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第奇陵墓雕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第奇陵墓雕塑米開朗基羅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是佛羅倫薩市內美第奇小教堂里的一批陵墓雕塑。在這個小教堂內的兩座陵墓從設計到全部雕像完成,歷時達15年之久,即自1520年起,到1534年竣工。其間除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干擾外,教皇的朝令夕改是主要的干擾,這使藝術家深感苦惱,甚至是憤懣。創作的理想與個性受到嚴重的束縛,這些事實是我們在鑑賞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時所必須知道的。

詳細簡介

1516年,米開朗基羅在為朱理二世作陵墓雕刻時,新教皇利奧十世又來強迫他接受製作佛羅倫薩美第奇的陵墓雕刻任務,朱理教皇的陵墓工程就不得不先停下來。爾後利奧十世去世,羅馬陷於政局混亂之中,米開朗基羅便留在佛羅倫薩,為美第奇陵墓繼續其設計工作。可是朱理二世的後人,則要求按條約早日結束本已開始了的朱理二世陵墓工程,否則將以上告法庭相威脅。

1527年5月7日,德王查理五世的軍隊開進羅馬,城市被洗劫一空,成千上萬的人被殺,後來意大利人把這一天的血腥屠殺日子定為最大的國難日。與此同時,佛羅倫薩人第二次趕走美第奇,恢復了城市共和國,但城市仍在西班牙軍隊和羅馬教皇軍隊的包圍之中(美第奇陵墓工作被迫停頓)。米開朗基羅一貫支持共和政體,軍事委員會就把他安排在修築城防工事的領導崗位上。於是,米開朗基羅在城防工事上又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繪製各種草圖,但同時他仍為陵墓創作完成了七個雕像)。共和政體歷時11個月,最後未能抵住敵軍的強攻,1530年8月12日城市被攻陷,美第奇統治又捲土重來。米開朗基羅因參與保衛共和國的工作,自知有被逮捕的危險,決定逃往威尼斯。好在教皇的私利壓倒了他的報復心理,克里門斯七世的美第奇還需要這位藝術家的藝術為他的家族光大門楣。米開朗基羅被召回佛羅倫薩,要他繼續中斷了的美第奇陵墓工作。凡此種種,藝術家的內心感受不可能不在他所創作的陵墓雕塑中透露出來。

美第奇陵墓在聖勞倫佐教堂內一座小教堂里,教堂是按米開朗基羅的方案設計的,占地不多,建築立面卻很高,上有圓頂正方形大理石內廳,四壁白色牆垣,間以深灰色大理石壁柱。方廳的兩面,相對地建着兩座陵墓:涅摩爾大公朱理安諾墓與烏爾賓諾大公勞倫佐墓(美第奇家族中第一批授予公爵爵位的人)。中央一面為祭壇,在祭壇的對面,安放着聖母與聖徒雕像。這裡所有的雕像按米開朗基羅的總體設計,沒有完全實現。我們要鑑賞的主要是兩面陵墓上的雕像:一面是朱理安諾·美第奇雕像(在壁龕內)與墓棺慢坡上兩邊各一尊男女裸體雕像,名為《晝》與《夜》;另一面是勞倫佐·美第奇雕像(在壁龕內)與墓棺慢坡上兩邊各一尊男女裸體雕像,名為《暮》與《晨》。

在製作死者雕像時,米開朗基羅摒棄了以往15世紀的傳統墓葬雕像(即是將死者雕成臨終時躺在棺木上的模樣,周圍配以浮雕或聖母與天使雕像,代之以穿盔戴甲的青年武士形象。朱理安諾·美第奇(高173厘米),手執權標,身披精緻的盔甲,頭朝向左側,神色剛毅,兩眼微垂,儼然一個古羅馬勇士的樣子;勞倫佐·美第奇(高178厘米)則頭戴兜鍪,右手以手背支在腿上,左手托着下頜,手指撫弄着下唇,瀟灑文靜,若有所思。這兩尊像造型優美,一洗墓碑雕像的舊公式,尤其是後者,後人讚嘆不迭。從16世紀以來一直被人稱作思想者。這兩尊死者像是在1527年以前完成的。

教堂藝術

世界上的一些教堂之所以出名,除了其與基督教發展相當有淵源的歷史背景外,教堂內還有著名的繪畫雕刻、彩色玻璃等。既然說教會不等同於建築物,耗費精力建造教堂甚至用心良苦雕刻繪畫,還有必要嗎?這些教堂內作品用意何在? 2013年6月27日,從業於建築領域的金姊妹在上海鴻德堂[1]分享教堂建築藝術,從基督信仰與建築專業的角度,分析基督教有史以來教堂建築的形式在信仰上的體現。

因為本身的基督教信仰,她對教堂建築藝術也非常感興趣。她分析道:不僅教堂建築復活了很多原有的、世俗的建築形式,此外,教堂內的四壁,給藝術創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和巨大的載體。如歐洲教堂頂部及四壁畫滿了聖經內容的繪畫[2],教堂的石柱、柱頭、門口,能夠用來裝飾和宣揚教義的地方都被利用起來,用做藝術創作。所以教堂中的一些雕刻、彩色玻璃等元素、都是通過一些藝術手法,達到教化人心,傳播教義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式教堂典範——上海鴻德堂,個人圖書館,2019-10-19
  2. 教堂藝術講座:彩窗玻璃用意何在?,青島基督教網,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