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作家,新朋友(傅建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作家,新朋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老作家,新朋友》中國當代作家傅建國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作家,新朋友

在我結識的溫州作家朋友中,劉文起先生當屬是前輩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溫州市區河通橋鞋料市場打工。為了消遣孤單寂寞,我經常夜晚步行至五馬街溜達一番,順便到位於工人文化宮內的新華書店兜一圈。作為一個「文學青年」,每次遇見喜歡的書籍,我都下意識地摸摸口袋,然後咬咬牙買回家,並習慣性地在上面寫上購書日期。

梅龍鎮三賢》購於1996年2月29日、農曆正月十一。倒不是我記性特別好,而是清晰的鋼筆字跡幫我找回記憶。從時間上來看,那會兒我剛好從老家過完春節再次回到溫州。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由三十篇小說結成集子,1995年12月由浙江文藝出版出版。當屬是先生的早期作品。小說好看,短小精彩,富有生活氣息,語言充滿個性與張力。因為喜歡,作者的名字便牢牢地記住了。1997年春上,我寫了個短篇小說,欲投稿,便去墨池坊二十三號《溫州文學》編輯部拜訪,無意中得知我仰慕的作家劉文起先生,既是市文聯主席,又是《溫州文學》主編。於是,當我再次造訪墨池坊二十三號的時候,我便有備而去,將小說集《梅龍鎮三賢》裝在包里,找先生簽名。那是1997年5月8日,先生得知我慕名而來,很高興,熱情地詢問我在溫州打工的一些近況,鼓勵我說寫作貴在堅持,並在書的扉頁上簽名時寫道:傅建國同志指正。

「指正」當然是先生自謙,但,於文學懷着一顆虔誠之心的我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因為有了這一面之緣,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日子,我就像一個追星族似的,凡在報紙副刊上看到署名「劉文起」的文章,我都會靜下心來閱讀。久而久之,先生在我眼裡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老作家」。當然,這個「老」不是簡單的認為先生年齡比我大,而是表示作家在文學的園地里筆耕不輟,不斷有新作品問世。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與心中默默關注的「老作家」有了一次相處學習的機會。

那是2008年12月13至14日,溫州市宣傳部與溫州網聯合舉辦「全國網絡媒體·博客看溫州」活動。我和先生也是被邀請參加活動的嘉賓之一。來自社會各界人士,以及網絡媒體記者六十多人一同去永嘉小坑村採訪。回來之後,我寫了篇類似於通訊的稿子發在博客上,題目叫做《農民的兒子》。不久,我從報紙上看到劉文起先生的文章,題目叫做《詩人章文瓊》。兩篇一比較,自知水平不在一個檔次。於是我在「採訪文章怎麼寫?——從劉文起先生的文章體會寫作者必要的素質」的日記中寫道:

這次「全國網絡媒體·博客看溫州」活動我也參加了,小坑村我也去了,章文瓊我也見過了,可是我能寫出劉文起先生那樣有深度的文章嗎?他的文章才一千多字,卻博古通今,恰當引用了幾個名人典故,使文章增色。大家為什麼要去小坑村?章文瓊無疑是重點,花這麼大精力去看他,難道只是作秀嗎?顯然不是!那麼,我去幹什麼呢?就是為了看看風景?顯然我是浮躁的,我根本沒有劉先生那樣細心。人家是省作協副主席,起點就是不一樣,文采也不一樣。我應該向他學習,今後也好知道新聞寫作應該怎樣抓重點……

