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耶路撒冷國際會議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耶路撒冷國際會議中心

圖片來自fuksas

耶路撒冷國際會議中心(מרכז הקונגרסים הבינלאומי,Merkaz HaKongresim HaBeinLeumi),俗稱為國家大廈(בנייני האומה,Binyenei HaUma),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個音樂廳和會議中心,位於吉瓦特拉姆(Giv'at Ram)。這是中東最大的會議中心[1]

歷史

耶路撒冷國際會議中心最初是由亞歷山大·埃澤爾設想(後來成為其董事總經理),建築師Zeev Rechter於1949年贏得了設計競賽[2]。該建築建於1950-1963年,但是在1956年就開始使用,召開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的一次會議。以色列獨立第一個十年的經濟困難和緊縮時期意味着由於缺乏資金,施工會頻繁中斷,工程有時被輕蔑地稱為「國家廢墟」(Chirbet HaUma)。Rechter的設計採用耶路撒冷石貼面。立面沒有採取藝術家Joseph Zaritsky和伊扎克·丹齊格原來設計的巨大雕塑,而是覆蓋天藍色玻璃。

容量

耶路撒冷國際會議中心位於耶路撒冷中央汽車站對面,設有27個大廳,容量超過10000人,是AIPC和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的成員,符合國際標準。其最大的大廳,梅納赫姆·烏西施金大廳,可容納3104人。共計有12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分為兩層樓,十個展區[3]

功能

耶路撒冷國際會議中心是耶路撒冷交響樂團的所在地[4],曾多次舉辦國際活動,其中包括1979年歐洲歌唱大賽、1999年歐洲歌唱大賽和耶路撒冷國際書展。約翰·德米揚魯克也是在此接受審判[5]

在小說中

羅伯特·J·索耶的1997年小說《Frameshift》中,描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此舉行戰爭罪審判,一名納粹集中營守衛被控犯有殺害猶太囚犯的暴行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