靈官菩薩下界懲罰。灶王爺聞知消息,預先悄悄密告人們,於是家家戶戶大掃除,屋裡屋外,院裡院外,都收拾得乾乾淨淨。靈官菩薩下凡一看,事實並非屍神所說的那樣,一家家窗明几淨,和睦團圓,幸福美滿。他便如實向玉皇大帝匯報,並大加讚揚。這一來,反而讓三屍神受到懲罰,玉帝禁止他再到人間誣告作亂。這個撣塵背後的動人故事,說明我們的先祖早就懂得寓教於樂,運用這種手法教化廣眾。

鄉村的代銷點,年底也只能供應豬肉、茶食、糕點和紅棗之類,至於過年要添置的衣物、碗筷、杯盤、香裱和爆竹等等,則要到幾里十幾里路外的街上去買。在所有的年貨里,最亮眼的要數年畫了。年畫是過年的精神補品。這一張是個鯉魚跳龍門,買回去圖個大吉大利,年年有餘;這一張是個火紅大石榴,買回去圖個紅紅火火,多子多福;這一張是舜耕歷山記,請回去圖個孝感動天,勤儉持家……在那個沒有電影,沒有電視,甚至連電都沒有的年代,鮮艷的年畫便是人們最愛看也是最受看的過年風景,一貼就是一年,這一年便濡染在年畫的文化氛圍和境界裡。

庭堂打掃乾淨,這不就是除舊?壁上貼上新畫,這不就是布新?除舊布新,這就是過年精神文明的內涵!

隨着年畫的張貼,紅艷艷的對聯也出現在門扉上,頓時門庭煥然一新,就待張燈結彩迎新春了。當然,還要祭祀,祭奠先祖;還要接灶,要把「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請回來;最後才是臘月里關鍵詞——守歲,這一活動必須在一陣陣爆竹聲中進行……

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日常和過年已經沒有多少差別,年的聲望好像降格了,臘月的氛圍隨之淡化了許多,特別是除夕那一天的許多繁文縟節已經就簡,往昔的許多趣味消失了,鄉愁便悄然出現。這無盡的鄉愁,終究是想不盡、淡不了、揮不去、放不下……

透過鄉愁,我們看到的是時代前進的腳步。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