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耗散結構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耗散結構理論
圖片來自百度

簡介

耗散結構理論以開放系統為研究對象,着重闡明開放系統如何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它指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外界條件變化達到一定閾值時,可以通過內部的作用產生自組織現象,使系統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自發地轉變為時空上和功能上的宏觀有序狀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這種非平衡態下的新的有序結構就是耗散結構[1] 以普里戈金為首的布魯塞爾學派又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建立起一種新的關於非平衡系統自組織的理論──耗散結構]理論。這一理論於1969年由普里戈金在一次「理論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國際會議上正式提出。由於對非平衡熱力學尤其是建立耗散結構理論方面的貢獻,他榮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

評價

耗散結構理論可概括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形成的新的穩定的宏觀有序結構,由於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才能維持,因此稱之為「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重要概念要理解耗散結構理論,關鍵是弄清楚如下幾個概念:遠離平衡態、非線性、開放系統、漲落、突變、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理論可以深刻揭示人體的統一性及其與外界因素的統一性,為醫學模式轉變提供理論依據。因為,這一理論用整體觀研究生命現象,並且認為只有開放的、能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系統,才能形成穩定的有序結構。人體正是這樣的系統。耗散結構理論指出:「生命的保持和發育是跟大量的化學反應和運轉現象分不開的。是由許多高度非線性的複雜因素,如激活、抑制、直接的自身催化等連鎖制約的」。這就告訴我們,儘管研究病因要從生物、理化、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着手;認識疾病的本質要從各個層次上進行探索,但作為生命有機體的線性機制,首先存在於微觀層次中,並主要通過微觀層次表現出來。因此,我們無論考察生理向病理轉化,還是病理向生理復歸的量變質變過程,都應把重點放在微觀層次上,堅持微觀深層導向性。這不是回到片面強調理化指標為依據,着重分析的還原論老路上去,而是要走向綜合兼容辯證還原的新思維方式。

視頻

DNA動態耗散理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