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腳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腳癬

來自網絡的圖片

腳癬,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膚損害往往是先單側(即單腳),數天、數周或數月後才感染另一隻腳。水疤主要出現在趾腹和趾側,最常見於三四趾間,足底亦可出現。為深在性小水皰,可逐漸融合成大疤。腳癬的皮膚損害有一特點,即邊界清楚,可逐漸向外擴展,但決不會是瀰漫性、邊界不清楚的。因病情發展或搔抓,可出現糜爛、滲液,甚或細菌感染,出現膿皰等。

基本信息

掛什麼科; 皮膚科

哪些症狀; 腳皮膚起水泡、糜爛、瘙癢

好發人群; 所有人群

需做檢查; 局部視診、真菌檢查

引發疾病; 局部感染、傳染到其它部位出現手癬、體癬等

治療方法; 外用藥物治療、內服藥物治療

常用藥物; 氟康唑、伊曲康唑、達克寧霜

治療費用; 根據不同醫院,收費標準不一致,市三甲醫院約(500 —— 1000元)

是否傳染; 傳染

患病比例; 0.2%-0.5%

治癒率; 80%

治療期; 30天

病因

它是由致病性皮膚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膚病。有傳染性,常為單側發生,時間長了,也可雙腳患病。足癬在全世界廣為流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普遍。在我國,足癬的發病率也相當高。據上海市1975年對11萬人普查,足癬的發病率為36.76%。我國南方的發病率可達50%~60%。在某些職業和集體中,甚至可高達80%~100%。為什麼足癬會有這麼高的發病率呢?這要從足癬的成因談起。人的足底和趾間沒有皮脂腺,從而缺乏抑制皮膚絲狀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禦機能較差,而這些部位的皮膚汗腺卻很豐富,出汗比較多,加之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濕溫暖,有利於絲狀真菌的生長。此外,足底部位皮膚角質層較厚,角質層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豐富營養物質,有利於真菌的生長。  

腳掌多汗是足癬的主要誘發因素。婦女在妊娠期間,由於內分泌的變化,引起皮膚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癬。肥胖者因趾間潮濕,汗液浸漬易患足癬。足部皮膚受外傷,破壞了皮膚的防禦功能,也是誘發足癬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於缺乏胰島素導致物質代謝紊亂,皮膚含糖量增加導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癬。濫用抗生素,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使皮膚正常菌群失調,也會增加足癬的易感性。  

足癬的發病還與生活習慣有關。不良衛生習慣常使足癬發病率增高。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潔衛生和鞋襪的情況,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場所。有些人還喜歡用手摳摸腳趾,以至損傷了足部皮膚,使足癬蔓延。家庭中有人患足癬,如不給予適當的治療,又去密切接觸別人,會造成接觸傳染。足癬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常不消毒,健康人使用後也易感染。   順便提一下,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腳氣」和「腳氣病」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腳氣」即「足癬」,而「腳氣病」則是維生素B1缺乏症。「腳氣病」發病後可出現多發性神經炎、四肢肌肉癱瘓;在足踝部常常發生輕重不同的水腫及皮膚發紅,這是由神經性血管作用或酸性物質刺激引起的小血管擴張,以後逐漸加重,可發展到膝、大腿,甚至全身。因病症主要表現在雙足,故稱為「腳氣病」。由此可見,「腳氣」並非「腳氣病」。 摺疊編輯本段症狀

腳癬俗名「香港腳」,又叫腳氣,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見皮膚病。腳癬是一種接觸傳染病,常因共用面盆、腳盆、腳巾、手巾、拖鞋及澡盆而迅速傳播。症狀為腳趾間起水皰、脫皮或皮膚發白濕軟,也可出現糜爛或皮膚增厚、粗糙、開裂,並可蔓延至腳底及腳首邊緣,劇癢,必須抓破為止。故常伴局部化膿、紅腫、疼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窩組織炎等繼發感染。由於用手抓癢處,常傳染至手而發生手癬(鵝掌風)。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長,則成甲癬(灰指甲)。真菌喜愛潮濕溫暖的環境,夏季天熱多汗,穿膠鞋、尼龍襪者更是為真菌提供了溫床;冬季病情多好轉,表現為皮膚開裂。

