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羛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羛陽鎮中國古代地名。春秋時戲陽為晉國城邑,漢代改名羛陽,後世稱羛陽聚。西晉學者杜預考"魏郡內黃縣北有戲陽城","羛"與"戲"同。唐代,羛陽聚故城在相州堯城縣東。北宋以後,故城周邊逐步發展為數個村落。考羛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魏縣張二莊鄉第六店村。[1]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戲陽為晉國城邑。春秋《左傳》記載:魯昭公九年(前533年),夏四月,晉荀盈如齊逆(迎娶)女,還,六月,卒於戲陽。這是見於典籍中關於戲陽的最早記錄。

漢代,戲陽改稱羛陽。西漢時隸屬冀州魏郡內黃縣(治在今湯陰縣故城村一帶)。東漢時羛陽鄉改屬魏郡鄴縣(治在今臨漳縣三台村)。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注:羛,魏郡有羛陽鄉,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 《後漢書》記載:東漢建武二年(26年)秋八月,光武帝自將征五校(農民起義軍),丙辰,幸內黃,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後漢書》章懷太子注"戲"與"羛"同)。

南北朝時期,羛陽鄉改稱羛陽聚(聚,邑中村落)。北魏《水經注》記載: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春秋左傳》"昭公九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

東魏天平初,內黃併入臨漳,羛陽聚改屬司州魏尹臨漳縣。

隋代,羛陽聚更屬魏郡長樂縣(本漢內黃縣地,晉於此置長樂縣,北齊廢入臨漳,隋開皇十年(590年),分臨漳、洹水二縣重置長樂縣,治在今安陽縣永和鎮。)。

唐初,羛陽聚屬相州堯城縣(隋開皇間改長樂縣為堯城縣)。唐高宗時章懷太子李賢注《後漢書》:羛陽,聚名,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諸本有作"茀"者,誤也。

唐中期,羛陽聚已成古蹟。唐玄宗時《通典》記載:相州堯城縣有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

宋初,羛陽聚屬相州(又稱鄴郡,今安陽市)永定縣(唐末改堯城縣為永定縣)。宋太宗時《太平寰宇記》記載:永定縣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 宋天聖間改永定縣為永和縣。宋熙寧間,永和縣降為永和鎮,原永和縣境東部劃歸臨漳縣。宋高宗時《通志》記載:戲陽以邑為氏,晉邑有戲陽氏。戲陽,晉邑也,舊屬衛,今相州安陽縣永和鎮東二十五里戲陽城。 考南宋《通志》記載的戲陽城,已於北宋熙寧間劃歸臨漳縣,其永和鎮東二十五里之處,當為相州臨漳縣大郭管(管,鄉級行政單位)轄境。明《彰德府志》記載:宋代村名,臨漳縣大郭管,轄南郭、北郭、高利、東史、中史。

