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耳朵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羊耳朵葉 |
中文學名:羊耳朵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龍膽目 科:馬錢科 |
羊耳朵葉為馬錢科植物密蒙花的葉。[1]
形態特徵
灌木,高1-4米。小枝略呈四棱形,灰褐色;小枝、葉下面、葉柄和花序均密被灰白色星狀短絨毛。
葉對生,葉片紙質,狹橢圓形、長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19厘米,寬2-8厘米,頂端漸尖、急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有時下延至葉柄基部,通常全緣,稀有疏鋸齒,葉上面深綠色,被星狀毛,下面淺綠色;
側脈每邊8-14條,上面扁平,干後凹陷,下面凸起,網脈明顯;葉柄長2-20毫米;托葉在兩葉柄基部之間縊縮成一橫線。
花多而密集,組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序長5-15(-30)厘米,寬2-10厘米;花梗極短;小苞片披針形,被短絨毛;
花萼鍾狀,長2.5-4.5毫米,外面與花冠外面均密被星狀短絨毛和一些腺毛,花萼裂片三角形或寬三角形,長和寬0.6-1.2毫米,頂端急尖或鈍;花冠紫堇色,後變白色或淡黃白色,喉部桔黃色,長1-1.3厘米,張開直徑2-3毫米,花冠管圓筒形,長8-11毫米,直徑1.5-2.2毫米,內面黃色,被疏柔毛,花冠裂片卵形,長1.5-3毫米,寬1.5-2.8毫米,內面無毛;
雄蕊着生於花冠管內壁中部,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黃色,基部耳狀,內向,2室;雌蕊長3.5-5毫米,子房卵珠狀,長1.5-2.2毫米,寬1.2-1.8毫米,中部以上至花柱基部被星狀短絨毛,花柱長1-1.5毫米,柱頭棍棒狀,長1-1.5毫米。
蒴果橢圓狀,長4-8毫米,寬2-3毫米,2瓣裂,外果皮被星狀毛,基部有宿存花被;種子多顆,狹橢圓形,長1-1.2毫米,寬0.3-0.5毫米,兩端具翅。花期3-4月,果期5-8月。
產地生境
中國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等省區均有栽培,不丹、緬甸、越南等亦有分布。 生海拔200-2800米向陽山坡、河邊、村旁的灌木叢中或林緣,適應性較強,石灰岩山地亦能生長。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在溫度25℃時適宜其生長。稍耐寒,忌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栽培.[2]
性味
《滇南本草圖說》:"性微溫,味酸苦。"[3]
羊耳朵葉的功效與作用
治臁瘡、頑瘡久不收口,跌打創傷。
①《滇南本草》:"取葉去尖蜜炙,治久咳良;貼臁瘡潰爛,頑瘡久不收口,生肌長肉。"
②《南寧市藥物志》:"搗爛治跌打刀傷。"
附方
治一切瘡癰疔毒,潰爛生管,不能生肌,及久年陰瘡無膿血者:羊耳朵葉研末搽。(《滇南本草》)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