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寺 - 江西省進賢縣寺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能仁寺 - 江西省進賢縣寺廟 |
中文名;能仁寺 地區;江西省 建造;唐 國家;中國 |
能仁寺,坐落於江西省進賢縣城北里許的堯城山,始建於唐初,重修於明萬曆年間。清光緒年間,能眉法師住持寺內,香火旺盛。現有觀音殿、三聖佛殿、羅漢堂及附屬建築共五百四十平方米,山地面積二十餘畝。
序言介紹
能仁寺所處堯城山似一神龜伏臥大地,山青水秀,四周護河,荷花爭艷,馨香撲鼻。寺近旁有一小池塘,稱為「墨池」。相傳唐代魏徵士(古代進賢縣三賢之一)在堯城山,拜知識淵博的張華羽為師,研讀天文地理、詩書文章。一個春天的傍晚,他正讀書,近旁池塘內蛙聲大作,使他煩惱,他隨手拿起一塊硯墨投於池內,該池便一直水墨無蛙。明代進士汪集詩云∶「徵士幽棲何處林,堯城境僻偃禪心。書聲未許蛙聲雜,硯墨長遺池墨深。凰嶺孟盤雲翠疊,虎溪環映竹松林。結茅近得分間地,習靜時來聽焚音。」因而此池塘就稱為「墨池」,據說當年魏徵士用過的石硯台和石筆、石墨仍在池內。[1]
地理位置
寺址∶江西省進賢縣凰嶺鄉五里村
歷史文化
武則天執政期間,有鄭、魏、傅、羅、汪、吳、黃七位好友訪徵士,夜之堯城山,時皓月當空,見學堂處於坡頂,風景幽美。細觀堯城山,宛如一支綠毛神龜拜月,真乃人間福地,遂作詩讚∶「坡象神龜拜月,護河清泉長流,蓮香直衝雲霄,天生神仙故鄉」。當夜,七人宿於徵士學堂同得一夢,見雲端飄至一白須老翁曰∶「七位好漢如在此地發代千煙,爾須結為異姓兄弟,並請一位慈母做主。」醒後他們依夢指點,拜觀音為母,結為金蘭之交。觀音菩薩被七人真誠之心所感動,託夢答應他們的請求,並提出三個條件∶一、每天要給菩薩一盆沐浴水;二、割堯城山護河八分田裡的青禾苗,裝在十八苹箱中;三、在六月十九日準時送往京城,為太子治痼疾。七兄弟一一照做,皇太子飲了青禾苗湯治痼疾痊癒,武則天大悅,冊封七兄弟為「七聖候王」,同時降職把魏徵士的學堂進行改建並賜名為「能仁寺」。建寺後七兄弟在附近定居,稱為七社八村。後有詩讚∶
堯城之山蘊靈氣,神龜伏臥仙境地。觀音點化出棟材,則天賜名建能仁。
參考資料
- ↑ 江西進賢縣佛教界人士協同縣領導慰問抗洪部隊官兵 , 南昌新聞網 2010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