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胃泌素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胃泌素瘤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胃泌素瘤是一種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以難治性、反覆發作或不典型部位的消化性潰瘍、高胃酸分泌為特徵,也稱卓-艾綜合徵。胃泌素瘤的病因不明,可能來源於胰腺的α1細胞。由於胃泌素瘤多見於胰腺組織,少見於胰腺外其他組織,且腫瘤較小,故有時腫瘤的準確定位較為困難,但近年來隨着B超、CT或MRI診斷技術的提高,為腫瘤的定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腫瘤無遠處轉移,腫瘤切除後可達到治癒。本病相對少見,發病年齡大多在30~50歲之間,男女之比為3:2~2:1。

病因

胃泌素瘤的病因不明,可能來源於胰腺的α1細胞

臨床表現

胃泌素瘤雖多數為惡性,但因瘤體小,發展緩慢,所以腫瘤本身很少引起明顯的症狀,到疾病的晚期,方出現惡性腫瘤浸潤的症狀。其臨床表現主要與大量胃酸分泌有關。

1.腹痛:由於消化性潰瘍所致,可有消化性潰瘍的家族史。這是由於胃泌素強烈而持續刺激胃黏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大量分泌所致。潰瘍常呈單個,也可多個,直徑一般<1厘米,少數可>2厘米。

2.腹瀉:患者可伴有腹瀉。部分病例腹瀉可發生於潰瘍產生時,可為本病的初發症狀或惟一症狀。少數患者僅有腹瀉而無潰瘍存在。腹瀉常呈大量、水樣和脂肪瀉。每日可10~30次。嚴重者可產生水及電解質紊亂,而出現脫水、低鉀血症和代謝性酸中毒等症狀。

3.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部分患者可並發其他內分泌腫瘤。累及內分泌腺的分布依次為甲狀旁腺、胰腺、垂體、腎上腺、甲狀腺等部位。出現相應的與內分泌腺功能亢進有關的臨床表現。

檢查

胃泌素測定

診斷胃泌素瘤的最靈敏和具有特異性的檢測方法是測定血清胃泌素濃度。胃泌素瘤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常>150pg/ml,平均水平接近1000pg/ml。臨床上有消化性潰瘍症狀和高胃酸分泌的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濃度明顯增高時(>1000pg/ml),胃泌素瘤的診斷即可成立。

X線鋇餐檢查

放射影像異常對診斷胃泌素瘤有一定價值,胃皺襞常明顯突起且胃內含有大量液體,整個十二指腸和部分空腸的黏膜皺襞變厚增寬,十二指腸擴張,小腸襻彼此分開,小腸腔內存在大量液體,造成鋇劑不規則絮狀沉澱。上消化道鋇餐檢查一般不能顯示胰腺胃泌素瘤,但常可發現突出於十二指腸壁的腫瘤。

激發試驗

1.促胰液素激發試驗: 是判斷胃泌素瘤患者最有價值的刺激試驗。靜脈注射促胰液素後,超過95%的胃泌素瘤出現陽性反應,本試驗的假陽性罕見。

2.鈣劑激發試驗: 80%的胃泌素瘤患者在輸注鈣劑後表現胃泌素釋放增多,且多數胃泌素瘤患者濃度增加顯著(增加量>400pg/L),最高胃泌素濃度通常在注射初始就達到。鈣劑激發試驗的敏感度和特異性較促胰液素激發試驗差。若胃泌素瘤患者對促胰液素激發試驗無陽性反應,一般也不會對鈣劑激發試驗發生反應。

3. 標準餐刺激試驗:標準餐包括1片麵包、200ml牛奶、1個煮蛋、50g奶酪(包括20g脂肪,30g蛋白質,25g糖類),攝食前15分鐘、0分鐘以及攝食後每隔1分鐘分別抽血測定胃泌素值,直至攝食後90分鐘。上述檢查應在開始任何激發試驗(如促胰液素激發實驗)之前完成。如果高胃泌素血症系由胃酸缺乏或胃酸過少引起,則沒有必要做胃泌素瘤的進一步檢查。

診斷

以下情況可以高度提示胃泌素瘤的診斷:十二指腸第一段遠端的潰瘍;上消化道多發性潰瘍;通常的潰瘍治療無效;潰瘍手術後迅速復發;患者有消化性潰瘍並腹瀉或難以解釋原因的腹瀉;患者有典型的消化性潰瘍家族史;患者有甲狀旁腺或垂體腫瘤的病史或相關家族史;消化性潰瘍患者合併泌尿系統結石;無服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病史的幽門螺桿菌陰性的消化性潰瘍;伴高胃酸分泌或高促胃泌素血症或二者具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