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聊齋志異·廟鬼

聊齋志異·廟鬼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新城諸生王啟後者,方伯中宇公象坤曾孫[1]。見一婦人入室,貌肥黑不揚。笑近坐榻,意甚褻。王拒之,不去。由此坐臥輒見之。而意堅定,終不搖。婦怒,批其頰,有聲,而亦不甚痛。婦以帶懸樑上,捽與並縊[2]。王不覺自投梁下,引頸作縊狀。

人見其足不履地[3],挺然立空中,即亦不能死。自是病顛。忽曰:「彼將與我投河矣。」望河狂奔,曳之乃止。如此百端,日常數作,術藥罔效[4]。一日,忽見有武士綰鎖而入[5],怒叱曰:「朴誠者汝何敢擾!」即縶婦項[6],自欞中出[7]。才至窗外,婦不復人形,目電閃,口血赤如盆。憶城隍廟門中有泥鬼四,絕類其一焉[8]。於是病若失。

譯文

新城秀才王啟後,是布政使王象坤的曾孫。有一天,王秀才看見一個又胖又黑,其貌不揚的婦人走進屋裡,嬉笑着靠近他坐到床上,樣子很放蕩。王秀才忙往外趕她走,婦人卻賴着不走。從此,王秀才不論坐着躺着,總看見那婦人在跟前。他拿定主意,決不動心。那婦人惱羞成怒,抬手將王秀才的臉打得劈叭作響,王也沒覺得怎麼痛。婦人又將帶子系在粱上,揪住王秀才的頭髮,逼他與自己一起上吊。王秀才身不由己地跟到梁下,將頭伸進弔扣,做出上吊的姿勢。有人目睹王秀才腳不沾地,直挺挺地立在半空,卻吊不死。

從此,王秀才就患了瘋顛病。一天,他忽然說:「她要和我跳河了!」說完就朝河邊猛竄,幸虧有人發現才把他拖回來。天天如此,百般折騰,一天發作數次。家中人請巫抓藥,都不見效。一天,忽見有個武士拿着鐵鎖鏈,怒氣沖沖地進來,對那個婦人呵斥道:「你怎敢欺擾這樣樸實忠厚的人!」隨後就用鐵鏈套住婦人的脖子,硬把她從窗欞中拉了出去。才拖到院子裡,婦人就變成一個目如閃電、血盆大口的怪物。有人忽然想起城隍廟裡的四個泥鬼中,有一個很像這個怪物。從此王秀才的病便好了。

注釋

[1]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東漢以來以之稱刺史等地方官。明、清時則作為對布政使的尊稱。中宇公象坤:王象坤,字中宇,明代人,官至山西左布政使。見《山東通志•人物誌》。 [2]捽(zuó昨):揪住頭髮。 [3]履:踏。 [4]術:巫術。罔:無。 [5]綰(wǎn 挽)鎖:手持鐵鏈。綰,盤握。鎖,鎖鏈,拘捕刑具。 [6]縶(zhí執):拘執。 [7]欞,窗,窗戶上的花格子。 [8]類:像。

賞析

《廟鬼》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這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故事,字數不多,文風沉鬱,充滿驚險,寓意深刻。本文選自原書卷二第四篇,講述了城隍廟的廟鬼,不為人造福,卻去禍害正直的醜惡事實,表現了社會巫蠱勢力無以復加,只有借之於神人之手。[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