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舍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舍公園
圖片來自trip

老舍公園,舊稱青島第六公園,是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安徽路的一處街心公園。此處原為一處天然沖溝,後經整修成為公園。1999年再次整修後,2000年為紀念作家老舍而改為現名。

歷史

老舍公園最初為一處季節性地表徑流經年沖刷形成的溝壑,俗稱「大花溝」,自觀海山山麓發源,向南流入青島灣。德租時期的城市規劃最初計劃沿溝壑走向修築道路,但實際施工時因溝壑填埋成本過高,遂將道路分為東西兩條,沿溝壑兩側修築。道路名為阿爾貝特街,即今安徽路。

1913年,膠澳總督府以建築廢料將此溝壑填埋平整,並遍植草木,闢為一處長330米,寬34米的下沉式街心公園。1914年日軍占領青島後,將阿爾貝特街改名為大村町,街心公園被稱為「大村公園」[1]或「大村町谷公園」。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於1923年將大村町改為現名,街心公園改名為「第六公園」,俗稱「安徽路公園」,並增植花木300餘株。

抗戰時期的1940年代,公園遭到破壞,逐漸成為垃圾場[2][3],垃圾在數年內將溝壑填成與路面等高的平地。抗戰結束後經濟蕭條時期,此處又成為一處黑市

1949年後,市政府在此重新栽種花木,開設兒童活動設施,將此處恢復為公園,稱為「安徽路公園」。1970年代,公園南部成為集郵愛好者聚集地,之後又變為古玩、收藏品市場。1990年代初,公園一半部分又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1990年代中期又演變為自發的農貿市場,導致公園草坪被破壞,環境與衛生狀況逐漸惡化。1999年,市南區政府出資1000萬元重修公園,修繕公廁、長椅等設施,安裝路燈、庭院燈,栽種樹木,修建「疊泉」。經學者魯海提議、時任市長王家瑞敲定,命名為「老舍公園」,以紀念1930年代曾在青島工作、居住的作家老舍。2000年7月8日,改造工程竣工。

形制

老舍公園位於安徽路中段,以湖北路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占地面積9800平方米,園內道路及鋪裝場地5500平方米,綠化用地3526平方米,水面1077平方米。園內有常綠喬木45株,落葉喬木55株,常綠灌木327株,落葉灌木247株,草坪2100平方米。園內設有長廊棚架,並依地勢建有階梯式湧泉[4]。公園南端建有老舍半身銅像,由雕塑家徐立忠設計,老舍夫人胡絜青題字,2000年7月8日由老舍長子舒乙與時任中共市南區委書記王寶琪揭幕。

參考文獻

  1. 江本硯, 中國青島市における公園緑地の形成と変容 (PDF), 筑波大學, 2014-07 [2020-05-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24) 
  2. 魯海,魯勇著. 《青島掌故》.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7-4. 
  3.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青島市志·環衛志,第三篇 垃圾治理,第二章 垃圾消納. 《青島市志·環保志/環衛志》.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 ISBN 7-5000-5760-1. 
  4. 青島老舍公園. 青島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官網. 20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