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聚合模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聚集模型
原圖鏈接  

聚合模型(Collective model) 此模型將原子核視為一整體並考量外部各別核子的運動因素,藉以結合殼層模型(Shell Model)液滴模型(Liquid Drop Model)兩種模型之特徵。

發展

由波爾(Niels bohr)和莫特森(Mottelson)兩人於1950年代初期所發展出來。

應用

此種聚合模型可以成功的解釋非奇異數核子的旋轉能階(Rotational Energy Level)。對於核子與核子間庫倫力激發(Coulombic Excitation)所引起的反應截面(Cross Section)以及特定型態的加馬轉移(Gamma Transitation)等之預測,可獲得好的結果。除此之外,此模型亦可用來解釋所觀察到的非奇異數核子的原子核磁矩(Magnetic Moments)荷電性相關的四極矩(Quadruple Moments)以及異構物躍遷(Isomeric Transition)[1]幾何學為基礎的球殼模型(Shell Model)及以代數學為基礎的集合模型(Collective Model)為最具代表性。[2]


參考來源

  1. 葉錫溶、蔡長書. 放射化學.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西元2012年9月15日: 第15頁. ISBN 978-986-236-585-4 (繁體中文 ). 聚合模型 
  2. 郭榮升. 核子結構模型簡介. 物理雙月刊. 2002 年 12 月, 二十四卷 (五期): 7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