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澳德意志帝國青島郵局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位於安徽路和廣西路交界口處的膠澳郵局舊址今年5月迎來了它的120歲生日。這座精美的哥特式建築不僅見證了青島百餘年來的城市變遷,更為難得的是,在這120年的漫長歲月中,它從未離開過自己的老本行——郵電業,它見證了郵電業從最原始的郵政到最先進的5G網絡的巨大變遷。5月23日,一場名為《塔望·膠澳郵局舊址落成120周年紀念展》在良友書坊舉辦,主辦方通過展出膠澳郵局舊址各個時期的圖片文獻,展現出了這棟小樓120年的發展歷程。[1]
一場延續了120年的傳承
1898年3月,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青島的郵電進入了德占時期的軌道。根據中德郵政章程,雙方可在膠澳設置各自的郵政、電報機構。其後,德國先後組建了郵政、電報、電話等機構。位於廣西路和安徽路路口的膠澳帝國郵政局 (安徽路5號),於1901年建成。這棟樓房自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成為青島郵政的樞紐和象徵。在德國占領青島的17年中,除了代表司法公正的帝國高等法院外,只有膠澳帝國郵政局可以不受總督府的直接管轄。
1929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大樓又改為青島一等郵局廣西路支局駐地。 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安徽路5號改為青島市郵電局廣西路支局。 2009年6月,產權單位中國聯通青島分公司對大樓進行了重新設計裝修,並於次年開闢為郵電博物館對外開放。
2012年,良友書坊入駐膠澳郵局舊址,良友書坊是以圖書為主營的文化創新空間,也可以在這裡品到手工調製的咖啡,這裡還會定期舉辦文化沙龍、呈現青島文學藝術歷程的各類展覽等。良友書坊的入駐也為膠澳郵局舊址增添了人文氣息。
見證青島郵電通信變遷
歷經120年風雨歷程,膠澳郵局舊址見證了青島郵電通訊事業的飛速發展。 《塔望·膠澳郵局舊址落成120周年紀念展》中展出了一張拍攝於1990年的照片,上面展示了當時青島市郵電局電報業務人工冊報現場。 1994年,青島數據通信網開通,市民在這裡排起長隊。1997年郵電優惠裝機放號5萬部,市民踴躍排隊申請。 2002年,青島電話用戶達到了200萬戶。
自2000年以來,通信行業迎來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手機開始慢慢進入人們的生活,移動通信網絡也完成了從2G、3G、4G到如今的5G。直到現在,與膠澳郵局舊址相連的聯通營業廳仍然在繼續為市民辦理手機業務,也讓膠澳郵局的「郵電傳奇」不斷延續。
如今的膠澳郵局舊址主體已成為青島郵電博物館,是一個集現代工業遺產、德式老建築、郵電專題博物館、科普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文化與旅遊場所。館藏文物展品約1000餘件,歷史圖片2000餘張,以歷史為線索,向遊客展現了百年來的郵電通信發展旅程。
成為青島文化新地標
在承載着一部分城市通信功能的同時,120歲的膠澳郵局舊址如今又煥發青春,成為了青島的網紅打卡點。這座磚紅色的哥特式建築在青島的眾多異域建築群中獨樹一幟,幾乎每個經過安徽路和廣西路路口的遊客都忍不住駐足欣賞它的美。無論春夏秋冬,膠澳郵局舊址都是外地遊客來青島旅拍的熱門目的地。在螞蜂窩、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的青島旅遊攻略中,膠澳郵局舊址更是頻頻上榜。
2012年入住膠澳郵局舊址的良友書坊則成為了青島「文學+藝術+生活美學」的代名詞。走進良友書坊,濃厚的民國風撲面而來,書店內部裝修古樸,擺滿了很多新奇的老物件,跟這座百餘歲的老塔樓可謂是相得益彰,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120年前的時光。正是鮮明的特色,在眾多最美書店榜單中,良友書坊已經成為常客。
如何喚醒沉睡老建築?
在青島的眾多特色建築中,膠澳郵局舊址並非歷史最悠久的,也不是造型最獨特的,但卻無論從保護還是利用來說都是做得最好的建築之一。事實上,膠澳郵局舊址周邊有眾多類似老建築,但由於歷史和使用原因,最終沉寂下來。而在中山路片區的振興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讓沉睡的老建築活起來。膠澳郵局舊址是如何做到的?在良友書坊創辦人臧傑看來,膠澳郵局舊址能在120年來持續保持活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棟建築始終作為一座公共建築而存在,即便現在許多原先的職能都已被剝離,但保持原有以郵電為指向的肌理,建築的產權方適時對建築做過大修,恢復了房屋內部的結構,這也為建築的再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縱觀中山路周邊利用得較好的老建築,前提都是建築本身和歷史信息保存完整,為後來人的利用和改造奠定基礎。
來源:青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