檢查

實驗室查菌檢查。刮取皮損鱗屑進行真菌直接鏡檢,可見菌絲或關節孢子即可確診。真菌培養可確定致病菌種。

輔助檢驗:刮取鱗屑挑取皰液加10%koH鏡檢可見分枝分隔的菌絲,但角化增厚型手癬直接鏡檢陽性率低,需反覆檢查取鱗屑或皰液接種於沙氏瓊脂上保溫培養,2周內有菌落生長,根據菌落形態和鏡下特徵可以鑑定菌種。

鑑別

1.掌跖膿皰病 損害始於指、掌部和趾跖部,或掌、跖同時患病。手部以掌中或魚際部為重,足部則以足跟和足弓為多。在紅斑基礎上發生小而深的膿皰,或先為水皰而後為膿皰。反覆發作,時輕時重,除瘙癢外痛感明顯,無全身症狀,皮損真菌檢查為陰性。

2.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病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好發於手、足背部和四肢伸側,常有輕度瘙癢,局限於雙足時需與足癬鑑別,該病皮損為邊緣鮮明的紅斑,伴有角化過度和鱗屑,有時邊緣色素加深,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3.濕疹 局限於足部的濕疹有時與足癬很相似,但濕疹多對稱,急性期滲液較多,慢性期邊界也不清楚,真菌檢查可鑑別。但有時足癬可合併濕疹。

併發症

足癬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傳染至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1.合併症有身體合併有身體其餘部位皮膚癬菌感染。由於長期患足癬或者因手搔抓後的自體接種,足癬患者可合併有甲癬、手癬、體股癬等。合併甲癬時,甲板渾濁,不透明,呈雲霧狀、污漬狀,表面失去光澤。 在灰指甲患者中,半數都是由腳氣長期未得到治癒引起的。 對此問題,專家指出:「灰指甲患者往往是先患有腳氣或手癬,真菌首先侵入指甲周圍的皮膚,然後逐漸侵入指甲或趾甲內,並進一步生長繁殖,直到破壞整個指甲。更值得注意的是,灰指甲不但可以自身各部位互相傳染,也容易傳染家人,很難根治。除導致灰指甲外,腳氣惡化還會引起腳的局部糜爛以及丹毒,嚴重影響個人健康。因此得了腳氣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治療。」  

2.足癬合併細菌感染。此時局部分泌物增多,並且可出現淡黃色膿性分泌物。感染部位紅、腫、熱、痛。如果沒有及時適當抗炎治療,則可能會出現淋巴管炎、丹毒及蜂窩織炎等。  

(1)急性淋巴管炎。俗稱紅線,中醫為「紅線疹」,紅是因為化膿菌從破損的皮膚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   

(2)丹毒。丹毒是一種比較嚴重的急性炎症。小腿部位的丹毒又稱為「流火」。它是由於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經損傷的皮膚侵入中型或細小淋巴管、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內的淋巴管及其周圍軟組織的急性炎症。   

(3)蜂窩組織炎。中醫稱瘭疽,一般為繼發鏈球菌感染而引起。也可指由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引起的疏鬆結締組織的急性瀰漫性化膿性炎症。這種病變可發生在皮膚較淺的部位,也可發生在筋膜下或肌肉間的較深部位。  

3.癬菌疹。是指皮膚癬菌及其代謝產物通過血液循環在病灶外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膚過敏反應。癬菌疹的發生與局部癬病炎症程度有密切關係。局部炎症越明顯,發生癬菌疹的可能性越大。  

(1)汗皰疹型。發病急,在手指兩側、手掌或足跖等處發生綠豆大小的厚壁水皰,水皰內充滿漿液,可分散、或集簇。   

(2)丹毒樣型。皮損為丹毒樣紅斑,一般不硬,邊緣鮮明,比較規則,不痛或稍有痛感,無淋巴管炎。一般無全身症狀。   

(3)丘疹型。為突然發生的集簇性丘疹、斑丘疹或毛囊性須疹。多發生於四肢或泛發於全身。  

(4)濕疹型。突然發生於四肢,尤其是下肢的大片紅斑、丘疹、小皰等多形性皮疹的濕疹樣損害,分布對稱。

預防

注意局部衛生,襪宜常用肥皂水洗、曬,不宜穿着膠鞋或塑料底鞋、靴,勿用公用拖鞋或腳布,治療手足多汗和汗皰。鞋宜常曬或以棉球浸甲醛(福爾馬林)置鞋內密封24~48h,有滅真菌效果。經繼發細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療後,可酌用抗菌劑。注意局部衛生,襪宜常用肥皂水洗、曬,不宜穿着膠鞋或塑料底鞋、靴,勿用公用拖鞋或腳布,治療手足多汗和汗皰,鞋宜常曬或以棉球浸甲醛(福爾馬林)置鞋內密封24~48h,有滅真菌效果,經繼發細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療後,可酌用抗菌劑。