「老作家」劉文起先生,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敏銳的思想,自覺履行一個作家的責任與擔當,實在是難能可貴,精神可嘉。先生在《我與文學的愛恨情仇》一文中回憶說,當年一開始踏上文學這條路就不順利,從「要說愛你不容易」到「擋不住的誘惑」,一波三折,最終依然對文學這位「情侶」不離不棄。先生是一個非常感恩的人,在「我的文學領路人」章節中,對曾經幫助過他的文學友人,如數家珍,點點滴滴記着人家的好,實在不易。由於先生「文學的情結」深厚,在長期擔任溫州市文聯,及溫州晚報等文化部門領導崗位上,依然堅持創作,碩果纍纍。先後出版小說集《梅龍鎮三賢》、散文集《毋忘書》、長篇報告文學《世紀之路》,言論集《未晚絲語(上下)》等13部。另著有大型戲曲劇本《秦宮遺恨》、《鳳凰樓》;長篇小說《殺狗記》《張協狀元》(改編)等。這是了不起的,着實令人讚嘆和敬仰。

儘管認識劉文起先生已有二十多年,但我們彼此成為朋友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2017年,鄙人中篇小說集《奶奶的村莊》出版。我向先生去電話,詢問通訊地址,過後將拙作寄一本於他。坦誠說,身為草根作者,出書送朋友,既是樂不知疲的事情,又是一廂情願的事情,很多時候像一捆稻草扔進水裡,沒有激起絲毫的浪花和迴響。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劉文起先生卻認真閱讀了,並且寫了題為《城市棲居與鄉村情節——讀傅建國中篇小說集〈奶奶的村莊〉》的評論,先後發表在《溫州日報》和《浙江作家》上。

先生在評論中懷着真誠扶持之熱情與提攜之胸襟稱讚道:

賈平凹說:「故鄉是你身體和靈魂的地脈。」傅建國的故鄉在農村,所以他不管寫城市還是寫鄉村,都離不開他的鄉村情結,對城市進入都有一種隔閡。所以,不要說寫農村,就是在他的城市打工小說中,都蘊含着他的鄉村意識、鄉村意象和鄉村隱喻。傅建國在「後記」里說:「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和故鄉!」傅建國還在「後記」里說:在他創作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時,「都仿佛是作者人在旅途中的最後一場『告別』。」都「幾乎是一個自我折磨的過程,清貧而孤獨。」可是,正是因為作者有這種折磨,他的小說集《奶奶的村莊》就作為「專屬傅建國的一個重要標籤」而讓他在文壇中有了立足之地。也是因為有這種折磨,我們就更有理由對傳建國今後的小說創作充滿着更多的期待。

2018年12月9日,天空陰沉,氣溫驟降,寒氣逼人。劉文起先生不顧寒冷,準時趕到「一棵樹」藝術中心,參加由溫州市圖書館、甌海區文聯、鹿城作協聯合主辦的「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長篇小說《皮王》分享會」。先生是一位耿直的人,他不會因為袒護後輩而專門只說一些溢美之詞,他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結合自身的創作體會,從小說文本的角度出發,暢談了個人的閱讀感受。先生認為:

長篇小說《皮王》充滿溫州元素,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但美中不足的是,小說中的女主角劉虹被作者塑造的過於「大方」和「完美」,反而顯得「不可愛」。

於是,先生給《皮王》打了70分。

人生第一部長篇能得到老作家70分的評分,於我早已是一份奢侈的厚禮也。

先生又說:作為一名外來民工,建國在文學的路上一步一腳印,痴心不改,挺不容易的。文學源於生活,傅建國在皮革行業摸爬滾打多年,並創作出《皮王》這部小說來,這一點是值得點讚的。

鼓勵和表揚一個人,是需人胸襟的,先生心胸是個多麼開闊的人啊。

近幾年,隨着與劉文起先生斷斷續續的交往,我感知他是一個豁達的人。先生為人真誠,說話乾脆,卻通情達理,且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有幸與先生喝過幾次酒,發現先生喝酒爽快,先生的酒風與文風極為相似,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先生的文章大多像溫州的老酒汗,香醇,勁大,歷久彌新。

能與「老作家」劉文起先生成為「新朋友」,對我來說,是一件有益而又愉悅的事情。 [1]

