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齋志異·蛇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齋志異·蛇人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東郡某甲[1],以弄蛇為業。嘗蓄馴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額有赤點,尤靈馴,盤旋無不如意。蛇人愛之,異於他蛇。期年[2],大青死,思補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啟笥,二青亦渺。蛇人悵恨欲死。冥搜亟(qì)呼,迄無影兆[3]。然每值豐林茂草,輒縱之去,俾得自適,尋復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絕望,怏怏遂行。出門數武,聞叢薪錯楚中[4],窸窣作響[5]。停趾愕顧,則二青來也。 大喜,如獲拱璧[6]。息肩路隅,蛇亦煩止。視其後,小蛇從焉。撫之曰:「我以汝為逝矣[7]。小侶而所薦耶[8]?」出餌飼之,兼飼小蛇。小蛇雖不去,然瑟縮不敢食[9]。

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讓客者。蛇人又飼之,乃食。食已,隨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輒中規矩,與二青無少異,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獲利無算。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為率[10];大則過重,輒便更易。——緣二青馴,故未遽棄。又二三年,長三尺余,臥則笥為之滿,遂決去之。一日,至淄邑東山間,飼以美餌,祝而縱之。既去,頃之復來,蜿蜒笥外。蛇人揮曰:「去之!世無百年不散之筵。從此隱身大谷,必且為神龍,笥中何可以久居也?」蛇乃去。蛇人目送之。已而復返,揮之不去,以首觸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動。蛇人悟曰:「得毋欲別小青也?」乃發笥。小青徑出,因與交首吐舌,似相告語。已而委蛇並去[11]。方意小青不返,俄而踽踽獨來[12],竟入笥臥。由此隨在物色[13],迄無佳者。

而小青亦漸大,不可弄。後得一頭,亦頗馴,然終不如小青良。而小青粗乾兒臂矣。先是,二青在山中,樵人多見之。又數年,長數尺,圍如盌;漸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經其處,蛇暴出如風。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顧已將及矣。而視其首,朱點儼然,始悟為二青。下擔呼曰:「二青,二青!」 蛇頓止。昂首久之,縱身繞蛇人,如昔弄狀。覺其意殊不惡;但軀巨重,不勝其繞;仆地呼禱,乃釋之。又以首觸笥。蛇人悟其意,開笥出小青。二蛇相見,交纏如飴糖狀,久之始開。蛇人乃祝小青:「我久欲與汝別,今有伴 矣。」謂二青曰:「原君引之來,可還引之去。更囑一言:深山不乏食飲,勿擾行人,以犯天譴[14]。」二蛇垂頭,似相領受。遽起,大者前,小者後, 過處林木為之中分。蛇人竚立望之,不見乃去。自此行人如常,不知其何往也。 異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戀戀有故人之意[15]。且其從諫也如轉圜[16]。獨怪儼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17],數世蒙恩之主,輒思下井復投石焉[18];又不然,則藥石相投[19],悍然不顧,且怒而仇焉者, 亦羞此蛇也已。」

譯文

東郡有個人,以耍蛇為生。他曾經馴養着兩條蛇,都是青色的,把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二青的前額上長有紅點,尤其聰明馴服,指揮它盤旋表演無不如意。因此,蛇人對它的寵愛,超過了其它的蛇。

過了一年,大青死了,蛇人想再找一條來補上空缺,但一直沒顧得上。一天晚上,他寄宿在山裡的一所寺院。天明,打開竹箱一看,二青也不見了。蛇人懊惱得要死,明處暗處搜尋呼叫,始終連個影子也沒見到。先前每到草木豐盛的地方,就把蛇放出去,讓它們自由自在一番,不久自己就會回來。由於這個原因,蛇人還希望它自己能回來,便坐着等待。直到太陽升起很高,自己也絕望了,才怏怏不樂地離開。

出門剛走了幾步,蛇人忽然聽見雜亂的草叢中,傳米窸窸窣窣的聲音。他停下腳步驚愕地一看,是二青回來了。蛇人非常高興,像得了無價之寶似的。把擔子放在路邊,二青也停下來。再一看它的後邊,還跟着一條小蛇。他撫摸着二青說道:「我還以為你跑了呢。那小傢伙是你推薦來的嗎?」說着就拿出飼料來餵它,同時也給小蛇一些。小蛇雖然不離開,但畏縮在那裡不敢來吃。二青用嘴含着飼料餵它,好像主人招待客人似的。蛇人再餵它,它才吃了。吃完,小蛇跟隨二青一塊鑽進了竹箱中。

蛇人挑回去訓練,小蛇盤旋彎曲都合要求,與二青沒有多少差別。因此給它取名叫小青。蛇人帶着它倆,四方表演獻技,賺了不少錢。 一般耍蛇人耍弄的蛇,不超過二尺,再大就太重了,就得更換一條。因為二青很馴良,所以蛇人沒有馬上把它換掉。又過了二三年,二青已長到三尺多長了,臥進竹箱裡,竹箱被塞得滿滿的,於是蛇人決定把它放走。