元代,大郭所轄村莊由臨漳縣劃歸安陽縣。

明代,仍為南郭、北郭二村,隸屬河南彰德府安陽縣。

清代,南郭村未變,北郭村分為郭村、西北郭村。後為北郭村、徐家北郭,屬安陽縣洹東鄉。

民國時期,設置南郭鄉,屬安陽縣第四區,下轄北郭店、雷北郭、楊北郭、李北郭、徐北郭、劉北郭。

1947年,南郭、北郭一帶改屬鄴縣(分安陽東部、臨漳漳河以南置,駐辛店集)呂村區。

1954年,鄴縣併入安陽縣,始置北郭鄉,屬安陽縣十四區(駐呂村)。

1957年9月,撤銷區建置,北郭鄉直屬安陽縣。

1958年7月,全縣合併為22個大鄉,北郭鄉併入呂村鄉(今安陽縣呂村鎮)。

1958年9月,撤鄉改社,南郭、北郭一帶屬呂村人民公社。

1977年3月,分呂村公社東部置北郭人民公社。

1983年12月,撤社改鄉,北郭公社改為北郭鄉,下轄24個行政村。

陽古今考

北郭、南郭、戲陽城

安陽東部邊陲北郭鄉境,有北郭、南郭二地名,西距安陽市區約33公里。

北郭者,片村名也,含楊北郭、雷北郭、徐北郭、劉北郭、李北郭、魏北郭、北郭店和北郭集,共8個自然村。同時,北郭還有個鄉名即北郭鄉。

南郭者,自然村名也,北距鄉政府駐地1.5公里,是北郭鄉最大的村莊。

北郭、南郭都是非常古老的村莊,據《鄴乘》所載,它們早在北宋以前就產生了。它們的產生都同春秋時的戲陽城有關。

春秋戲陽城

據《春秋左轉》載:"昭公九年,夏四月,晉荀盈如齊送女還,六月卒於戲陽"。這是關於戲陽的最早記載。

戲陽在那裡?西晉杜預在戲陽下注曰:"在魏郡內黃縣北。"西晉時,內黃縣在今安陽、內黃、湯陰3縣邊界地區,縣城在今湯陰縣東北角故城村(見《早期內黃城址考》)。杜預說的在"內黃縣北",是指在縣城之北,就是說,戲陽在今故城村北方。《鄴乘》在安陽縣"永和鎮"下說:永和鎮"東二十五里有戲陽城。周回二十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永和鎮就是今安陽縣永和鄉政府駐地永和村,安陽市區正東20公里處。將杜預的注釋和《鄴乘》的記載綜合起來查找,戲陽城當在北郭、南郭二村處。因為這裡在故城村正北,又在永和東12.5公里處,與二書的記載相吻合。

從《鄴乘》所載的戲陽城規模來看,此城很大。春秋時,這裡地處河水(今名黃河)之濱,是晉國的重要渡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城市規模自然不小。古有複姓戲陽氏(如衛太子蒯聵之仆有戲陽速),當以此城為姓。

東漢羛陽聚

《後漢書·郡國志》載:魏郡內黃縣"有羛陽聚"。《後漢書·光武帝紀》雲:幸內黃,大破五校於羛陽。《資治通鑑·後漢紀》也雲:建武二年八月,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又《說文解字》在"羛"字下說:"魏郡有羛陽鄉,本內黃北二十里鄉也。"漢代內黃城也在今故城村,其北10公里仍然是今南、北二郭處。這就是說,羛陽和戲陽為同一地方。又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羛"字讀音為"虛宜切",和戲字同音。

由上可知,羛陽和戲陽是音同字異的同一個地名。不過東漢時這裡不稱"城",而稱為 "聚"。說明這時已不是實際上的城市,而為"聚落"了。

北魏羛陽郭

《水經注·淇水》曰:"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郭*。"這裡的"縣",是北魏時期的內黃縣治所仍在故城村。北魏時的戲陽仍是聚落,不過習慣上已稱"城"。當地人稱戲陽為羛陽,說城為郭。古代城市的內城為城,外城為郭,有時也統稱為郭,或說"城郭"。

南郭、北郭和大郭

戲陽城或羛陽郭,在唐以後已完全成為一處古蹟了。唐《通典》在"相州堯城縣"下雲:"古有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北宋《太平寰宇記》在相州永定縣下也雲:"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北宋永定縣即唐堯城縣,治所仍在今安陽縣東永和村南(見永和縣考)。

這時,在羛陽聚故城處,已出現了南郭、北郭二村名和大郭一名了。《鄴乘》載北宋村名為:"大郭管村五:南郭、北郭、高利、東史、中史。"這三個帶"郭"字的地名,雖初見於北宋,但必在北宋以前就產生了,南郭村中曾有一"大郭寺",據村民言傳建於唐代。民國十年《重修大郭寺碑》雲:"我東三區南郭村,舊有大郭寺。歷古以來不知幾經修復……"可見"大郭"一名歷史久遠。