作者簡介

傅建國,1963年5月生,安徽青陽人,現居溫州。曾務農,代課,做篾匠。長期從事皮革銷售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

在我結識的溫州作家朋友中,劉文起先生當屬是前輩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溫州市區河通橋鞋料市場打工。為了消遣孤單寂寞,我經常夜晚步行至五馬街溜達一番,順便到位於工人文化宮內的新華書店兜一圈。作為一個「文學青年」,每次遇見喜歡的書籍,我都下意識地摸摸口袋,然後咬咬牙買回家,並習慣性地在上面寫上購書日期。

《梅龍鎮三賢》購於1996年2月29日、農曆正月十一。倒不是我記性特別好,而是清晰的鋼筆字跡幫我找回記憶。從時間上來看,那會兒我剛好從老家過完春節再次回到溫州。這是一部短篇小說集,由三十篇小說結成集子,1995年12月由浙江文藝出版出版。當屬是先生的早期作品。小說好看,短小精彩,富有生活氣息,語言充滿個性與張力。因為喜歡,作者的名字便牢牢地記住了。1997年春上,我寫了個短篇小說,欲投稿,便去墨池坊二十三號《溫州文學》編輯部拜訪,無意中得知我仰慕的作家劉文起先生,既是市文聯主席,又是《溫州文學》主編。於是,當我再次造訪墨池坊二十三號的時候,我便有備而去,將小說集《梅龍鎮三賢》裝在包里,找先生簽名。那是1997年5月8日,先生得知我慕名而來,很高興,熱情地詢問我在溫州打工的一些近況,鼓勵我說寫作貴在堅持,並在書的扉頁上簽名時寫道:傅建國同志指正。

「指正」當然是先生自謙,但,於文學懷着一顆虔誠之心的我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因為有了這一面之緣,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日子,我就像一個追星族似的,凡在報紙副刊上看到署名「劉文起」的文章,我都會靜下心來閱讀。久而久之,先生在我眼裡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老作家」。當然,這個「老」不是簡單的認為先生年齡比我大,而是表示作家在文學的園地里筆耕不輟,不斷有新作品問世。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與心中默默關注的「老作家」有了一次相處學習的機會。

那是2008年12月13至14日,溫州市宣傳部與溫州網聯合舉辦「全國網絡媒體·博客看溫州」活動。我和先生也是被邀請參加活動的嘉賓之一。來自社會各界人士,以及網絡媒體記者六十多人一同去永嘉小坑村採訪。回來之後,我寫了篇類似於通訊的稿子發在博客上,題目叫做《農民的兒子》。不久,我從報紙上看到劉文起先生的文章,題目叫做《詩人章文瓊》。兩篇一比較,自知水平不在一個檔次。於是我在「採訪文章怎麼寫?——從劉文起先生的文章體會寫作者必要的素質」的日記中寫道:

這次「全國網絡媒體·博客看溫州」活動我也參加了,小坑村我也去了,章文瓊我也見過了,可是我能寫出劉文起先生那樣有深度的文章嗎?他的文章才一千多字,卻博古通今,恰當引用了幾個名人典故,使文章增色。大家為什麼要去小坑村?章文瓊無疑是重點,花這麼大精力去看他,難道只是作秀嗎?顯然不是!那麼,我去幹什麼呢?就是為了看看風景?顯然我是浮躁的,我根本沒有劉先生那樣細心。人家是省作協副主席,起點就是不一樣,文采也不一樣。我應該向他學習,今後也好知道新聞寫作應該怎樣抓重點……

