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翻譯名義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翻譯名義集

佛教辭書 南宋平江(治所在今江蘇蘇州)景德寺僧法雲編。7卷,64篇。系將散見於各經論中的梵文名字分類解釋、編集而成,另有別行本在《閱藏知津》中作14卷,明代藏經作20卷。該書共收音譯梵文2040餘條。

詳細介紹

各篇開頭為總論,敘述本篇大意。 對音譯梵文,一一舉出異譯、出處並進行解釋。 所據資料,除經論外,還旁采音義、註疏及其他佛教著述,對世書經史之類也有所引用。 共引用書400餘種,作者百餘人。對比較重要的名相,詳加論釋,但以天台宗的觀點為主。 對歷代重要的翻譯家有專篇記載。 卷首有自序,闡述了編集此書的經過和目的:「思義思類,隨見隨錄」,「前後添削,時將二紀,編成七卷六十四篇。 十號三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燦爾在掌」,為的是使後學者「免檢閱之勞」。 又認為由於時間、地點不同,方言有別,「遂致梁唐之新傳,乃殊秦晉之舊譯」。

五種不翻

在宋唯心居士周敦義所作的序文中,保存了唐玄奘提出的翻譯理論「五種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羅尼」; 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 三、此無故,如「淨淨樹」,中夏實無此木; 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另附元普洽所撰《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行業記》,對編者法雲的生平事跡有所論述。 最後有「續補」數十條。 編者說:「初編集時,意尚簡略,或失翻名,或缺解義,後因披閱,再思索之,複述續補。」

全書內容

全書內容:凡六十四篇,約收音譯梵語二千零四十餘條,分為七卷。

第一卷十三篇: 《十種通號》第一, 《諸佛別名》第二, 《通別三身》第三, 《釋尊別名》第四, 《三乘通號》第五, 《菩薩別名》第六, 《度五比丘》第七, 《十大弟子》第八, 《總諸聲聞》第九, 《宗釋論主》第十, 《宗翻譯主》第十一, 《七眾弟子》第十二, 《僧伽眾名》第十三。

第二卷十一篇:《 八部》第十四, 《四魔》第十五, 《仙趣》第十六, 《人倫》第十七, 《長者》第十八, 《外道》第十九, 《六師》第二十, 《鬼神》第二十一, 《畜生》第二十二, 《地獄》第二十三, 《時分》第二十四。

第三卷十四篇: 《帝王》第二十五, 《皇后》第二十六, 《世界》第二十七, 《諸國》第二十八, 《眾山》第二十九, 《諸水》第三十, 《林木》第三十一, 《五果》第三十二, 《百華》第三十三, 《眾香》第三十四, 《七寶》第三十五, 《數量》第三十六, 《什物》第三十七, 《顯色》第三十八。

第四卷十篇: 《總明三藏》第三十九, 《十二分教》第四十, 《律分五部》第四十一, 《論開八聚》第四十二, 《示三學法》第四十三, 《辨六度法》第四十四, 《釋十二支》第四十五, 《明四諦法》第四十六, 《止觀三義》第四十七, 《眾善行法》第四十八。

第五卷六篇: 《三德秘藏》第四十九, 《法寶眾名》第五十, 《四十二字》第五十一, 《名句文法》第五十二, 《增數譬喻》第五十三, 《半滿書籍》第五十四。

第六卷四篇: 《唐梵字體》第五十五, 《煩惱惑業》第五十六, 《心意識法》第五十七, 《陰界入法》第五十八。

第七卷六篇: 《寺塔壇幢》第五十九, 《犍椎道具》第六十, 《沙門服相》第六十一, 《齋法四食》第六十二, 《篇聚名報》第六十三, 《統論二諦》第六十四及翻譯名義續補,補十號篇。

本書舊刻依原稿分為七卷,首有紹興二十七年(1157)周敦義序及作者自勉短文。 元代的刻本附入了大德五年(1301)普洽所作《蘇州景德寺普潤大師(法雲)行業記》。 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此書收入北藏流通,改為二十卷。 又更動篇目次序(如以《帝王篇》、《皇后篇》移在《長者篇》之前,又以《時分篇》移《鬼神篇》之前等),並以書末補訂之文,散入各篇之內。 至於文句之間亦偶有出入。《大正大藏》第五十四卷收入此書,並補註梵文。    [1]

參考文獻

  1. 翻譯名義集,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