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美麗的黃龍我的家二(曾福來)

美麗的黃龍我的家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美麗的黃龍我的家二》中國當代作家曾福來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美麗的黃龍我的家二

黃龍村由原黃龍村和楊樓村兩個村合併而成,位於合肥市最南端,與銅陵市樅陽縣接壤。這裡環境優雅,風景秀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山,有水,有故事。跨越時空,追尋往日的輝煌和文化,留給人的是無法抹去的記憶......

早日的商行

沿着合銅黃高速,在浮山道口下,進入黃龍村的第一個村莊就是蔡行,早期這裡因開煙行和糖行而出名。蔡行與青山湖相接,村莊和田地很有層次感,陽春三月,金黃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一浪高過一浪」,將古老的蔡行妝扮得更加美麗動人......

民國前清代末期,這裡住有一大戶人家叫蔡俊候,蔡俊候年輕時頭腦靈活,能說會道,長得高大帥氣,竟讓一個尼姑動了愛慕之心,為幫助他成就事業,尼姑送給他很多錢財,蔡俊候憑此資本在當地開起了煙行,生意越做越紅火,家業越來越豐厚,後蔡俊候用開煙行賺來的錢購買良田,面積達300餘畝,現在的蔡家西沖一帶都歸其所有。

蔡俊候生有五個兒子,大兒子蔡少甫,任國民黨廬江縣自衛隊隊長,主要負責地方治安,當時姚山王窪(今鮑店村內)有個大戶人家叫王大財,十分有錢,土匪就給他送了綁票,限在三日內到指定的地點交出一大筆錢,並不允許報官,如果報官就撕票,王大財算了一下,就是將家中所有的賣掉,也籌不齊土匪要的數目,想來想去還是報了官。有一天夜裡,蔡少甫帶着十幾個自衛隊員埋伏在指定地點,見到土匪時,蔡少甫從腰間抽出手槍,舉槍便打,誰知扳機扣動幾次,槍都沒響,這時他身後的一名自衛隊員開槍擊倒了前面的一個土匪,蔡少甫便將手槍別在腰間,撿起土匪的槍追趕前面的土匪,在追到一大塘埂時,土匪已被包圍,為堵截土匪,蔡少甫奮不顧身從高處跳下,不慎摔爬在地,這時候別在他腰間的手槍因受到壓力衝擊突然走火,子彈從他小肚子進肛門處出,蔡少甫當場氣絕身亡。按現在的說法,蔡少甫屬因公犧牲,而且死得很壯烈,時任國民黨縣長特從廬江縣城趕來參加了蔡少甫的葬禮。蔡少甫死後,他的兒子蔡觀光怕土匪報復,便去南京參加了國民黨部隊,後任國民黨軍火庫主任(團長級別),在抗戰期間是立過不少功。蔡俊候的第四個兒子蔡雲普,利用祖上遺留下來的資本在當地開起了糖行,而且糖行越開越大。因此處開過煙行、糖行,業主姓蔡,所以取名蔡行。自此蔡家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現蔡行村民組有70多戶人家。

蔡行屋後有座山叫青山,當年山上古木參天,鳥語花香,白鷺成行。1958年因大辦鋼鐵樹木被砍伐,生態受到嚴重破壞。1965年攔溪澗建水庫,由於水庫大壩在青山腳下,且大壩建造所用的石頭都由青山採運而來,所以叫青山水庫,並非人們所說的「由於處於群山環抱之中,所以叫青山水庫」,後因水庫指揮所設在張院村民組,又改名張院水庫。隨着旅遊業的開發興起,現改名叫青山湖,集蓄水、灌溉、養殖、旅遊於一體,山水相映,風光旖旎,是人們理想旅遊休閒之地。

夕陽西下,紅霞萬朵,五彩繽紛,落日的餘暉灑落在蔡行,照在在青山湖,展現出一幅壯麗的錦繡山河,如詩如畫......

