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耶律楚材:上天送給元朝的一代名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耶律楚材
蒙古帝國政治家
耶律楚材:上天送給元朝的一代名相
耶律
楚材
晉卿
湛然居士
玉泉老人
出生 (1190-07-24)1190年7月24日
燕京
逝世 Template:Death date(五十五歲)
諡號 文正
  • 《湛然居士文集》
  • 《西遊錄》
  • 《便宜十八事》
  • 《玄風慶會錄》

耶律楚材:上天送給元朝的一代名相無心修竹古,含恨瘦梅新

歷史上能獲得文正諡號的,都是道德極致,士子楷模之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之詞。史上獲此殊榮者並不多,如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等等。其中還有一個非漢族人士往往被人所忽略,他便是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耶律楚材。[1]

這個姓一看就是契丹貴族的姓,在我的記憶中,只有遼代皇室才有這姓,而外戚一般姓蕭。如蕭燕燕一般。一個外族人士能榮獲這樣高的諡號,在中國數以千計的「相」級人物中,位置如此地顯赫,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耶律楚材,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出身契丹貴族,早年在金仕至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攻占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耶律楚材以儒家治國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達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達十四年之久。他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死後贈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號文正。

其實,按中國傳統觀念來說,耶律楚材顯然是不具備正統理念下,作為一個士人所應有之氣節的。他不但屬貳臣,還是叄臣。他以遼人而仕金朝,再以金臣降元朝;而和他同時代的中國第一英烈文天祥文大人,自「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後,那向南深深地最後一的拜,引頸受戮,贏得後世多少人揮淚。

而反觀這耶律楚材,他似乎完全地沒有「民族氣節」的概念,用白話說就是「數典忘祖」,但他沒有漢族士大夫的狹隘的民族情緒和偏見。在他看來,沒有什麼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他的政治理想是華夷一統,共享太平。他以其自身的才學和理念,感染了以殺戮為事的成吉思汗,以至於在臨終前囑咐自己的繼承人窩闊台,說耶律楚材這個人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必須委以重任。

耶律楚材的漢學家淵很是深厚,他父親之所以給他起這個名字,不知道是有先知先覺還是偶然的巧合,同他後來的際遇倒很契合。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個「楚材晉用」的典故,在本國不被重用,就去別國發展。從這點來看,他老爹還真神了。

想當年,蒙古鐵騎所向披靡,刀鋒過處,人跡全無。作為一個草原遊牧民族,他們的文化是落後的,他們只相信快馬利刃,崇尚征伐。面對攻下的一個個城池,眾多的黎民百姓,他們根本不考慮如何的統治和管理,往往是以屠城的方式來解決,其野蠻性用罄竹難書來形容是一點都不為過。

在《元史·耶律楚材傳》中記載了大量關於耶律楚材勸諫成吉思汗等人屠城、減少戰爭破壞、保護黎民百姓的事實。比如,他在隨窩闊台渡河南征,攻取開封時,元將速不台為了報復金人的抵抗,準備屠戮開封城。他緊急進諫,說服了窩闊台,避免了元軍屠城,從而保護了147萬百姓免遭殺戮。

蒙古人過慣了幕天席地、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嫻於畜牧,疏於農業,不知道稼穡之重要,近臣別迭等甚至主張:「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好可怕,這等於說他們要將征服後的大宋王朝所屬之地,變成牧場,來給他們放牛放羊。作為在草原生活的遊牧民族,


其實這種想法是來自於成吉思汗,他思考自己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大草原給他帶來了活力。因為草原上水草豐美,動物很多,這樣成吉思汗在征戰的時候,就不用自己帶更多的行軍糧食。更主要的是,大草原上非常便於蒙古騎兵作戰。

基於這種想法,成吉思汗就有了這樣的潛意識,征服一塊土地後,就把這裡變成大草原、殺光那裡的土著居民。

這矛盾的中心實際上是「胡化」與「漢化」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歷史的退步危險已有端倪。幸好這時的耶律楚材以其智慧與能力,引導統治者看到了漢文明的優越,反對改漢地為牧場;他建立賦稅制度,設置燕京等處十路徵收課稅所,增加了元帝國的收入;並諫止州郡官吏擅自徵發殺戮,使貪暴之風稍斂。


王國維曾說:「蒙古入主中夏,武人專橫,其君臣又絕不知有治民之術,若此時無文正人之類,正有不知其何如者。」幸好,上天給元人送來了超一流的賢相,在耶律楚材任中書令,也就是相當於宰相開始,便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各項規章制度有了可循之規。


此後,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游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的政治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創舉頗多。

他保護農業,實行完善的賦稅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對塗炭生命,以保護百姓為天命;禁止掠民為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使元統治階層逐步地接受漢文化思想。


他的努力,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


但遺憾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許多建議和構想都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和實施,受到了貴族的阻撓和破壞。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具體情況及民族性是分不開的,統治者有心斂財興武、無心安撫百姓,百姓在兵荒馬亂中也無心生產而疲於奔命。但是耶律楚材的作為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功用。


即使是在元朝滅亡之後,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貴族們,在建立新政權的時候仍然不自覺地遵循了漢制中的若干原則。雖然蒙古的漢化很淺,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創業功勳可謂難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壯志亦難酬。


耶律楚材乃一代英才,他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


他的詩也寫得很好,傳世有《湛然居士文集》。我比較喜歡的是他這首《過沁園有感》。詩云:


昔年曾賞沁園春,今日重來跡已陳。水外無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


垣頹月榭經兵火,草沒詩碑覆劫塵。羞對覃懷昔時月,多情依舊照行人。

詩中懷念沁園昔日的美景,經戰亂,而今芳跡難覓,一片破敗,四處殘垣斷壁,只有昔時的月亮仍然多情照着沁園,照着路過沁園的行人。詩人對戰爭給社會帶來損害,在這首詩中得到很好的詮釋。


耶律楚材久居樞要,但他廉潔奉公,不搞裙帶之風。《元史·耶律楚材傳》曾記載過他有言:「睦親之義,但當資以金帛,若使從政而違法,吾不能徇私恩也。」他死後有人中傷天下貢賦,半入其家。朝廷派人檢查,其家只有一些古琴、字畫以及遺文數千卷,其清操可見一斑。


耶律楚材於55歲上病逝,消息傳出,傾國悲哀,許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親人。漢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淚憑弔這位功勳卓著政治家,史載大蒙古國數日內不聞樂聲。

史學大家白壽彝對他曾評價說:「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紀中國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學者。就他的政治活動而言,在窩闊台時期,他主持大蒙古國對中原地區的治理,使蒙古遊牧貴族在適應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進了一步。他以自己積極的活動促使大蒙古國居庸關內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聯繫在一起了。他的事業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後來又在忽必烈時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耶律楚材的活動是適應着當時的歷史趨勢的,因而他在歷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