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紐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 (紐約)
圖片來自絲黛小姐S

紐約聖巴德利爵主教座堂,也譯成聖派翠克大教堂,是美國紐約市的一座新哥特式天主教教堂,天主教紐約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以及本堂區聖堂,位於曼哈頓中城50街和51街之間的第五大道東側,面對洛克菲勒中心。紐約每年聖派翠克節的遊行亦在教堂前的街道進行。教堂為哥德復興式建築,是紐約主要觀光景點之一。

1976年12月8日,主教座堂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

歷史

購買地產

1810年3月6日,耶穌會用11000美元購買了今日主教座堂所在的土地,為年輕的天主教徒開辦紐約文學學校(New York Literary Institution)。學校關閉後出售給紐約教區。 1814年,教區將這塊地送給躲避法國政府迫害逃亡到美國的嚴規熙篤會院長Augustin LeStrange,他在這裡開辦修道院,並且還照料33名孤兒。同年拿破崙倒台,修道士返回法國。這塊土地指定用作墓地。19世紀末,教區在附近開辦一所孤兒院。一些熙篤會修道士在加拿大安頓下來,最後在馬薩諸塞州的Spencer建立了聖若瑟修道院。

興建主教座堂

1850年7月19日,教宗庇護九世將紐約教區升格為總教區,同年10月6日,總主教John Joseph Hughes宣布他想在曼哈頓下城新建一座主教座堂,取代老主教座堂。1866年,老座堂被大火摧毀,1868年重建。

新座堂由小詹姆斯·倫威克設計,為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1858年8月15日舉行了奠基典禮,就在教區孤兒院以南。當時,曼哈頓中城還遠在紐約市的人口稠密區域以北。

工程開始於1858年,但是受到美國內戰的耽擱,1865年重新開工。座堂完成於1878年,1879年5月25日祝聖,以其巨大的體量高聳在當時的曼哈頓中城。1882-1884年增建了總主教和神甫住所,毗鄰的學校(現已不存在)開放於1882年。1888年增建了西立面的鐘樓,1901年開始增建東面,包括聖母小堂(Lady Chapel),其花窗玻璃於1912-1930年在英格蘭製造。1927-1931年座堂進行修理,安置了大管風琴,擴大了聖所。

建築及建材

參考文獻

  1. 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新浪博客,20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