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川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胡川鄉地處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縣城西南12千米處,東接恭門鎮,南鄰清水縣黃門鄉,西依大陽鄉和清水縣松樹鄉,東北與張家川鎮相連,西北與大陽鄉、木河鄉毗鄰。全鄉海拔1820米,占地面積65平方千米,總耕地面積40147畝,其中糧田面積35006畝,人均2.2畝。全鄉共有16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3545戶,16783人,年均勞務輸出6000多人。2009年底,糧食總產量9528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890元,大家畜存欄7400頭(匹)。張清公路和後川河橫穿全境。
2017年1月經甘肅省民政廳研究同意,撤鄉改鎮。[1]
歷史沿革
1953年設胡川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其中回族占95.6%,轄張堡、祁溝、劉塬、潘峪、倉下、柳灣、窯上、蒲家、夏堡、前梁、胡川、王安、寧馬、陽山14個行政村。
自然地理
胡川鄉年均降雨量536毫米,氣溫7℃左右,無霜期158天。境內草地面積較大,獨具發展畜牧業的天然條件。此外,豐富的沙、石資源和便利的交通為發展採石業和交通運輸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2]
經濟發展
2006年,胡川鄉在王安村建成無公害塑料大棚蔬菜生產基地,投入資金總計81萬元,其中群眾自籌51萬元,扶貧投資30萬元,採取統一規劃,統一建棚,集中連片建成塑料大棚71棟,涉及農戶56戶其中建成塑鋼骨架大棚45棟,占地44畝,配套大型機井一眼,看管房4間。
管理上採取鄉政府確定一名領導負責村料調運,人員協調等工作,村上由村委會,統一組織生產管理,農戶實行分戶經營,縣業務部門確定技術幹部專人蹲點進行技術指導、培訓,由於行政管理措施得當,技術服務及時周到,該基地棚均收入達到3000元,產量2000公斤,參與農戶戶均增收2000元,經濟效益和示範效果都非常顯著。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修標準化梯田5000畝;以深坷綜合養殖廠為龍頭,農戶分散自養為主線的養牛業不斷發展,奶牛、肉牛養殖、瘦牛育肥呈現良好勢頭;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良種、良法等優質、高效農業達到了普及,塑料大棚蔬菜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經濟林果業和藥材種植已在農戶悄然興起,為建設生態型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招商引資有了新的突破。固定資產22萬元的碗筷消毒廠、總投資1.1億元的甘肅牛人偉業畜牧業有限公司以及公路沿線4個石料加工場的落戶,使胡川鄉加強了外界的溝通和聯繫,為進一步招商引資積累了經驗和創造了條件。
勞務輸出發展迅速。全鄉建立勞務基地10個,"伊香拉麵師"為主的餐飲服務隊走向了全國各地。"十一五"期間勞務輸轉累計達12000餘人(次),累計經濟收入達4000餘萬元,勞務輸轉工作勢頭良好。
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確立了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規劃,五年內全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5200萬元,進行了農網改造、通訊設施、道路、能源建設等,對張堡進行了小城鎮一期改造工程,完成了胡川、王安的新農村建設和倉下、柳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社會
實施科教興鄉戰略,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了《科教興鄉實施意見》,"普九"成果不斷鞏固,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教育投資累計達3000萬元,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全面啟動。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衛生事業發展迅速,鄉衛生院醫療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人民的醫療衛生防疫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計劃生育工作完成各項指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明顯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