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翁萬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翁萬達


翁萬達(1498年-1552年),字仁夫,號東涯 。明朝中期名將、詩人。潮州府揭陽縣(今汕頭市金平區鮀浦一帶)人。

翁萬達出身寒門,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歷任廣西梧州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兼莉糧餉,左副都御史、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曾參與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亂,後期統理北方邊防,抗擊蒙古俺答汗侵擾,統邊五六年間,屢立戰功。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里,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後三罷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於回鄉途中。明穆宗時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敏"。

人物生平

翁萬達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一年農曆六月二十八日(1498年7月17日,折算據《辭海》附錄:中國歷史紀年表.明紀年表 ,下涉及處折算皆同),為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鮀江里舉登村(今屬汕頭市金平區鮀浦一帶。據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附錄:潮汕地區的歷史沿革 )人。

翁萬達5歲喪母,從小就過着清貧艱辛的生活,但一直勤於詩書。至嘉靖五年(1526年)得中丙戌科進士,時年28歲。一朝成名後,翁萬達開始了26年的從軍從政仕途生涯,其中,戎馬生涯就達16年之久。

翁萬達中進土後不久,即授戶部廣西司主事,此後歷任廣西司員外郎、山東司郎中。在此期間,他查勘懸案,詛抑權貴,督稅課兌,陳鹽政利弊,賑畿輔饑民,精明練達。諸如豪強侵奪官地商稅,阻撓漕運河道等等,都逃不出他的嚴正懲處。雖因此備受誹謗,他依然"略不為動",秉公執法,諸豪強"毋敢撓其令",因此"以廉法著稱"

嘉靖十三年(1533年) ,35歲的翁萬達出任梧州知府。梧州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雜處的地方,邊防要地,師旅眾多,翁萬達治理梧州4年,聲績大著,被譽為"治行第一"。期間,鎮守兩廣的咸寧侯仇鸞,縱悍卒橫行,翁萬達不憚權貴,拘縛其為首分子十餘人投之於獄。翁萬達治梧聲名遠播,受兵部尚書毛伯溫極力薦舉,任命為廣西副使。

嘉靖十七年(1538年) ,安南國(今越南)莫登庸父子篡位稱制,勾結廣西土官反叛朝廷,明世宗朱厚熜命兩廣總兵仇鸞、兵部尚書毛伯溫率部征安南。征南號令傳出後,兵部、禮部意見不一,翁萬達提出以"重兵威懾,撫剿兼施,迫其乞降"的策略,被毛伯溫和兩廣總督張經接受,轉呈中央,成為朝廷的國策。翁萬達遂被推薦為征南副使,成為征南大本營決策層中的智囊以及廣西一路前線的指揮官。在征南一役中,翁萬達先平定與莫登庸互為呼應的少數民族上層(土司)的叛亂,並實行策反,兵不刃血迫使莫登庸乞降。兩廣總督張經大稱之:"翁君神算也。"班師論功,翁萬達功居第一,毛伯溫上奏,朱厚熜大喜,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擢升其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先後轉任陝西左、右布政使。

曹家莊大捷後,朱厚熜授予翁萬達兵部尚書之職 。不久,又召其回京"入掌本兵",主持兵部大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翁萬達的父親去世,他遂於年底南歸奔喪。按明制,大臣遇喪事,可守喪三年,稱"終制(終三年之制)"或"終喪(終三年之喪)"。俺答汗得知翁萬達離開邊關,即興兵犯境。在他歸鄉後,大同失守。朱厚熜不顧"終制",急詔翁萬達返抵邊關,掌其督撫重任。翁萬達因喪期未滿,又加之背疽發作,所以匆忙修書,派義子翁從雲攜帶《乞恩陳情終制疏》上京,請求"待三年服闋而後起用"。翁從雲至河間府地界遇盜,失落表疏;尚未抵京,而俺答已從古北口"潰牆南下,直薄都城"。朱厚熜又連下兩道金牌,催促翁萬達起程。翁萬達命侄翁思遠帶《題知起程疏》先行赴京。由於翁萬達家處"嶺海極南之地,去京萬里,雖間道兼程,猶必歷四十一日"才抵京到鴻臚寺報到。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55歲的翁萬達約同友人抵閩游武夷山,途經三河,被當地山川形勝所吸引,順便為自己選擇了墓地。在福建清流縣途中,背疽疾發,急忙回歸,至上杭縣,於十一月十三日(1552年11月28日) 卒於舟中。此前,朱厚熜又感到防邊重任非萬達莫屬,於是年十月十三日(1552年10月30日) 頒詔,曾第三次起復其為兵部尚書,但為時已晚。翁萬達卒後二日遺體運抵家鄉,又四日詔命才臨門。《明史》說其"未聞命而先卒",即指此。死後葬於大埔三河鎮。隆慶(1567年-1572年)年間,明穆宗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敏"。

歷史評價

張廷玉《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翁萬達:

"(平安南役)是役也,萬達功最,賞不逾常格"。

"(修長城)萬達精心計,善鈎校,牆堞近遠,濠塹深廣,曲盡其宜。寇乃不敢輕犯。牆內戍者得以暇耕牧,邊費亦日省。初,客兵防秋,歲帑金一百五十餘萬,添發且數十萬,其後減省幾半"。

