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羹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羹藿》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第九卷。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1]

原文

鄭子叔逃寇於野,野人羹藿以食之,甘。歸而思焉。采而茹之,弗甘矣。郁離子曰:「是豈藿之味異乎?人情而已。故有富而棄其妻,貴而遺其族者,繇遇而殊之也。昔楚昭王出奔而亡其屨,使人求之以百金,曰:『吾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故論功而來及者皆不怨,非術也,誠之感也。」

譯文

鄭子叔躲避賊寇逃到郊野,鄉下農夫拿豆葉湯給他吃,他覺得味道非常甜美,回來後就想吃到豆葉湯,便采了豆葉做湯吃,卻並不覺得味道甜美了。郁離子對此評論說:「這難道是豆葉的味道變了嗎?不是的,這只不過是人的情況不同了而已。所以有人因寶貴則遺棄族人妻子,這是由於境遇不同使他變了。從前楚昭王出逃而丟失了鞋子,後來便派人用百兩金子去尋找它。他說:『我不能忘了它在患難中相隨過我。』所以論功時,有論不到的也都不怨恨,不是有什麼法術,而是被他的真誠所感動。」

寓意

時過境遷。隨着境遇的改變,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會發生相應變化。所以官者拋其妻、貴者棄其友,這種現象可說是屢見不鮮。時光如水,可以沖刷一切往事,難道真情也要隨之付諸東流嗎?故做人必須要重情重義,成其事也。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2]

視頻

羹藿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

  1. 劉基主要著作,文學360, 2020-04-20
  2. 揭秘大明王朝第一謀臣劉伯溫 ,搜狐,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