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脫窠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脫窠臼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指戲曲創作應擺脫陳舊的創作模式。所謂窠臼,不僅指以往作品的窠臼,還包括創作者個人的窠臼。由明末清初曲論家李漁(1611—1680)在《閒情偶寄》中提出。李漁認為,戲曲創作的取意、填詞應力求新穎,不能蹈襲前人,才可稱得上「傳奇」。這一術語的提出既是為了滿足觀眾的審美心理,也體現了文藝創作必須創新求變的宗旨。

引例1

吾謂填詞之難,莫難於洗滌窠臼,而填詞之陋,亦莫陋於盜襲窠臼。 (李漁《閒情偶寄•詞曲部·結構》 (我認為填寫曲詞的困難之處,莫過於洗淨一切陳舊的套路,而填寫曲詞的鄙陋之處,也莫過於盜取襲用已有的套路。)

引例2

非特前人所作,於今為舊,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視昨,亦有間 (jiàn)焉。昨已見而今未見也,知未見之為新,即知已見之為舊矣。 (李漁《閒情偶記·詞曲部·結構》) (不僅前人的作品,到現在已經陳舊了,即使出自我個人之手的作品,今天看昨天寫的,也是有毛病的。昨天見過而今天沒有見過,才知沒見過的是新的,已見過的是舊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