"(守疆)萬達順風鼓譟,揚沙蔽天。寇驚曰:翁太師至矣。是夜(聞名)東去。諸將追擊。大勝。"

(綜述)"萬達事親孝。父歿,負土成墳。好談性命之學,與歐陽德、羅洪先、唐順之、王畿、魏良政善。通古今,操筆頃刻萬言。為人剛介坦直,勇於任事,履艱危,意氣彌厲。臨陣嘗身先士卒,尤善御將士,得其死力。嘉靖中,邊臣行事適機宜、建言中肯窾者,萬達稱首。""贊曰:毛伯溫能任翁萬達、張岳,以成安南之功,不失為持重將。萬達飭邊備,整軍實,其爭復套,知彼知己,尤深識遠慮雲。"

葉春及·《翁襄敏安邊記·序》:曾有躬出御虜,介而先驅若襄敏者耶?史臣謂嘉靖中邊臣動合機宜,畫中綮窾,惟公一人而已。

王錫爵《翁襄敏公神道碑》:"治行第一。"

何喬遠《名山藏》:"萬達言(闕),談說時事,如倒囊出物。心靈敏健,遇事一思,便徹終。始家居,束修無少瑕玷,論者以方郭泰、徐穉雲。"

鄭莆樣《刻東涯集書後》:"學聞至道,文率性成,筆引千鈞,心雄萬變。"

查繼佐《罪惟錄》:"余謂兵有三十聲,威近襲遠,此聲之大者也。而當時錄安南(闕兩字)及此。使以芻杖遠因交南,而交南之耳目應之,即不(闕四字)必登庸就欸,乃及藤峽等,是先難而後易也。何似先易(闕)難者亦易,所差豈尋杖哉。曳柴之計,與昔蒙馬虎皮一例,是誤之以形耳。"

馮奉初《潮州耆舊集·東涯集題辭》:"經世之文,非小儒所能及。"

個人作品

翁萬達雖然著述豐贍,詩、文、議、紀等各種文體充備,除了現能見到的書札集《稽愆集》、詩集《稽愆詩》,以及紀念集《東涯集》外,尚有見諸目錄家著錄的《總督奏議》、《三鎮兵守議》、《平交紀略》和《思德堂集》,等。其中,翁萬達好友兼親家鄒守愚將關於他所寫的序、碑、記、議、論、說、疏、書、傳、墓表、墓志銘、祭文編定為《東涯集》,凡17卷。其中篇幅最大的是奏疏,有10卷之多。《東涯集》最初的刻本為嘉靖乙卯鄒刻本,此後多次重刻。另,據饒鍔在《潮州藝文志》中所說,上述《總督奏議》、《三鎮兵守議》二議,在明代時還有單行本。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有吳奎信、朱仲玉整理的《翁萬達集》,該書結集了有現存可見的大部分翁萬達各時期的作品,為研究翁萬達的重要資料。

軼事傳說

翁萬達四歲時隨父親翁玉出海打魚為生。翁萬達,天天纏着要跟父親去打魚。傳說,海中魚蝦將翁萬達看成是白毛老虎,互相呼喊着逃開了。他父親網網落空,只好返航。自此,凡是帶翁萬達跟着出海便打不到魚;反之則魚蝦滿載。翁玉終於得出晦氣來自兒子的結論。

某次,父親翁玉見翁萬達不在,遂上船出海。正要下網,忽見船艙里鑽出萬達來。翁玉一時氣急,順勢將翁萬達拋進大海,隨後後悔不迭,以為以致溺死親子,不由眼淚直流。悲哀回家裡,卻見翁萬達在床上睡覺。傳說,翁萬達掉進大海之後,南海龍王知道他是天上"白虎星"再世,日後要為明朝建功立業,便急命幾名蝦兵蟹將,護送"白虎星"回家。翁玉只認為是神明保佑,大難不死,必成大器。從此,便不再翁萬達將當成晦氣。

墓址

翁萬達墓位於梅州市大浦三河壩匯城虎星山,建於1551年,座西向東,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於1957年開山造田時被毀壞,1986年由旅泰華僑陳賓出資重建。墓碑有"明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兵部尚書賜太子少保諡襄敏崇祀名宦鄉賢東崖翁公墓",墓前左右對稱豎有石翁仲、石馬、石虎、石羊,寓意千里揚威,是封建時代皇帝詔封有軍功的大臣將士的一種殊榮。這些石像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品,但石翁仲的頭部被不法分子盜走,其後人依照原造型做了修補。墓左是新建的翁衙書屋,內陳列翁萬達生平事跡,墓右側建有一涼亭,供遊人歇息。

從墓前可見韓江、梅江和汀江蜿蜒流過,據說古代順流而下的船隻至此因江流曲折,不能揚帆而象下旗致哀,逆流而上的船隻因水流喘急,船工要府身船舷奮力撐篙而象匍匐跪行,而夜間因三段水域都有船隻燈火,故此墓人稱"日受千夫拜,夜觀萬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