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肖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肖溪鎮原名肖家場。據《廣安州新志》載,古謂龍鳳州。傳說有龍鳳飛翔而得名。當年"湖廣填四川"時,有肖姓移民在此建房落戶,設店經商。因這裡系渠江水運碼頭,又是渠縣通往廣安的必經之道,過往行人,販夫商賈多在此憩息,故生意興隆,店鋪逐漸增多,街就自然延長,至清末時,形成了一條長三百餘米的石板路。後因戰火紛飛,土匪肆虐,原街房大部分被毀。民國十年,當地紳士林功亭、楊乾山率先在廢墟上重建街房,經二十餘年,形成規模。[1]

基本概況

肖溪鎮以河得名。1949年為肖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2年置鎮,竹山鄉併入。

肖溪鎮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東北部,肖溪鎮人民政府駐廣安區肖溪鎮中心街103號,鎮轄33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246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小組。有18245人(2017),耕地面積28898畝。其中田22958畝,土5940畝,常年種植水稻21783畝,玉米3488畝,小麥9693畝,油菜4969畝,其它經濟作物2242畝。向外公路通道:肖龍公路肖溪段長8.7公里,橫穿9個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村8個,通程控電話村33個,2002年人均純收入1720元。

肖溪鎮所轄渠江遠離繁華市區,受污染少,水系清澈,河中含多種物質,適合魚類生長,河中所產鰱魚遠近聞名,獨具一格,色鮮味脆,內含人體所需各種元素(特別是紅色素),肖溪水力資源豐富,現有湖深潭等水力電站,湖深潭水電站發電。

肖溪鎮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於建築時代各異,故形成了紛繁、錯雜、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齊、梁、北周、隋、唐、宋均以此地為治所,加之名勝古蹟眾多,肖溪鎮又稱唐宋古鎮。 肖溪鎮被廣安市廣安區人民政府命名為"石刻之鄉",大小石刻貫穿全鎮,堪稱一道獨特景觀,而沖相寺石刻更是讓人稱道。肖溪古鎮依山傍水,街長450餘米,南北朝向。其一特點是中間寬敞,向兩端逐漸變窄成船形。蓋因受當地碼頭文化的影響所致,在川內屬罕見的"旱船"式建築奇觀。其二特點是街檐寬敞,最寬處單側達8米之多。寬寬的街檐,上為木製穿逗結構,每一戶由一根大圓木柱齊街檐邊聳立,支撐着上面的工字形木架,小青瓦蓋頂,地面鋪着整齊規範的青石板,與街面石板相融一致。佇立街頭,放眼縱觀,圓木林立,間隔有序,聞所未聞,古樸典雅。但遇逢場集市,貨郎攤販一一陳攤街檐之下,趕場買賣全都在街檐下進行,具有"晴不當陽且雨不濕衣"之美稱,又有俗諺稱"落雨趕肖溪,買賣不濕衣;熱天趕肖溪,清涼如家裡。"

相傳明末張獻忠實行"湖廣填四川"時,有肖姓移民看上了肖溪的舟楫之便,即在此建房落戶,設店經商。因肖溪正值巴渝古道要衝,故水運發達,過往行人、販夫商賈則多在此憩息交易,生意十分興隆。後來,店鋪逐漸增多,街道自然延長,至清末時,已形成了一條長300餘米的石板街。後由於戰火紛飛,土匪肆虐, 原街房大部分焚毀成為廢墟。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當地紳士林功亭、楊乾山率先在廢墟上重建街房,形成規模,留給後人蔭翳。 來到鎮南碼頭,俯視滔滔渠江,一灣靜水,煙波浩淼。江上漁舟,蕩漾輕盈。回眸古鎮和大江,使人祛除浮躁,一一感受到大自然的寬廣和包容。

爾今,道路運輸的興起,肖溪至廣安城的水運已大大減少,但橫渡或溯江上行至五公里渠縣琅琊的機動船運輸往來旅客仍絡繹不絕,生意紅紅火火。公路、水路盡情演繹着古往今來古鎮交通的變遷。[2]

地理位置

肖溪鎮距廣安市人民政府所在地49公里,25公里的渠江河岸線與達州市渠縣的保和鄉望溪鄉琅琊鎮相鄰,與區內白市鎮、恆升鎮、龍台鎮等鎮接壤,幅員面積61.81平方千米。

