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胞,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bāo,最早見於戰國。其本義是胎衣,又可引申為同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胞

拼音; bāo

部首; 月(肉)

五筆; eqnn

倉頡; bpru

鄭碼; qry

筆順; 351135515

字級; 一級字、常用字

平水韻; 平聲 三餚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四角; 77212

總筆畫; 9

注音; ㄅㄠ

統一碼; U+80DE

字源演變

形聲字。《說文》:"胞,兒生裹也。從肉,從包。"從肉(月),表示和肉體有關;從包,像有胎兒的包衣; 合起來表示胞衣; 包(bāo)兼表聲。徐灝段注箋:"胞即包字,從包加肉旁,故不日包聲。"段玉裁注:"胞謂胎衣,《小雅》:'不屬於毛,不離於裹。'箋雲:'今我獨不得父皮膚之氣乎,獨不處母之胞胎乎。'《釋文》:胞,音包,今俗語同胞,是也。'"王筠《說文釋例》:"《說文》之勹,今之包也,故以包裹說之。《說文》之包,今之胞也,其說解全是胞義。《玉篇》包下亦沿用其義,而又日今作胞。"胞為古今字,包大約產生於西周,胞字則大約產生於戰國秦漢時代。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兒生裹也。從肉從包。匹交切

說文解字注

(胞)兒生裹也。

包謂母腹。胞謂胎衣。小雅。不屬於毛。不離於里。箋雲。今我獨不得父皮膚之氣乎。獨不處母之胞胎乎。釋文胞音包。今俗語同胞是也。其借為脬字、則讀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

從肉包。

包子之肉也。不入肉部者、重包也。包亦聲。匹交切。古音在三部。

康熙字典

《廣韻》匹交切。《集韻》《韻會》《正韻》披交切。$音拋。《說文》:兒生裹也。《博雅》:人四月而胞。莊子《外物篇》: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注:胞,腹中胎。閬空曠也。《前漢·外戚傳》:善臧我兒胞。師古注:音苞。謂胎之衣也。

又《戰國策》:夫癘雖癰腫胞疾。

又《廣韻》布交切。《集韻》《韻會》班交切。$音包。

又《集韻》方鳩切,否平聲。義$同。

又《集韻》《韻會》$蒲交切。與庖同。肉吏也。《禮·祭統》:夫祭有畀輝胞翟閽者。莊子《庚桑楚》:湯以胞人籠伊尹。《前漢·百官公卿表》: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注:胞與庖同。胞人,主掌宰割者也。

又《五音集韻》匹貌切。音奅。面生氣也。[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