一天,蛇人來到淄川縣東山里,拿出最好的食物餵二青,向它祝福一番後便把它放了。二青走了,一會兒卻又回來了,圍着竹箱蜿蜒地爬。蛇人揮手趕它說:「走吧!世上沒有百年不散的宴席。從此以後,你隱身在深山大谷中,將來一定能修練成一條神龍。竹箱怎麼可以長期居住呢?」二青才離去,蛇人目送它離開。但一會兒二青又回來,蛇人怎麼趕它也不走,還用頭碰竹箱,小青在竹箱裡也不停地竄動。蛇人恍然大悟說:「你是不是想和小青告別呀?」說着就打開竹箱。小青從竹箱裡徑直竄出來,二青與它交頭吐舌,好像互相囑咐話語。接着兩條蛇依偎着一起走了。蛇人正在想小青不會回來了,一會兒小青卻又獨自回來,爬進竹箱臥下。 從此,蛇人隨時都在尋找物色新蛇,但一直沒有合適的。而小青也漸漸長大,不便於表演了。後來蛇人得到一條蛇,也很馴服,然而到底不如小青出色。這時小青已經長得比小孩的胳膊還要粗了。

先前,二青在山中,打柴的人經常見到它。又過了幾年,二青長得好幾尺長,碗口那麼粗,漸漸地出來追趕人。因此,行人旅客都互相告誡,不敢從它出沒的那條路走。一天,蛇人經過那裡,一條蛇猛然竄出,行如驟風。蛇人大為驚恐,拚命奔跑。蛇追得更急。他回頭一看已經快追上了,突然看見蛇頭上儼然有一個紅點,這才明白這就是二青。他放下擔子,高聲叫道:「二青,二青!」那蛇頓時停住,昂起頭來呆了很久,縱身上前把蛇人纏住,就像以前表演的樣子。蛇人察覺到二青並沒有害他的意思,只是身軀太重,自己經不起它纏繞。只好倒在地上高聲祈禱,於是二青就放開了他。二青又用頭去碰竹箱子。蛇人明白了它的意思,打開竹箱放出小青。兩條蛇一相見,立即緊緊交纏得像飴糖一樣粘在一起,很久才分開。蛇人祝福小青說:「我早就想和你分別,今天你有伴了。」又對二青說:「小青原本是你引來的,還可以領它走。我再叮囑你一句話,深山裡不缺你的吃喝,不要驚擾過路行人,免得遭受上天的懲罰。」二條蛇都垂下頭,好像接受了他的勸告,馬上竄起離去,二青在前,小青在後,所過之處,樹木草叢都被從中分開,向兩邊倒去。蛇人久久地站在那裡望着,直到看不見了才離開。從此以後,行人經過那一帶像先前一樣平安無事,不知那兩條蛇到哪裡去了。

異史氏說:蛇,笨拙遲鈍的一種動物,但依然戀戀有故人之情,並且它們聽從勸諫也如同轉圓物那樣容易。唯獨奇怪的是那些堂堂為人者,對於那些有十多年深厚情誼的朋友,對於那些幾十年(或幾輩人)都對你有恩典人,動輒便思落井下石。也有那些對你忠言勸諫,不但悍然不理,反而把他當作仇人的人,如果這兩條青蛇聽說了恐怕也會引以為羞恥吧!

注釋

[1]東郡:秦置郡名,洽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漢時領有今山 東及河南兩省部分地區。隋開皇九年(589)廢。隋大業初(605),又改兗 州(今山東兗州縣)為東郡。清時東昌府、曹州府,即個山東聊城地區及菏 澤地區,為秦漢東郡故地。 [2]期(jǐ幾)年:一周年。 [3]影兆:形影跡象。 [4]叢薪錯楚中:草木錯雜之處。《詩•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 刈其楚。」薪,草。錯,交錯,雜亂。楚,牡荊,泛指灌木叢。 [5]窸窣(xi sǖ悉蘇):形容聲音細碎。這裡指蛇行草叢中的聲音。 [6]拱璧:大璧。《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與我其拱璧。」《疏》:「拱,謂合兩手也。此璧兩手拱抱之,故為大璧。」 [7]逝:往。這裡意思是逃走。 [8]小侶而所薦耶:這個小夥伴是你引來的嗎?而,你。薦,薦引。 [9]瑟縮:蜷縮。《呂氏春秋•古樂》:「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 達。」 [10]止以二尺為率(lǜ律):只以二尺長為標準。止,只。率,標準。 [11]委蛇:也作「逶迤」。曲折行進的樣子。 [12]踽踽(jǚ jǚ舉舉):獨行的樣子。《詩•唐風•杕杜》:「獨行 踽踽。」朱熹註:「踽踽,無所親之貌。」 [13]隨在物色:隨時隨地訪求。 [14]天譴:猶言天罰。 [15]故人之意:老朋友的感情。《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然公之所 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故人,舊交,昔日的朋 友。 [16]從諫也如轉圜(yuán 圓):意思是聽從規勸像轉動圓物那樣容易。《漢書•梅福傳》:「昔高祖納善若不及,從諫若轉圜。」顏帥古註:「轉 圜,言其順易也。」圜,通「圓」,圓的物體。 [17]把臂之交:親密的友誼。把臂,挽着手臂,只有極親密的朋友間才 如此。 [18]下井復投石:即落井下石,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的卑劣行為。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 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19]藥石相投:投以約物、砭石,以治療疾病。喻苦口相勸,糾正人過 失。

賞析及寓意

《蛇人》詳細的描寫了一個耍蛇人與他的一條靈蛇的故事。靈蛇也名二青,和耍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蛇人將它放歸山林之後,二青茁壯成長,以至於成為山中旅途一害。耍蛇人一次遇見後,語重心長的勸誡它,二青於是再沒有出來迫害行人。 《蛇人》的寓意是:動物尚且循循接受勸化,但是有的人卻怙惡不悛,與動物相比,實在慚愧。[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