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胙城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胙城鄉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地處延津縣城北部,東鄰馬莊鄉、位邱鄉,南毗石婆固鄉,西南鄰榆林鄉,西接東屯鎮,北與衛輝市李源屯鎮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距延津縣城20千米。區域總面積92.5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胙城鄉轄區戶籍人口39697人。

胙城,周為胙國,周公旦第六子伯倏分封於此,稱胙國。1958年,改為胙城公社。1983年,復為胙城鄉。截至2021年10月,胙城鄉轄1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胙城村838號。

截至2019年末,胙城鄉有工業企業51個,其中規模以上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14個。[1]

歷史沿革

胙城,周為胙國,周公旦第六子伯倏分封於此,稱胙國。

春秋時,稱南燕國。

西漢,置南燕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胙城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置胙州。

明萬曆七年(1579年),"沙壓"胙城,胙城之名一直沿襲。

清雍正五年(1727年),併入延津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易稱華里鎮。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今名。

1955年,撤區建鄉,建胙城鄉。

1958年,改為胙城公社。

1983年,復為胙城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胙城鄉轄胙城、楊莊、閆電、十八里莊、大韓村、前董固、後董固、王堤、東小莊、西小莊、張莊、小堤、高莊、袁莊、劉莊、獸醫莊、東辛莊、西辛莊、賈莊、岵山鋪、楊山村、官福山村2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4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10月,胙城鄉轄19個行政村:胙城村、西辛莊村、前董固村、後董固村、賈莊村、大韓莊村、東辛莊村、東小莊村、西小莊村、高莊村、劉莊村、獸醫莊村、袁莊村、閆屯村、張莊村、王堤村、岵山鋪村、楊山村、官福山村。鎮人民政府駐胙城村838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胙城鄉地處延津縣城北部,東鄰馬莊鄉、位邱鄉,南毗石婆固鄉,西南鄰榆林鄉,西接東屯鎮,北與衛輝市李源屯鎮相連。鎮人民政府駐地距延津縣城20千米。 區域總面積92.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胙城鄉地處黃河故道,地勢平緩,多為耕地和由沙丘改造的沙荒地。

氣候

胙城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當中多乾燥少雨,7、8兩個月為雨季。

自然資源

2011年末,胙城鄉有農業耕地面積3.4萬畝,沙荒地7萬畝,人均耕地2.8畝。

人口

2011年末,胙城鄉轄區總人口39131人,城鎮常住人口4850人,城鎮化率12.39%。另有流動人口5200人。總人口中,男性20340人,占51.98%;女性18791人,占48.02%;18歲以下10268人,占26.24%;19~35歲1111人,占28,41%;36~60歲13093人,占3346%;61歲以上4653人,占1.89%。總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胙城鄉人口出生率10.4‰,人口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長率5.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95人。

截至2017年末,胙城鄉轄區常住人口37962人。

截至2019年末,胙城鄉轄區戶籍人口39697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胙城鄉財政總收入9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70元。

截至2019年末,胙城鄉有工業企業51個,其中規模以上有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14個。

農業

2011年,胙城鄉農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比上年增長4.1%農業增加值占全鄉地區生產總值的23.2%。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胙城鄉生產糧食39060噸,其中優質小麥產量23400噸,玉米產量1560噸。花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花生種植面積達3.81萬畝,產量8400噸。形成了萬畝西瓜種植基地,年產量39000噸。發良薯業有限公司帶動農戶1000多戶,彩色紅薯種植面積達5000畝,產量達750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雞為主。2011年,胙城鄉生豬出欄69000頭,牛出欄6900頭,羊出欄50000隻,雞出欄8200羽,肉類總產量8400噸。畜牧業總產值16800萬元。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5%。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2500萬元。漁業以養殖鯉魚、鰱魚為主,養殖面積40畝,年產量200噸。2011年,胙城鄉大型農業機械200台(輛)。

工業

2011年末,胙城鄉有工業企業72個,職工2100人。2011年,胙城鄉工業增加值完成1.2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鄉地區生產總值的29.6%。

金融業

2011年末,胙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9億元。

郵電業

2011年,胙城鄉全年郵政業務收入220萬元;全年業務收入165萬元。[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胙城鄉有幼兒園21所,小學8所,在校生3275人,專任教師11人;中學2所,在校生1120人,專任教師110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胙城鄉有農民文藝隊4個,成員120人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胙城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9個,其中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46所;病床25張。執業醫生13人。病床25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3289人。

社會保障

2011年,胙城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2戶,人數127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80戶,人數1673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5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9人。農村大病醫療救助15人,支出3000元,農村臨時救濟450人,支出2000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4人,為133名60歲以上退役士兵發放生活補助。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44萬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胙城鄉有郵政所1所,鄉村通郵率100%,電信所1個,固定電話2900部,寬帶接入用戶1600戶,移動電話用戶8800戶,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85%。[5]

交通運輸

胙城鄉境內有濟東高速公路、307省道過境。其中濟東高速境內長8千米,雙向6車道,濟源通往山東東明;307省道境內長13千米,雙向4車道,濮陽范縣通往紅旗區小店鎮。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胙城鄉因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胙城縣治所徙於此,胙城之名一直沿襲。

文物古蹟

胙城鄉境內有城隍廟、華嚴寺、黑龍潭、太行大堤、古城牆等,特別是城隍廟在方圓百里聞名。每年農曆正月十七、四月初四、四月十五為古廟會,人流如織,極為熱鬧。在城隍廟南200米處有一古老銅鐘(已被風沙所埋),與開封相國寺內一鐵鐘遙相呼應,敲響一方,另一方即可聽到其傳來的聲音,相傳為"雌雄鍾"。[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