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膠州路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膠州路街道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膠州路街道

所屬地區:上海市普陀區

膠州路街道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區東南部。東與普陀路街道相連,西與長寧區毗連,南與靜安區接壤,北隔吳淞江與沙洪浜、東新村、朱家灣3街為鄰。面積1.27平方公里。1959年8月建立街道,以膠州路命名。辦事處設在膠州路951號,下轄22個居民委員會,共有居民1.4萬餘戶,4.6萬餘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9萬餘人。 [1]

基本介紹

街道經濟發展很快,現有集體企事業單位50多個,早在1971年就自有資金百萬元以上,成為區內第一個「百萬富翁」的街道。1980年以來,大力興辦以飲食、綜合性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分布於境內各處。境內有上棉一廠、上棉六廠、上棉七廠、上海絹紡織廠上海第四絲織廠、上海第七毛紡織廠、上鋼八廠、上海燈泡廠等市屬工廠57家。有區屬工廠8家。膠州路街道於1983年、1984年2次被評為市愛國衛生先進集體,1985年、1986年2次被評為市文明衛生單位。長壽路(江寧路至膠州路,跨普陀路街道)於1984年9月由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容、交通、衛生」文明街,是當時區內第一條由市命名的文明街,至1990年,長壽路文明街連續7年被評為市級先進。1991年10月4日,調整行政區劃,撤銷膠州路街道和普陀路街道,合併新建長壽路街道。

歷史人文

昔時境內為吳淞江泛濫改道的主要地區。19世紀末,草長浦斜貫中部,北有徐家浜,南有西蘆浦、老吳淞江,西臨吳淞江三大河曲,大小河浜、水塘密布全境。沿江有曹家渡、談家渡、小沙渡溝通兩岸交通。全境均為農村,有葉家宅、灘上宅、沈家宅等村落,村民以種植糧棉為業。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今膠州路以東之地被擴占為公共租界。20世紀初,租界工部局在境內闢築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勞勃生路(今長壽路)、檳榔路(今安遠路)。同時外商利用特權在吳淞江南岸占地興辦工廠。此後,民族資本家也在境內辦廠。大量勞動人民來此謀生,紛紛在境北藥水弄一帶搭建簡屋、草棚或滾地龍聚居,形成了聞名全市的藥水弄棚戶區。至二三十年代,境內建有以紡織業為主的大中型工廠近20家,是滬西工業區的主要地區之一。勞勃生路、小沙渡路口及曹家渡一帶逐漸形成熱鬧的商業市廛,居民日益增多,河浜、農田消失,全境成為滬西市區的一部分。解放前,境內除北部沿江一帶為幾家大型工廠所占外,其他地境內多為簡屋與工廠交織在一起的居住區。民國34年(1945年),建立區建置時,即為其轄地。

社會事業

解放後,人民政府積極改善棚戶簡屋區的市政設施,協助居民改建、維修住房,拓寬長壽路。闢建武寧路、武寧路橋、西康路橋,改善了交通。80年代初,將長壽路、常德路、葉家宅路亅一帶舊房,改建為多層住宅樓。1985年,開始對藥水弄舊房簡屋全面改建,興建高層和多層相結合的住宅群,總建築面積達30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區內吳淞江南岸最大的新型住宅區,今大部分已建成。境內幹道,有13條公交線路經過設站停靠。商業主要集中在長壽路兩側,有國營商店75家,集體、個體商店70餘家,有菜場2個,集貿市場2處。80年代開始,逐步進行長壽路商業街改造,調整網點,擴大經營範圍,裝潢門面,裝修店堂,新辟自選商場,與普陀路街道商業區長壽路、西康路一帶相連,構成本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境內金融事業也相應發展,於長壽路、西康路南側新建中國工商銀行26層大樓,環以裙房,雄偉壯觀。境內有中學4所、小學6所、幼兒園4所、託兒所8所,其中有回民小學及回民幼兒園和託兒所各1所。有街道醫院、圖書館、文化館各1所。有較早建成的滬西電影院和新建的多功能的燎原電影院。普陀區業餘大學、區職工中等專業學校、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普陀分校、市經濟管理學校設在境內。1990年7月,重建擴建藥水弄清真寺,1991年改名滬西清真寺,1992年4月落成開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