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肺痿 |
肺痿,中醫病名。是指肺葉痿弱不用,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症狀,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本病為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發展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肺,但與脾、胃、腎等髒密切相關。發病機理主要為熱在上焦,肺燥津傷;或肺氣虛冷,氣不化津,以致津氣虧損,肺失濡養,肺葉枯萎。辯證有肺臟虛熱和虛冷兩大類,以虛熱證較為多見。治療總以補肺生津為原則。凡西醫學中某些慢性肺實質性病變如肺纖維化,肺不張、肺硬變等,臨床表現肺痿特徵者,均可參照本節辯證論治。[1]
名詞解釋
肺痿,是指肺葉痿弱不用,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症狀,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
歷史沿革
1.肺痿病名,首見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該書將肺痿列為專篇,對肺痿的症狀特點、病因、病機、辯證均做了較為系統的介紹。《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
2.唐·孫思邈《千金要方·肺痿門》將肺痿分為熱在上焦及肺中虛冷二類,認為:「肺痿雖有寒熱之分,從無實熱之例」,治療上提出虛熱肺痿用麥門冬湯、炙甘草湯,虛寒肺痿用生薑甘草湯等。
4.唐·王燾《外治秘要·咳嗽門》指出癆嗽久嗽,癆熱熏肺,傷陰大傷可進一步發展成肺痿。
5.清·張璐玉《張氏醫通·肺痿》將其治療要點概括為:「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散風熱」七個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復肺之清肅」。
6.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肺病源流》對肺痿的用藥宜忌作了補充。
肺痿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凡某些慢性肺實質性病變如肺纖維化,肺不張、肺硬變等,臨床表現肺痿特徵者,均可參照本節辯證論治。
病因
1. 久病損肺
如痰熱久嗽,熱灼津傷,或肺癆久嗽,虛熱內灼,耗傷陰津,或肺癰餘毒未清,灼傷肺陰,或消渴津液耗傷,或熱病之後,邪熱傷津,津液大虧,以致熱壅上焦,消灼肺津,變生涎沫,肺燥陰竭,肺失濡養,日漸枯萎。若大病久病之後,耗傷陽氣,或內傷久咳,冷哮不愈,肺虛久喘等,肺氣日耗,漸而傷陽,或虛熱肺痿日久,陰傷及陽,亦可致肺虛有寒,氣不化津,津液失於溫攝,反為涎沫,肺失濡養,肺葉漸痿不用。
2. 誤治津傷
因醫者誤治,濫用汗吐下等治法,重亡津液,肺津大虧,肺失濡養,發為肺痿。
病機
本病發病機理總緣於肺臟虛損,津氣嚴重耗傷,以致肺葉枯萎。因津傷肺燥,燥盛則干,肺葉弱而不用則痿。病理性質有肺燥津傷、肺氣虛冷之分。其病理表現有虛熱、虛寒兩類:①虛熱肺痿:一為本髒自病所轉歸;一由失治、誤治或他髒之病導致。②虛寒肺痿:肺氣虛冷,不能溫化、固攝津液,由氣虛導致津虧或陰傷及陽,氣不化津以致肺失濡養,漸致肺葉枯萎不用。其病位在肺,但與脾、胃、腎等髒密切相關。
1.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症狀。唾呈細沫稠粘,或白如雪,或帶白絲,咳嗽,或不咳,氣息短,或動則氣喘。
2.常伴有面色晄白,或青蒼,形體瘦削,神疲,頭暈,或時有寒熱等全身證候。
3.有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體虛。