總之,南郭、北郭、大郭三村名,可能產生於唐代。戲陽城郭較大,故稱大郭。靠近南城的村落稱南郭,靠近北城的村落稱北郭。

時至明、清,仍為南郭、北郭二村。直到清代中後期,北郭村才逐步發展為數個村(見安陽北宋村名沿革考)。

  • 羛陽郭:考《水經注》原著,應為羛陽聚,此當為筆者考誤。

(錄自安陽地名專家組成員、原安陽縣文化局副局長,安陽縣地名辦公室主任許作民所著《安陽古今地名考》,有刪節)

典籍記載

《春秋左傳》

《春秋左傳》

昭公九年

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六月,卒於戲陽。殯於絳,未葬。、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 注

卷四十五 昭九年

晉荀盈如齊逆女,自為逆。為,於偽反。還,六月,卒於戲陽。魏郡內黃縣北有戲陽城。戲,許宜反。

《春秋地名考略》(清)高士奇 撰

卷七

衛戲陽【昭九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注:魏郡內黃縣北有戲陽城。臣謹按後漢建武二年,帝自將征五校,幸內黃,大破五校,於羛陽聚。章懷太子曰:羛陽聚,在堯城縣東,即戲陽也。羛、戲通,許宜反。《郡國志》:內黃有羛陽聚。再按《水經注》:淇水入內黃界,又東北經並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即《郡國志》所謂羛陽聚*;又東北經內黃城南,又北經戲陽城東,世謂之義陽郭**,即荀盈卒處,依此則羛陽、戲陽非一地也】

  • 《郡國志》原文為並陽聚。**《水經注》原文為羛陽聚。此二處為《春秋地名考略》撰者考誤。

《後漢書》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章懷太子李賢注

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

秋八月,帝自將征五校。丙辰,幸內黃【縣名屬魏郡今相州縣】,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羛陽,聚名,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諸本有作"茀"者,誤也。《左傳》雲: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預注云:內黃縣北有戲陽城。"戲"與"羛"同,音許宜反。】

卷三十 郡國志第二十

冀州

魏郡

內黃【《左傳》襄十九年,防於柯。杜預注曰:縣東北有柯城。昭九年,荀盈卒於戲陽。杜預曰:縣北有戲陽城。】

清河水出有羛陽聚【世祖破五校處】。

《說文解字》

東漢《說文解字》魏郡有羛陽鄉 東漢《說文解字》魏郡有羛陽鄉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編著

卷十二(下)

我部

羛,《墨翟書》義從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

第十二卷

我部

羛,《墨翟書》義從弗。墨翟書,藝文志所謂墨子七十一篇也。今存者五十三篇。義無作羛者。葢歲久無存焉爾。從弗者,葢取矯弗合宜之意。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此以地名證羛字。又箸其方音也。凡古地名多依□俗方語。如蓮勺呼輦酌。單水呼班水。鮦陽呼紂陽。大末呼闥末。剡呼舌剡反。酈呼蹢躅之蹢。曲逆呼去遇。如是者不可枚數。羛陽讀若錡,同也。然注家皆讀羛陽,虛宜切。與錡音稍不同也。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鄉也(近此十二字,乃後人箋記之語,非許語也。)。鄴、內黃皆魏郡屬縣。羛陽□本在內黃北二十里。司馬紹統《郡國志》曰:魏郡內黃有羛陽聚。劉注。世祖破五校處。光武紀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李注。羛陽聚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諸本有作茀者,誤也。左傳。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注:內黃縣此有戲陽城。按漢晉皆在內黃北。魏地形志無內黃縣。當是並於鄴。則羛陽亦在鄴矣。故知必後人箋記語也。戲羛音同,許宜反。《左氏傳》有戲陽速。則戲陽又為氏姓。

《水經注》

北魏《水經注》圖戲陽城位置 北魏《水經注》圖戲陽城位置 《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撰

