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肋柱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肋柱花,中藥名。為龍膽科植物輻狀肋柱花Lomatogonium rotatum (L.) Fries ex Nym的全草。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黃疸型肝炎,外感頭痛發熱。 中文學名肋柱花別   稱哈比日干一其其格一地格達(蒙古藥名);蒂達、莪蒂(藏藥名)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綱雙子葉植物綱[1]

形態特徵

輻狀肋柱花,又名輻花側蕊。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莖不分枝或自基部有少數分枝,近四棱形,直立,綠色或常帶紫色。葉無柄,狹長披針形、披針形至線形,長至43毫米,寬1.5-4毫米,枝及上部葉較小,先端急尖,基部鈍,半抱莖,中脈在兩面明顯。花5數,頂生和腋生,直徑2-3厘米,花梗直立或斜伸,四棱形,不等長,長至8厘米;花萼較花冠稍短或等長,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稍不整齊,長8-22(27)毫米,先端急尖,花冠淡藍色,具深色脈紋,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一般長1.5-2.5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兩側各具1個腺窩,腺窩管形,邊緣具不整齊的裂片狀流蘇;花絲線形,長6-8毫米,花葯藍色,狹矩圓形,長3-4.5毫米;子房無柄,長12-14毫米,柱頭小,三角形,下延至子房下部。蒴果狹橢圓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與花冠等長或稍長;種子淡褐色,圓球形,直徑0.3-0.4毫米,光滑。染色體2n=10。花果期8-9月。

入藥部位

全草。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400-4200m的山坡草地及水溝邊。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至西南等地。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膽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黃疸型肝炎,外感頭痛發熱

相關配伍

治血熱症:肋柱花、胡黃連、梔子、瞿麥各等量。製成煮散劑。每次3-5g,每日2-3次,水煎冷服。(《後續醫典》四味肋柱花湯)[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

性狀鑑別

根呈細圓柱形,有多數鬚根,黃色,斷面黃白色。莖具4縱棱,有分枝,節明顯,節間長2-7cm,表面黃綠色或紫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先端尖,基部略抱莖,全緣,下面有一突起的脈紋,綠色。聚傘花序,花具花梗,長2-5cm,具4棱,萼片5,狹條形,先端尖,花冠淡藍紫色,裂片5,長圓狀橢圓形,具7條深色脈紋。蒴果條形,淺棕褐色,先端2裂。氣微香,味苦。

藥理作用

  1. 強心、利膽、利尿、保肝等作用。
  2. 促凝血、抗炎作用。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寒,有清熱利濕功能,用於黃疸型肝炎,頭痛發熱等症。」[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