治療

治療

1.局部治療 根據臨床不同病型表現,分別對症治療:

(1)對汗皰型或有輕度浸漬糜爛,有少量分泌物者,可於每天早晚用1∶6000或1∶4000高錳酸鉀溶液或3%醋酸鉛溶液浸泡或濕敷,每次20~30min(水皰可在無菌處理下刺破),浸泡後用消毒布巾拭乾。然後選用以下藥劑外塗,如苯甲酸/水楊酸/碘/碘化鉀/薄荷腦 (複方苯甲酸酊)、Castellan塗劑、5%魚石脂、3%水楊酸、10%硫磺泥膏,或市售成藥,如2%克霉唑霜、特比萘芬霜、聯苯苄唑霜等(任選一種),慎用刺激性強藥劑。

(2)對滲液較多的糜爛型可選用上述的高錳酸鉀溶液或用達里波液浸泡或濕敷,有繼發細菌感染者可酌加0.1% 依沙吖啶(利凡諾),滲出停止,糜爛面減輕後可參用上述汗皰型泥膏,半量懷氏酊或市售的抗真菌霜劑。

(3)對趾間型可參照汗皰型治療。

(4)對鱗屑角化型由於患病病程長,治療需要耐心。開始採用抗真菌作用和剝脫作用較強的酊劑(需滲透力強些)如複方土槿皮酊或全量的苯甲酸/水楊酸/碘/碘化鉀/薄荷腦(複方苯甲酸酊),也可用10%~30%醋酸浸泡雙足,每次20~30min。待角化過度明顯減輕後,改用作用相對較弱的軟膏外搽,如半量的複方苯甲酸軟膏或10%~20%的尿素軟膏等,以鞏固療效和恢復正常的皮膚屏障功能。

2.系統治療 對於局部治療療效不佳或皮損範圍較廣泛者,可短期口服抗真菌藥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等配合治療,一般1~2周即可。

3.中醫治療

(1)對汗皰型或急性期有水皰糜爛及分泌物時,宜每天早晚用土大黃或黃精或馬齒莧煎水,5%明礬水作濕敷,或用馬齒莧60g,黃柏20g,苦參20g煎水浸泡,每天2~3次,每次1~2h。夜間外用10% 鹼式沒食子酸鉍(代馬妥,次沒食子酸鉍)氧化鋅油調勻外塗。待炎症消退,腐爛完全平復後,每天選塗土槿皮酊或中藥醋劑。

(2)對輕度鱗屑角化型者,先用蒼膚水劑(蒼耳子15g,地膚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參15g,百部15g,枯礬6g,水3000ml),煮沸20min後待溫浸泡15~20min,每天1~2次,或於洗腳水中加入適量食醋浸泡,然後外用市售一般腳癬藥膏。

(3)對手足多汗者,應於局部損害減輕後(無糜爛、滲液及明顯的角化鱗屑)每天用5%明礬或干葛水劑(干葛30g,明礬15g,水1000ml,煎水洗泡),或黃柏、生地榆等量煎水洗泡,每天1次。

足癬治癒後,仍應堅持每周搽藥1~2次,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平時應勤洗腳(特別應注意洗到每個趾間),勤換鞋襪,使其經常保持乾燥。足汗較多者可在鞋內撒些枯礬粉、烏洛托品等粉劑以起到止汗作用,如患者同時患有甲癬則應一併治療。

飲食

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的新鮮蔬果或是服用維他命C與B,多吃鹼性食物如:葡萄、綠茶、海帶、蕃茄、芝麻、黃瓜、胡蘿蔔、香蕉、蘋果、橘子、蘿蔔、綠豆、意仁等。

清淡飲食,忌食動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鮮發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飲酒,多休息,勿疲累, 適度的運動。[1]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腳癬, 有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