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聊齋志異·蛇癖

聊齋志異·蛇癖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予鄉王蒲今之仆呂奉寧,性嗜蛇。每得小蛇,則全吞之,如啖蔥狀。大 者,以刀寸寸斷之,始掬以食。嚼之錚錚[1],血水沾頤[2]。且善嗅,嘗隔牆聞蛇香,急奔牆外,果得蛇盈尺,時無佩刀,先噬其頭,尾尚婉蜒於口際。

譯文

我的同鄉王蒲令的僕人呂奉寧,有吃蛇的嗜好。他每次得到小蛇,總是整個吞下,就像吃蔥一樣。遇見大蛇,就用刀切成一寸一寸的,然後用手捧着吃,嚼得清脆有聲,血水沾滿兩腮。

他的嗅覺非常敏銳,曾有一次,他隔牆聞到蛇的香味,急忙奔到牆外,果然抓了條一尺多長的蛇。當時恰好沒帶刀,他就先吃蛇頭,蛇的尾巴還在口邊蜿蜒扭動。

注釋

[1]錚錚:金屬振擊聲,形容嚼聲響脆。 [2]頤:兩腮。

賞析

《蛇癖》是清代文人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小說。寫的是一個人嗜好吃蛇,以至於神了,隔着圍牆還能聞着蛇的氣息。故事篇幅短小,寓意深刻,這個人的殘忍乖戾之狀,作者借「吃蛇」之惡癖好諷刺社會上那些貪得無厭之流,魚肉百姓不顧百姓之死活,只顧滿足自身貪慾的罪惡行徑。[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