卷九

淇水又東北,逕並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即《郡國志》所謂內黃縣有並陽聚者也。白溝又北,左合盪水,又東北流,逕內黃縣故城南。縣右對黃澤,《郡國志》曰:縣有黃澤者也。《地理風俗記》曰:陳留有外黃,故加內。《史記》曰:趙廉頗伐魏,取黃。即此縣。

△屈從縣東北與洹水合。

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春秋左傳·昭公九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

《水經注釋》

(北魏)酈道元撰 (清)趙一清注釋

卷九

淇水又東北逕並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即郡國志所謂內黃縣有並陽聚者也白溝又北左合盪水又東北流逕內黃縣故城南縣右對黃澤郡國志曰縣有黃澤者也地理風俗記曰陳留有外黃故加內史記曰趙亷頗伐魏取黃即此縣

屈從縣東北與洹水合

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義陽郭【一清按後漢書光武帝紀幸內黃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章懷注云羛陽聚名屬魏郡左傳雲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預注云內黃縣北有戲陽城戲與羛同義陽郭當作羛陽聚說文羛字下雲墨翟書義從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則羛與義字可通用也】春秋昭公十年【沈氏曰是九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

《水經註疏》

(北魏)酈道元撰 (清)楊守敬纂疏

卷九

淇水又東北,徑並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會貞按:《寰宇記》內黃縣下,辟陽城,漢審食其封此。故城在今縣東北五里。考食其所封之辟陽,酈氏載於《濁漳注》,故以此為非。《寰宇記》蓋因俗傳名同而誤。即《郡國志》所謂內黃縣有並陽聚者也。會貞按:《郡國志》,內黃有羛陽聚。酈氏引作並陽,羛、並形近,蓋所見本異,詳下。白溝又北,左合盪水,朱盪訛作陽,全、趙、戴改。守敬按:別有《盪水》篇,見後。又東北流,徑內黃縣故城南。守敬按:兩漢、魏、晉縣屬魏郡。《地形志》,天平初,併入臨漳,則酈氏時仍有內黃,屬魏郡。錢坫雲,在內黃縣西北二十里。縣右對黃澤,《郡國志》內黃縣下。曰:縣有黃澤者也。守敬按:《漢志》內黃,黃澤在縣西,則澤在縣之右矣。《溝洫志》,內黃界中有澤,方四十里。《元和志》,黃澤在內黃縣西北五里。《方輿紀要》,舊時澤廣數里,有堤環之,曰黃澤堤,今堙廢。內黃城西北二十里有孟家潭,或以為即故黃澤也。《地理風俗記》曰:陳留有外黃,故加內。守敬按:《漢志》內黃《注》引應說。《史記》曰:趙廉頗伐魏,取黃。即此縣。守敬按:《齊策》,蘇秦說齊閔王曰,襲魏之河北,燒棘蒲,隊黃城。顧祖禹謂黃城當是內黃縣,是也。《史記 趙世家》,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克。即指內黃而言。《集解》引闞駰曰,山陽有黃縣。山陽之黃縣,去內黃甚遠,蓋誤。而《趙世家》雲,孝成王時,廉頗將,攻繁陽,取之。《廉頗傳》亦言,頗伐魏之繁陽拔之,別無取黃之文,然繁陽與黃接壤,古本《史記》當是攻繁陽,黃取之,蓋因肅侯時圍黃不克,厥後,頗復攻而取之。故酈氏引《史記》曰,廉頗伐魏,取黃。不並言繁陽者,《注》為黃取證,不為繁陽取證也。今本《史記》脫黃字,遂與酈氏所引不相應。

