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減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肌張力減低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低下指肌肉阻抗降低,並常常伴有關節過度伸展及腱反射減弱。可以通過抱、姿勢觀察、觸摸、被動運動來測定
鑑別
(1)各種原因的肌肉病變導致兩種牽張感受器受損,引起肌張力低下。
(2)周圍神經、神經根病變導致γ-袢的傳入、傳出障礙,引起肌張力低下。
(3)脊髓病變導致α-運動神經元和γ-運動神經元損傷,引起肌張力低下。
(4)腦幹網狀結構、小腦、錐體外系、大腦皮質等病變導致肌張力的中樞調節障礙,引起肌張力低下。
病因
1.假肥大型肌營養不良;
2.先天性肌營養不良:
①層粘連蛋白α2缺失型CMD、
②福山型CMD(FCMD)、
③Walkrh-Wahberg綜合徵、
④肌肉-眼-腦病、
⑤單純CMD、
⑥CMD伴遠端關節鬆弛症、
⑦Merosin陽性伴智力低下、
⑧Merosin陽性伴小腦發育不良;
3.先天性肌病;
4.多發性肌炎;
5.其他肌原性及神經肌肉接頭疾病:
①周期性麻痹、
②甲狀腺功能亢進、
③類固醇肌病、
④重症肌無力、
⑤肌無力綜合症;
7.多發性神經病;
8.運動神經元病;
9.脊髓癆;
10.脊髓休克;
11.其他脊髓病性肌張力低下
①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
②小兒麻痹、
③脊髓空洞症、
⑤新生兒脊髓損傷;
12.舞蹈症;
13.小腦性疾患肌張力低下;
14.大腦性肌張力低下:
②染色體疾病、
③慢性非進展性腦病、
④過氧化拐酶體病、
⑤遺傳性缺陷;
15.其他腦病性肌張力低下:
①腦幹損傷肌張力低、
②椎體束疾患肌張力低、
③昏迷、全身麻醉、深睡過程中等;[1]
診斷
測定方法如下:
(1) 抱
通過抱起嬰兒的手感,可以初步了解患兒肌張力的情況。肌張力低下的患兒,抱起時會感到困難,有下沉的感覺,患兒易從測試者手中滑下。而痙攣的嬰兒,抱起時會有強直感和抵抗感。
(2)姿勢觀察
超過3個月的正常嬰兒,如把他放置於仰臥位,他會自然躺着,並不斷地對抗重力進行運動,自如地保持一定體位和姿勢。而肌張力低下的軟癱患兒,如被放置於仰臥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動運動。肌張力亢進的痙攣患兒,若被放置於仰臥位,往往出現不對稱的異常姿勢,主動運動少,動作顯得刻板。肌張力越高,主動運動就越少。原始反射就越強烈,姿勢異常越嚴重。
(3) 觸摸
測試者可以通過用手觸摸患兒上肢及下肢的肌肉(上肢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下肢的腓腸肌、[[]]股四頭肌),來感受肌肉組織的緊張度。若患兒肌張力低下,那麼手感柔軟、鬆弛,對手指的按壓較少有抵抗。若肌張力正常,觸摸時手感柔軟適中,結實而富有彈性。若肌張力高,則手感緊張,對手指的按壓有比較強的抵抗。[2]
(4)被動運動
測試者對肢體作被動屈伸運動,若肌張力低下,則會感到沉重,無抵抗力,肢體無自我控制能力。若肌張力高,測試者則會感到明顯的抵抗,而且這種抵抗力往往在運動開始時大於運動結束時。肌張力正常的肢體在作被動運動時,既可作出抵抗,又可作出協同,在一定的範圍內,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測試者手感既不像低肌張力的肢體那樣沉重,也不像高肌脹力肢體那樣有很大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