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群體極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亦稱「冒險轉移」。指在群體決策中往往表現出一種極端化傾向,即或轉向冒險一極,或轉向保守一極。在早期的一項群體極化的研究中,要求被試者決定是接受有保證而沒有興趣的工作,還是接受有風險但有興趣的工作。在每個被試者把自己的選擇拿到群體中進行討論後,再要求被試者決定他們的選擇。結果發現,被試者如原來選擇比較冒險的一端,則在群體討論後更加冒險;如果原來的選擇比較保守,則在群體討論後更加保守。對產生的原因有多種解釋,其中有兩種理論得到較多研究的支持。(1)說服論據理論,認為人們在聽取別人支持自己原來立場的論據以後,會變得更相信自己的觀點,從而採取更極端的立場。(2)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通過把自己與他人做比較來評估自己的觀點。當人們在群體討論中發現別人與自己的觀點相似時,他們不願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傾向於採取極端立場,以表明自己比一般水平更高一些。[1]

含義解釋

群體決策可能使個人更加冒險,也可能使個人更加保守。大量的研究發現,群體決策比個體決策更容易走極端( H. Lamm&D.G.Myers,1978;E, Burnstein』1983),即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群體討論使群體成員所持觀點變得更加極端,即原來保守的趨向於更加保守,原來冒險的趨向於更加冒險。

實驗研究

詹姆斯·斯托納(James Stoner,1961)對此進行了實驗研究。實驗中所使用的問卷是幫助一位工程師換工作:在一家新開的、風險較高的公司從事創造性工作,如果新公司成功了,他將有美好的前途,但新公司失敗了他就要失業。高風險性的新公司贏利可能性是1/10、3/10、5/10……甚至到 10/10,你認為在有多大可能贏利的情況下支持這位工程師去新公司工作?讓被試單獨做出選擇,然後群體共同討論,再讓被試單獨選擇。斯托納預言,由群體所推薦的意見比個體的要保守。然而結果發現,經群體討論之後,群體的意見比個體的意見更加趨向於冒險,即為冒險性轉移。

論點主張

1.群體決策規則:群體的決策原則(如少數服從多數)將有助於極化現象之產生。此類解釋也主張,人們在團體中作冒險決定將覺得較自在,因為其行動之責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員上。

(1)群體誘發的移轉是一種內化的,而非臨時性的群體產物。

(2)當群體決策法則中的預備測試決策被取消後,移轉仍會發生。

(3)偏態無法說明群體極化。

2.人與人之間的比較(Interpersonal Comparison):這一種的影響是受到社會的規範。從社會比較的過程來探討,其觀點是群體成員會將其意見與群體其它成員相互比較。一種想要被群體所接受及喜愛的需求,將使個體順從群體之一般意見。人與人互動的動態研究上有以下三點探討:

(1)在自我評估與推估他人對我之評估間的差異[s3]。

(2)從自我評估與推估他人對我之評估上出現的差異與理想差異,是否會產生預測移轉。

(3)揭露出他人的反應後,所產生選擇的移轉。

3.訊息影響論(Informational influence):人自借聽取群體討論時的爭論極獲得新訊息(Burnstein &Vinokur,1975)。由於這些論點傾向於支持成員之最初觀點,人們會聽到更多支持其主張之理由。群體可使成員確信其原來之觀點,因此導致更加極端之意見。

在比較群體決策與群體內部成員個人決策時,事實證明,二者之間存在差異。在有些情況下,群體決策比個體決策更保守。更多情況下,群體決策傾向於冒險。

在群體討論中,往往會出現這種現象.即群體討論會使群體成員的觀點朝着更極端的方向轉移,這個方向是討論前他們已經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會更保守,激進的會更冒險。群體討論會進一步誇張群體的最初觀點。

事實上,群體轉移可以看作是群體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群體的決策結果反映了在群體討論過程中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決策規範。群體決策結果是變得更加保守,還是更加激進,取決於在群體討論之前占主導地位的討論規範。