屈從縣東北與洹水合。

白溝自縣北徑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朱作義陽郭,全、趙同,戴改。趙雲:按《後漢書 光武帝紀》,幸內黃,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章懷《注》雲,羛陽,聚名,屬魏郡。《左傳》雲,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預《注》雲,內黃縣北有戲陽城。戲與羛同。義陽郭當作羛陽聚。《說文》羛字下雲,《墨翟書》,義從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則羛與義字可通用也。會貞按:羛陽即戲陽,章懷說不可易,故杜佑、樂史皆從之。余更准以地望,而知其無疑義。杜預曰,內黃北有戲陽城。《說文》雲,羛陽鄉,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是並謂在內黃北為一地,即此《注》上文內黃故城之北也。至北魏末,省內黃,隋於故城東南十九里復置,[見《寰宇記。》]即今縣治。而羛陽聚別屬堯城,故章懷謂羛陽聚故城在堯城東。《通典》同。堯城後為永定縣,故《寰宇記》又謂羛陽聚故城在永定東。總之,在內黃故城之北,更在唐、宋內黃之西北也。若此《注》之並陽城,即《寰宇記》所謂辟陽城,在內黃縣東北五里者,則在內黃故城東南,與羛陽聚相去數十里,絕不相混,何以此《注》於並陽城下引《郡國志》內黃有並陽聚,與《郡國志》羛陽聚不相應,而羛陽聚之文,反見於此?蓋酈氏所見《郡國志》,訛作並陽,而當時適有辟陽城,辟、並音近,酈氏意以為即並陽聚遂引《郡國志》以證之。而《春秋》之戲陽,確為光武破五校之羛陽,俗傳不誣,故此特以世謂之羛陽聚釋之,乃各有依據也。《春秋左傳 昭公九年》,朱作十年,戴同。全、趙引沈氏曰:是九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

《通典》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 州郡八

古冀州

鄴郡

堯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左傳雲「晉荀盈卒於戲陽」,注云「內黃縣戲陽城」。戲與羛同,許宜反。

《資治通鑑》

宋 司馬光 撰

胡三省 音注

卷四十

八月,帝自率諸將征五校【校戸敎翻】。丙辰,幸內黃【賢曰內黃縣屬魏郡今相州縣】。大破五校於羛陽,降其眾五萬人【賢曰:羛陽,縣名,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余據《左傳》"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預注"內黃縣北有戲陽城"。堯城縣,本漢內黃縣,隋開皇十八年更名,唐未改永定縣。"戲"與"羛"同,許宐翻。降,戶江翻,下同】。

《太平寰宇記》

卷五十五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鄴郡。

元領縣十一,今六:安陽;鄴縣;湯陰;永定;臨漳;林慮。

五縣割出:滏陽;入磁州。內黃;成安;洹水;已上三縣入魏州。臨河。入澶州。

永定縣,州東四十里,舊十四鄉,今三鄉。本漢內黃縣地,晉置長樂縣,高齊省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八年,分臨漳、洹水二縣於此重置長樂縣,十八年改為堯城縣,因堯所居此城為名。唐末改為永定縣,朱梁開平中,改為長平,後唐同光初,復為永定。洹水,在縣北四里。丹朱墓,在縣東一里,堯之子也。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左氏傳》晉荀盈如齊,逆女卒於戲陽。注云,內黃縣戲陽城。"羛"與"戲"同。

《通志》

宋 鄭樵撰

卷二十七

氏族略第三

以邑為氏

晉邑

戲陽氏【晉邑也,舊屬衛,今相州安陽縣永和鎮東二十五里戲陽城。衛大夫戲陽速,晉有戲陽扶為卿】

《路史》

路史卷二十

宋 羅泌 撰後紀十一

疏仡紀

陶唐氏

丹朱卒葬笰(羛)陽。相之安陽永和鎮南有故堯城。開皇四,堯城縣以為堯居,乃朱居也。《相圖經》引孟子注:舜封丹朱於白水,白水乃今清河,蓋夏封之,在鎮西南三里有丹朱陵,南八里有帝子夜遊台,周二百步。《相台志》雲:丹朱嫚游之地,同。羛陽鄉,在內黃北二十羛陽聚。《元和志》:丹朱墓,唐山縣東一里。《寰宇記》:冢在永定東二里,有唐縣、有鴻郎城。《九州要記》雲:堯時丹朱所居相之冢為是矣。而《經》注:城陽有丹朱冢。《海內南經》:蒼梧之山,帝丹朱葬於陰,無信。