肖溪旅遊

1999年肖溪鎮列入市級旅遊線之一,2000年被列入四川省歷史文化古鎮,位於渠江邊的檐廊式長街,街百餘間,"穿逗--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以四合院、單體建築為主,廟宇、匾額多處,具有較高的文化、歷史底蘊,位於沖相村的沖相寺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沖相寺摩崖造像俗稱"定光岩石刻",長200米,高2米至22米,從隋代開始至唐宋代及民國均有造像共400餘幅,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渠江水碼頭風光及渠江旅遊水道也具觀光價值。

肖溪古鎮的歷史文化名勝和自然景觀眾多,數不勝數。但最為主要的可算是"十古一江"。十古是:古道、古鎮、古街、古橋、古匾、古寺廟、古石刻、古崖窟、古城和古墓葬。一江自然就是風光美麗的渠江了。

古道

肖溪鎮場鎮通向古鎮的這條石板道,自肖溪有了水碼頭,就有了這條古道,是歷史上巴渝古道(巴中至重慶)的咽喉所在。從鍾家岩開始,自上而下步入石板古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直徑約七、八米的奇石。由於它的形狀既像一口古代的圓形大鐘,又酷似一面諾大的鼓,"鐘鼓石",就由此得名。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經典作品,留給後人許多美麗動聽的傳說。順鐘鼓石而下約30米處,是一塊看似碑座、實際無碑的"無字碑"。自古以來,無論是碑還是匾,總是用以紀念重大事件、人物或特殊日期的,並且只能用文字來體現是何種碑匾。然而古道上的這塊碑匾卻與眾不同,你在它上面找不出半個字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原來,傳說很古以前,由於暴雨成災,渠江洪水猛漲,最高水位到達這塊碑座處,水位離渠江水面足有50米。由於洪水泛濫,暴雨成災,百姓苦不堪言,人們生命財產的損失是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表達的,所以後人為記住這次洪水的苦難,立下了這塊無宇碑。

古鎮

肖溪古鎮,它始建於明朝末年和清朝初,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自始建後,一直沿建到民國時期,才形成今天的規模。 按建築風格可分為兩大部份:一部份為明末清初的古鎮,另一部份是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老街和半邊街。整個古鎮大致是南北走向,全長約750米,古鎮老街由一座古橋所連接。1993年以後,為了保護古鎮,發展肖溪,當地政府在鍾家岩上規劃新建了集鎮新區,就是肖溪鎮政府如今的所在地。被列為四川省重點小城鎮。肖溪古鎮總建築面積為一萬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規劃之合理,建築之精良,風格之獨特堪稱川東一絕。大家進入古道前的鐘家岩上可以縱觀它的全貌(提問:有誰發現它的全貌像什麼?)。原來人們遠觀古鎮的全貌像一條船。據專家介紹這樣船形的古鎮在四川有兩座,一座是在川西某河的島上,稱為水船,另一座就在渠江岸上的肖溪鎮,稱為旱船。兩條船一東一西遙相呼應,可謂一對比翼雙飛的牛郎織女。