「老作家」劉文起先生,在漫長的創作生涯中,一直保持着敏銳的思想,自覺履行一個作家的責任與擔當,實在是難能可貴,精神可嘉。先生在《我與文學的愛恨情仇》一文中回憶說,當年一開始踏上文學這條路就不順利,從「要說愛你不容易」到「擋不住的誘惑」,一波三折,最終依然對文學這位「情侶」不離不棄。先生是一個非常感恩的人,在「我的文學領路人」章節中,對曾經幫助過他的文學友人,如數家珍,點點滴滴記着人家的好,實在不易。由於先生「文學的情結」深厚,在長期擔任溫州市文聯,及溫州晚報等文化部門領導崗位上,依然堅持創作,碩果纍纍。先後出版小說集《梅龍鎮三賢》、散文集《毋忘書》、長篇報告文學《世紀之路》,言論集《未晚絲語(上下)》等13部。另著有大型戲曲劇本《秦宮遺恨》、《鳳凰樓》;長篇小說《殺狗記》《張協狀元》(改編)等。這是了不起的,着實令人讚嘆和敬仰。

儘管認識劉文起先生已有二十多年,但我們彼此成為朋友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2017年,鄙人中篇小說集《奶奶的村莊》出版。我向先生去電話,詢問通訊地址,過後將拙作寄一本於他。坦誠說,身為草根作者,出書送朋友,既是樂不知疲的事情,又是一廂情願的事情,很多時候像一捆稻草扔進水裡,沒有激起絲毫的浪花和迴響。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劉文起先生卻認真閱讀了,並且寫了題為《城市棲居與鄉村情節——讀傅建國中篇小說集〈奶奶的村莊〉》的評論,先後發表在《溫州日報》和《浙江作家》上。

先生在評論中懷着真誠扶持之熱情與提攜之胸襟稱讚道:

賈平凹說:「故鄉是你身體和靈魂的地脈。」傅建國的故鄉在農村,所以他不管寫城市還是寫鄉村,都離不開他的鄉村情結,對城市進入都有一種隔閡。所以,不要說寫農村,就是在他的城市打工小說中,都蘊含着他的鄉村意識、鄉村意象和鄉村隱喻。傅建國在「後記」里說:「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和故鄉!」傅建國還在「後記」里說:在他創作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時,「都仿佛是作者人在旅途中的最後一場『告別』。」都「幾乎是一個自我折磨的過程,清貧而孤獨。」可是,正是因為作者有這種折磨,他的小說集《奶奶的村莊》就作為「專屬傅建國的一個重要標籤」而讓他在文壇中有了立足之地。也是因為有這種折磨,我們就更有理由對傳建國今後的小說創作充滿着更多的期待。

2018年12月9日,天空陰沉,氣溫驟降,寒氣逼人。劉文起先生不顧寒冷,準時趕到「一棵樹」藝術中心,參加由溫州市圖書館、甌海區文聯、鹿城作協聯合主辦的「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長篇小說《皮王》分享會」。先生是一位耿直的人,他不會因為袒護後輩而專門只說一些溢美之詞,他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結合自身的創作體會,從小說文本的角度出發,暢談了個人的閱讀感受。先生認為:

長篇小說《皮王》充滿溫州元素,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但美中不足的是,小說中的女主角劉虹被作者塑造的過於「大方」和「完美」,反而顯得「不可愛」。

於是,先生給《皮王》打了70分。

人生第一部長篇能得到老作家70分的評分,於我早已是一份奢侈的厚禮也。

先生又說:作為一名外來民工,建國在文學的路上一步一腳印,痴心不改,挺不容易的。文學源於生活,傅建國在皮革行業摸爬滾打多年,並創作出《皮王》這部小說來,這一點是值得點讚的。

鼓勵和表揚一個人,是需人胸襟的,先生心胸是個多麼開闊的人啊。

近幾年,隨着與劉文起先生斷斷續續的交往,我感知他是一個豁達的人。先生為人真誠,說話乾脆,卻通情達理,且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有幸與先生喝過幾次酒,發現先生喝酒爽快,先生的酒風與文風極為相似,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先生的文章大多像溫州的老酒汗,香醇,勁大,歷久彌新。

能與「老作家」劉文起先生成為「新朋友」,對我來說,是一件有益而又愉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