對於為什麼會出現冒險轉移現象,人們有多種解釋。比如,有些學者認為,在群體討論中,群體成員相互之間變得更加熟悉了,隨着他們之間的融洽相處,他們會變得更加勇敢和大膽。

另一種看法是,美國的社會崇尚冒險,我們敬慕那些敢於冒險的人,群體討論激勵成員向別人表明自己至少與同伴一樣願意冒險。不過,最有道理的一種說法是,群體決策分散了責任。群體決策使得任何一個人用不着單獨對最後的選擇負責任,因為沒有一個成員能夠承擔全部責任,即使決策失敗。所以會更冒險。

產生原因

產生群體極化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種途徑,即信息影響途徑和社會比較途徑。信息影響途徑是指在群體討論過程中,成員所提供的絕大多數信息都是支持自己觀點的,因此,群體成員逐漸相信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當意見傾向於某一個方向時,大多數論據都用來論證該觀點的正確性。於是,最初占優勢的意見漸漸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即它是在了解了新的信息和聽到了新的說服性的意見時產生的。社會比較途徑是在群體討論中,原來認為自己的意見比其他人更好更合理,但是現實中,不可能每一參與者的觀點都超過所有成員的平均水平,於是許多成員開始省悟過來,發現自己的觀點不像原來所認為的那樣合理,結果發生了向極端轉移,它是在成員了解了群體的一致意見時產生的:現實生活中,信息影響和社會比較途徑常常是一起出現,甚至是相輔相成的。此外,責任分配、群體壓力、文化背景和群體領領導者等因素也會導致群體極化現象。

產生意義

群體極化具有雙重意義。從積極的一面來看,群體極化能促進群體意見一致,提高群體內聚力和群體行為的一致性。從消極的一面看,它能使錯誤的判斷和決定更趨激化、極端。

產生影響

「群體極化」具有雙重的意義。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它能促進群體意見一致,增強群體內聚力和群體行為。從消極的一面看,它能使錯誤的判斷和決定更趨極端,群體極化似乎很容易在一個具有強烈群體意識的群體內產生,也許是在這樣的群體中,其成員對群體意見常做出比實際情況更一致和極端的錯誤決定。

人們都習慣於用挑剔質疑的眼光來對待事物,而這個論調一旦確定,大家就會在這個方向上提供更多的論點,只有極小部分的論點會轉向另一個方向。其結果,只會讓最開始冒出的那個傾向更跨進一步。到最後,你發現其實結果很荒謬,但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在過程中都很自然地選擇順從。

此外,還有社會比較。人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也習慣贊同別人,一旦團體成員聽到別人相信什麼,通常就會調整自己的立場以符合主流方向。持不同看法的人寧願三緘其口,也不願犯了眾怒,贊同總是比反對更容易。

當然,極端未必是壞事,如果沒有「群體極化」,許多重要的價值至今不會順利實現。例如公民權運動、廢奴運動和女權運動,都曾一度被視為極端而遭多方打壓。但是,生活中,事實也很清楚,極端可能會傷害很多人,滅掉很多東西,有些時候,你跟着群體作出的決定,回到一個人的時候,會生出很多後悔。

改善方法

1、堅持公平原則,認真聽取每個成員的意見或建議,在每個人陳述完意見之初不做出評價。

2、鼓勵批評性評價,在別人的評論中看到自己的缺陷,從而更好的完善策劃。

3、可以將群體劃分成幾個小組,然後再重組在一起表達不同的意見,更容易選擇出合理的方案。

4、歡迎局外的專家和夥伴提出批評,局外人的頭腦更為清晰(旁觀者清),也更能夠看出其中的缺失。

5、在實施之前,召開被稱為「第二次機會」的會議,容許更多的意見提出,給更多的成員發言權。

6、生活並不是蹺蹺板,無論永遠在高處,還是永遠在低處,都不是最佳觀測點。有些時候,往中間靠靠,才可能摸清全局,也看到退路。

視頻

群體極化 相關視頻

意見領袖、沉默的螺旋與群體極化 集智學園
漫畫說心理:群體一致與群體極化

參考文獻

  1. 什麼是「群體極化」 ,網易,201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