古街

肖溪古鎮的街道與其他古街不同,它呈流線型南北走向,南至鍾家岩,北臨響水溪,全長約450米,西高東低,依山而築,呈逐級遞建多進式布局,街面用青石板鋪砌而成,南北段略向西延伸。它的最大特點是,南北兩頭狹窄,中間寬闊。街房系穿逗木樑架結構,小青瓦屋面,單檐懸山式屋頂,分一樓一底和平房兩種。左右階沿形成風格獨特的寬敞長廊。大家看中間的街面並無商攤店鋪,只是來往過道,集市貿易都在兩邊屋檐下,由於檐廊寬敞,素有"雨不濕衣,日不當陽"之特色。古鎮的這條古街至今仍是逢場趕集的鬧市。平時每逢集日,便有四面八方的人們來此品茶休閒,聽書看戲。古時鎮上還有觀音廟、王爺廟和禹王宮等三座寺廟,人們時常來這裡燒香拜佛,求個平安吉利,街上茶房、戲樓、酒店、餐館、旅社齊全。特別是肖溪古鎮還有不少獨特的風味小吃和美味佳肴。如肖溪高梁粑、葉兒粑、粉蒸鰱魚,大河五指鯽魚、黃花雞、醃臘肉等。過去達州、渠縣上游一帶凡到重慶者,都必經此地。不少人在此住上一宿,品嘗一下美酒佳肴。 這是民國時期建的街道,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色。街道石板鋪面,街寬10米。街房中式結構,西式壁窗,有的房屋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走馬轉角樓梯。與老街連接的還有半邊街,當年的禹王宮和保存完好數百塊古匾就坐落在那裡。四、古維新橋。就是連接古鎮和老街的石拱橋一一維新橋。該橋位於響水溪上,全長約60米。由於它是清朝道光元年(1820年)建造的,早於戍戌維新運動(1898年),故有人說肖溪為清朝維新變法運動的發源地。橋兩邊欄上嵌有戲劇人物浮雕,兩邊刻有龍頭龍尾,琢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藝術價值頗高。很多年前,橋下還可盪槳划船。橋的一端有一棵古老的黃桷樹,樹根奇特,樹冠寬大,樹幹還倚着一戶居民小屋。維新古橋建造風格古樸,堅固美觀,雖然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人行馬過,洪水沖襲,但仍傲然屹立。今天仍是古鎮老街與新街、半邊街連接的唯一通道。

古匾

肖溪古鎮的禹王宮,解放後成為了當地的糧站。宮殿的正殿早已被拆,現保存的只是左右廂房,穿逗結構,小青瓦屋面,單檐懸山式屋頂。地面全是保存下來的木碑、牌匾。這些古匾牌全是來自當地大戶人家,據說是當年因"破四舊,立四新"時把這些大房人家的牌匾搜集到一起來的,有的做了樓板,有的做了倉板,但大多保存完好。現保存的有近200塊。碑匾上字體多樣,書寫工整流暢。有的龍飛風舞,有的端莊高雅,功底不凡,可以說是近代書法雕刻藝術的一個窗口。它反映了肖溪古鎮這座文化名鎮名不虛傳,是歷史的佐證。

古寺廟

肖溪鎮是古代戰略要衝,是許多朝代兵家必經之地,同時也是自古以來的佛教聖地之一。這裡古寺廟、摩崖佛象眾多。如觀音廟、王爺廟、禹王宮、沖相寺等。各位剛才在古鎮上已瀏覽了王爺廟、禹王宮的遺址。沖相寺離古鎮只有3公里。可它的歷史卻比古鎮更加悠久。沖相寺在晉朝時稱靈山,梁周時叫做藥寺,隋開皇八年,即公元588年,當時的流江郡守袁君,賜名為"沖相寺",大家有誰知道為什麼叫沖相寺嗎?其實沖相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因為沖相寺後的摩崖造像,遠在晉朝時就為香火旺盛的靈山定光古佛道場,隋唐時又增添了大量佛刻,唐朝又是我國歷史上雕刻塑像的鼎盛時期,為了保護這些佛像,便修建了這座寺廟。由於這裡是古代戰略要衝,所以叫沖相寺。沖相寺原由大雄寶殿、天王殿及左右廂房組成,規模非常之宏大,現保存下來的僅為大雄寶殿及左廂房。2000年以前,這裡有7戶農民居住,為了保護和開發沖相寺,當地政府組織搬遷了農戶,對沖相寺進行維修,重塑了佛像。

古石刻

肖溪古鎮的古石刻也隨處可見。如古鎮街口的"南無阿彌陀佛"石刻,還有距肖溪鎮西4公里的石埡口觀音岩上,有造像11龕17尊,石刻題記4幅,其中的"山王菩薩"、"牛王菩薩"尤為壯觀。但最早最壯觀的就是沖相寺的定光岩摩崖造像。現存序列編號為50龕,各種造像400餘尊,還有各個時期的題刻30餘幅。如此規模的造像群尚屬國內罕見。這裡的造像主要是隋朝和唐朝時期所開鑿。其中隋代造像現存15龕,佛像100餘尊,唐代造像33龕,佛像300餘尊。造像主要內容有: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二菩薩、菩薩、和尚崖刻墓、一佛二僧二菩薩、七佛、淨土變、菩薩弟子及部眾像等。造像的龕制,隋代多為拱形,唐代既有拱形,又有方形,龕楣裝飾有七佛或卷草珠簾紋等。龕的大小不等,大的有3至4米,小的只有幾十厘米,一般多為1.5米左右。摩崖上的題記石刻,從唐、宋、明、清到民國時期的都有。此外,定光岩上還有宋代墓葬和古崖墓葬。現存造像的頭部在文革期間均被破壞,唯有頂上的太陽菩薩保存完好。