逝去的輝煌

歲月,帶不走人們對往事的記憶。

在黃龍村的西北處有一村民組,叫楊家樓,過去這裡名氣非常大,方圓百里都知道楊家樓,正如有的外國朋友「不知道中國有安徽,卻知道中國有黃山」一樣,以前的楊家樓比廬江縣還出名。

楊家樓以前叫楊閣樓,溯及此名的來歷,源遠流長。明朝末年,當地有個陳姓大戶,由於非常有錢,別人就叫他陳百萬,陳百萬當時在這裡蓋起高牆大院,為便於防盜、防火和打更、放哨,他在東南西北處蓋起四個閣樓。離此不遠處有棵大楊柳樹,樹下開有一店,人稱「柳樹店」,供過往客人吃飯、住宿,當時此地還沒有地名,人們要描述這個地方,自然就想到標誌性地物,把楊柳樹和閣樓連在一起,就這樣「楊閣樓」的名字在民間傳開了,後來人們念白了,就叫「楊家樓」,其實開始這裡沒有楊姓人家。陳百萬在清朝中葉開始衰敗沒落,楊家樓一帶當時只有少量的茶館和煙行。到了民國期間,這裡日益興盛,各路商人看中這裡的交通優勢和商機,紛紛遷居於此,這裡有飯店、商埠、旅社、糖行、布行、米行、豆腐店、鐵匠鋪、皮匠店、肉鋪等,應有皆有,相當於現在較大的綜合批發市場。由於經濟繁華,常有土匪來此搶劫,為維持治安,防止土匪騷擾,這裡曾駐紮民團,擁十多桿槍支。

楊家樓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街道呈「十」字形,南通江南,北接合肥,東連無為,西達桐城,常年過往客人熙熙攘攘,如行雲流水,這裡是南來北往的「驛站」,過去交通大多數靠步行,由於路途遙遠,過客往往在此打尖(停留休息或吃飯),住宿。據當地老年人回憶,1949年解放軍途徑此地過江,在楊家樓街上走了一天一夜,部隊才走完。

昔日的楊家樓不僅是經濟貿易中心,而且還是民事調解中心。民間遇有糾紛和矛盾,就請保長以及鄉里士紳們到此地茶館,邊喝茶邊調解,當時的楊家樓僅茶館就有六家,就連相鄰的樅陽縣民間有糾紛,也常來到楊家樓喝茶調解。

在楊家樓有一建築物叫張家享堂,赫赫有名。相傳晚清重臣、淮軍名將劉秉嶂(廬江人)將朝廷賞地出租給他人耕種,有個管家叫張漢青,常來這裡幫他收租,日久生情,時間一長,張漢青就和劉秉嶂的小老婆好上了,劉秉嶂的小老婆瞞着劉秉嶂,將這一帶的地契偷偷給了張漢青,劉秉嶂死後,這一帶田地的權屬就歸張漢青所有。為光宗耀祖,張漢青在楊家樓附近蓋起張家享堂,三進兩包廂。解放後店橋鄉政府就遷到張家享堂,自此醫院、食品站、糧站、供銷社等也先後遷到這裡,楊家樓成了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當時的楊家樓有兩大絕活,一是操刀賣肉的,手藝爐火純青,精準得神奇,你只要說出斤兩,一刀下去,就是多少,根本不用秤,如果你不信,任你拿秤怎麼覆核,重量不差;二是神醫李永華,他經營一爿藥店,擅長兒科,那時候醫學落後,醫療條件較差,疳積流行,難以治癒,只要經李永華一處理便手到病去,引得方圓百里的求醫者紛紛慕名而來。

1958年「一大二公」的共產風波及到楊家樓,在「割資本主義尾巴」極左思潮影響下,楊家樓迫不得已拆居家和商埠還田,就這樣商業和人氣日益黯淡。1963年店橋公社、醫院、糧站、食品站等從楊家樓遷出。「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現在的楊家樓僅存不到二百米老街水泥路面和曾經在此經營居住過的二十戶人家。 [1]

作者簡介

曾福來,中共黨員,安徽省廬江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機關幹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