《河朔訪古記》

●卷中

魏郡部彰德路

安陽縣:春秋為戲陽,戰國為魏寧新中邑。秦更名安陽,漢廢,以其地入盪陰,屬河內郡。魏併入鄴,晉置安陽,屬魏郡。後周移相州及鄴縣於安陽故城,治此。隋復曰安陽,尋改堯城,屬魏郡。唐以安陽為相州治,改堯城曰永定。宋改永定為永和,尋省入安陽,及省鄴縣,分其地半入焉。宋、金皆曰安陽縣,國朝因之為彰德路倚郭縣。

《彰德府志》

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地理志安陽縣戲陽城 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地理志安陽縣戲陽城 《彰德府志》(明)崔銑

卷一 地理志

安陽縣

(永和鎮)東二十五里有戲陽城,周回二十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左傳》昭公九年,夏四月,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六月,卒於戲陽。杜預注曰"在魏郡內黃縣北"。(永和鎮)南二里有堯城。

卷八 雜誌

宋代《志書》所載村名

臨漳縣

大郭管統村五:南郭、北郭、高利、東史、中史。

《安陽縣誌》

《安陽縣誌》清嘉慶四年[1799年]

卷十一古蹟志

羛陽聚

《後漢書·》郡國志:內黃有羛陽聚,世祖破五校處。光武紀建武二年,秋八月,丙辰,大破五校於羛陽聚,降之。注,羛陽,聚名,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諸本有作"茀"者,誤也。《左傳》雲: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預注云:內黃縣北有戲陽城。"戲"與"羛"同。《春秋地名考》:按淇水入內黃界,又東北經並陽城西,世謂之辟陽城,非也,即《郡國志》所謂羛陽聚;又東北經內黃城南,又北經戲陽城東,世謂之義陽郭,即荀盈卒處,依此則羛陽、戲陽非一地也。案高氏引《水經注》:《郡國志》所謂羛陽聚與戴氏校本作並陽者不合。又世謂之義陽郭,郭與戴本作"聚",亦不合。案《郡國志》內黃下證以"荀盈卒於戲陽",謂之"戲"。羛陽聚下證以"光武破五校處",則顯為二地矣。《水經注》:白溝又東北逕辟陽城西,世謂之並陽城,非也。即《郡國志》所謂內黃縣有並陽聚者也。今本《後漢書》作羛陽聚。又雲: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是聚,在戲陽城東,酈氏已別而言之。惟以"荀盈之卒"證此地。不如劉、趙補註,證以"破五校處"之晰矣。羛陽聚,一名鄉,《說文》系傳義,墨翟書"義"從"羛",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鄉也。

《讀史方輿紀要》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 撰

卷十六

北直七大名府

內黃縣

戲陽城在縣北。《春秋》昭九年,晉荀盈卒於戲陽。杜預曰:內黃縣北有戲陽城,亦曰羛陽聚。後漢建武二年,帝自將征五校,幸內黃,大破五校於羛陽。羛、戲通,許宜反。即戲陽城矣。一雲:城在河南彰德府永定故城東二十五里,址周二十里有奇。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清)張玉書、陳廷敬等編纂

羊部

羛廣韻魚倚切集韻語綺切音蟻說文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今屬鄴本內黃北二十里後漢光武帝紀大破五校於羛陽降之注羛陽聚名屬魏郡故城在今相州堯城縣東左傳雲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於戲陽杜預注云內黃縣北有戲陽城戲與羛通 又集韻虛宜切音犧義同 又集韻宜寄切音議義通作羛說文墨翟書義從羛○按說文在我部今併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