古崖窟

定光岩的古崖窟,主要為古時和尚墓葬。現保存完好的一座崖窟,酷似一座房屋,屋檐屋頂微妙微肖,形象逼真,琢工甚巧,可謂古代岩墓之一絕。現定光岩上尚存古崖窟數個。此外,在其他地方也還保存着一些各種造型的古崖窟。

古城

廣安歷史上最早建縣是在公元522年,名叫始安縣。始安縣即古城遺址。經考證,隋朝古城的遺址就在肖溪鎮西南2公里的王坪村,面積方圓數里。當時的始安縣由宕渠縣分出部分地域建立。隋開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始安縣改為城縣,隋煬帝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城縣治所遷至肖溪鎮王坪村。由此可見肖溪古鎮在歷史上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站在定光岩頂上,可見沖相寺三面臨渠江。環抱着一個九合壁的風水寶地。傳說三國時期劉備曾派員到這裡查堪地形,準備建都,後因此人將腳正氣一條龍數掉了而放棄在此地建都。

古墓

肖溪的古墓很多,如岩墓、僧墓等。但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武德騎尉,其妻誥封為四晶夫人。楊儀亭所在葬墓為石室墓,墓地位於肖溪鎮的齊寨村,墓地座北朝南,建於清光緒年間,五開間,墓碑高6米,寬10米,周長36米,仿木結構三重檐,雕刻人物、花卉、瑞獸等圖案32幅,十分精美,保存完好,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離古鎮約5公里。

一江

所謂肖溪古鎮的一江,就是風光秀美的渠江。渠江發源於陝西省的米倉山,流經川東至合川市匯入嘉陵江,全長830公里。其中流經廣安境內達190餘公里。渠江是嘉陵江的一級支流,長江的二級支流。渠江經渠縣流經肖溪鎮勤勞村進入廣安境內。肖溪古鎮所在的渠江段,水流清澈,無任何污染,水域遼闊,水面最寬達1公里以上。江內生長的邊魚、岩魚、青波、鰱魚、鯉魚、鯽魚、白鱔等大河魚肉嫩味鮮,食後留連忘返。特別是肖溪的粉蒸鰱魚、河灘魚、五指鯽魚等聞名遐邇,來者必食。渠江岸上生產的胭脂蘿蔔,色澤鮮艷,紅似胭脂,是醃菜、泡菜的獨特原料。遊覽渠江風光,讓你盡享受大飽眼福口福。[3]

特色小吃

粉蒸鲶魚

肖溪的粉蒸鲶魚堪稱一絕,其色、香、味俱佳,是前往肖溪古鎮遊覽的客人必須品嘗的美味佳肴。大家品嘗時,可以重點關注大河魚的鮮嫩與可口,此也是宋代史書中記載的"魚蒸"。

胭脂紅蘿蔔

肖溪胭脂紅蘿蔔,又名"透心紅",原產於肖溪東陽、沖相等沿江村社,後逐漸向渠縣保和鄉等地擴展。該產品特點為色澤鮮紅,且里外紅透。洗淨生吃,嫩甜可口;醃製泡菜,清脆異常,且鹽水呈血紅色;加工成榨菜,清香撲鼻。是提取天然色素,打造綠色食品的上乘原料。

永壽寺豆腐乾

永壽寺始建於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堪稱武勝第一廟,廟內歷代均為女僧,由於女僧長年吃齋,豆腐便成了她們的第一營養品。相傳,廟內僧人為改變飲食結構,經反覆實踐,終於試製成功了永壽寺豆腐乾,而今已歷百餘年。該豆腐乾精選上等黃豆為主要原料,漿汁至少過濾兩遍以上,做工精細,烘烤講究,做出的豆腐乾色澤美觀,鹵香中帶有清香,淳厚中轉微甜,回味綿長,居永壽寺三絕(豆腐乾、豆瓣、素席)之首,實為現代旅遊小吃之上品。[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