病證鑑別
1.肺痿與肺癰
肺痿以咳吐濁唾涎沫為症狀,而肺癰以咳而胸痛,吐痰腥臭,甚則咳吐膿血為症狀。雖然多為肺中有熱,但肺癰屬實,肺痿屬虛;肺癰失治久延。可以轉為肺痿。
2.肺痿與肺癆
肺癆症狀為咳嗽、咳血、潮熱、盜汗等,與肺痿有別。肺癆後期可以轉為肺痿重症。
相關檢查
X線檢查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可觀察病變程度、範圍,明確病因。肺功能檢查、血氣分析能反應肺功能的狀況,肺功能異常可出現在臨床症狀及X線改變出現以前,故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如動態觀察肺功能,對療效評價、病情進展和判斷預後有一定參考價值。 其他如肺核素掃描、支氣管肺泡灌洗、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有助於原發病的鑑別診斷。
辨虛熱與虛寒。虛熱證易於火逆上氣,常伴咳逆喘息;虛寒證常見上不制下,小便頻數或遺尿。
治療原則
治療總以補肺生津為原則。虛熱證,治當清熱生津,以潤其枯;虛寒證,治當溫肺益氣而攝涎沫。臨床以虛熱證為多見,但久延傷氣,亦可轉為虛寒證。治療時應時刻注意保護津液,重視調理脾腎:脾胃為後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於生金;腎為氣之根,司攝納,溫腎可以助肺納氣,補上制下。
證治分類
1.虛熱證
症狀:咳吐濁唾涎沫,其質較粘稠,或咳痰帶血,咳聲不揚,甚則音啞,氣息喘促,口渴咽干,午後潮熱,皮毛乾枯,舌紅而干,脈虛數。
治法:滋陰清熱,潤肺生津。
方藥:麥門冬湯合清燥救肺湯加減。
常用藥:太子參、甘草、大棗、粳米、桑葉、石膏、阿膠、麥冬、胡麻仁、杏仁、半夏、枇杷葉。
2.虛寒證
症狀:咯吐涎沫,其質清稀量多,不渴,短氣不足以息,頭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肢冷,面白虛浮,小便數,或遺尿,舌質淡,脈虛弱。
治法:溫肺益氣
方藥:甘草乾薑湯或生薑甘草湯加減。
常用藥:甘草、乾薑、人參、白朮、茯苓、大棗。
轉歸預後
肺痿屬內傷虛證,病情較重而遷延難愈,如治療正確,調理失適宜,病情穩定改善,可帶病延年,或可獲愈。如治療不當,或不注意調攝,則病情惡化,以至不治。若見張口短氣,喉啞聲嘶,咯血,皮膚乾枯,脈沉澀而急或細數無神者,預後多不良。
預防調護
預防的重點在於積極治療咳喘等肺部疾患,防止其向肺痿轉變,同時根據個人情況,加強體育鍛煉;慎起居,生活規律,視氣候隨時增減衣服。時邪流行時,儘量減少外出,避免接觸病人。
本病治療時間長,要勸說患者安心養病,不可急躁。注意耐寒鍛煉,適應氣候變化,增強肺衛功能。戒煙,減少對呼吸道刺激,以利肺氣恢復。飲食清淡,忌寒涼油膩。居處要清潔,避免煙塵刺激。
文獻摘要
1.《醫門法律·肺痿肺癰門》:「肺痿者,其積漸已非一日,其寒熱不止一端,總由腎中津液不輸於肺,肺失所養,轉枯轉燥,然後成之。」「凡治肺痿病,淹淹不振……故行峻法,大趨涎沫,圖速效,反速斃,醫之罪。」
2.《證治匯補·胸膈門》:「久嗽肺虛,寒熱往來,皮毛枯燥,聲音不清,或嗽血線,口中有濁唾涎沫,脈數而虛,為肺痿之病。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葉萎落也。治宜養血潤燥,養氣清金,初用二十二冬湯以滋陰,後用門冬清肺飲以收功。」
3.《臨證指南醫案·肺痿門》:「肺痿一症,概述津枯液燥,多由汗下傷正所致。夫痿者,痿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氣竭也。」
4.《醫述·肺痿肺癰》:「汪蘊谷云:肺痿之形象,與肺癰似是而非。肺痿發生在病虛之後,肺癰發在無病之初也。肺痿咳白血而吐涎沫,肺癰咳臭膿而胸脅痛也。……大約從外因而成肺癰者,急宜調治,肺雖傷而尚可補救;從內因而成肺痿者,多方培補,肺枯而百法難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