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托·羅塞里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9年9月17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17日) |
羅伯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1906年5月8日-1977年6月3日)是一位義大利導演,也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重要成員之一。
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的贊助下,羅塞里尼拍攝了《The White Ship》(1941)、《A Pilot Returns》(1942)與《The Man with a Cross》(1943)三部作品,日後被稱為羅塞里尼的「法西斯三部曲」(Fascist Trilogy)。1944年,墨索里尼的垮臺導致義大利電影業幾乎崩潰,羅塞里尼便與當時仍然是編劇的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開始了《不設防城市》(Rome, Open City)的劇本創作,企圖反映德軍占領羅馬時的困境[1]。
生平
羅伯托·羅塞里尼出生於羅馬。出身富裕之家,因為身為建築家的父親建蓋羅馬第一間戲院Barberini的緣故,羅塞里尼自年幼便獲得無數次的觀影機會,漸漸對電影產生極大的興趣,在父親去世之後便成為音效師,開始了電影製作生涯。
羅塞里尼曾經與瑞典電影明星英格麗·褒曼有一段令人爭議的戀情,他們在這段期間居住在義大利,並共同合作拍攝許多電影。1977年因為心臟病而去世。
簡介
羅伯托·羅西里尼,意大利著名導演,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濫觴的發起人。他拍攝的一系列低成本電影用最大的真實記錄了戰後意大利的民生,這種關切相比起其中那些手搖鏡頭、低俯的角度等電影語言更為人們所紀念。
羅伯托·羅西里尼生於羅馬,祖父和父親是著名建築家。高中畢業,突然對電影十分熱衷。於是,放棄升入大學,進入電影界,開始在布景裝置方面工作,其後學習攝影技術做攝影師,而後又學習剪接技術。
1934年,他寫了一篇靈感來自德彪西的音樂《牧神午後》的電影故事,然後把它拍成電影。因一部分場面過於露骨而未獲審查通過,在意大利未曾上映。他從1936年到1940年在一家國營專拍新聞片和紀錄片的公司導了幾部紀錄片,但缺乏資料可查。
處女作《牧神午後的前奏曲》創造性運用新鮮的視覺表現芭蕾的手法,但遭到禁映。羅西里尼並未灰心,百折不撓地投拍第二部電影《魚的幻想故事》。他在羅馬郊外一處別墅建了一個小影棚,希望把自己的夢想變成影象,企圖把詩的夢幻拍成影象。在該片中,他描述了兩條魚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的變化和危機。他還建了一個小水族館,搜集各種魚類,並用長頭髮縛住魚來控制行動,雖然十分艱難,他仍然貫徹始終,最終使該片於1937年完成,上映十分成功。此後又執導不少短片,到1940年共自資拍攝6部。這些短片手法新穎,尤其《魚的幻想故事》,獲得很高評價。 1938年,羅西里尼應邀撰寫描寫空軍飛行員的戰爭片劇本。1941年海軍司令讓他拍攝一部海戰紀錄片,他前後拍了幾千尺膠片的膠片,覺得作為紀錄片使用太可惜了,最後決定改為劇情片,也就是他第一部長片,描寫一艘醫院船里的人際關係,上映後很受讚美。羅西里尼的弟弟倫茲奧協助配樂,並從此開始合作。1942年,他執導由維托里奧·墨索里尼 (執政者的兒子,也是他上部影片的製片人)構想,安東尼奧尼編劇的《飛行員歸來》,描述空軍飛行員從集中營逃走的故事。1943年導演從軍牧師在俄國前線的《帶十字架的人》。之後執導一部描寫妓女生活的影片,因戰火停拍。 二戰期間,羅馬被德軍占領,他在逃亡中決心將這段日子拍成電影。他運用紀錄手法拍攝羅馬市民的艱苦,使用了過去從未見過的手法,這部影片就是二戰影片最大傑作《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同時又是開創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之作。影片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獲大獎,該片成為新現實主義的開端。它在國際上的成功使新現實主義電影產生了世界範圍的影響。 次年他的《游擊隊》又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此後,他開始導演表現資產階級精神道德空虛墮落的影片。1948年的《德意志零年》被歐美評論界認為是他的戰後三部曲之一,也是一部重要的新現實主義傑作。影片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全盛時代曾引起廣泛而激烈的討論,它在意大利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8年,他與瑞典女明星英格麗•褒曼展開了一段轟動的戀情,當時褒曼被其的名作《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深深感動,並寫給他一封信表示期望能與之合作,羅西里尼也為之動容,後來兩人於1950年合作《火山邊緣之戀》時墜入情網,英格麗•褒曼並懷上了羅西里尼的孩子,當時她還與瑞典醫生彼得•林斯特龍保持着婚姻關係,不顧大量譽論的抨擊,褒曼很快與林斯特龍離婚,並與羅西里尼結婚。結果兩人遭到了以好萊塢為首的電影界的抵制,兩人後來合作的電影大都在業內頗有口碑卻難以與觀眾見面。但是這段感情最終在1958年以離婚告終。而羅西里尼又與一印度女郎結婚,數年後又離。 1959年羅西里尼的作品《羅維雷將軍》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這部二戰題材的影片同時也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反應。60年代的羅西里尼更是自由發揮,導演的作品大都頗富爭議性,比如1966年的《路易十四的崛起》就被認為太過沉悶。不過羅西里尼並未理會這些意見,而喜愛這種風格的影迷也大有人在。 這位開創一代門派的電影宗師到最後都有沒有離開過電影,1977年5月他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審會主席,影展結束後因心臟麻痹而去世[2]。
得獎紀錄
- 1959 第24屆威尼斯影展 國際影片獎 《羅偉萊將軍》
- 1959 第24屆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 《羅偉萊將軍》
- 1952 第17屆威尼斯影展 國際影評人獎 《Europa '51》
- 1946 第2屆坎城影展 評審獎 《Roma, citta aperta》
作品表
- 2015 - 英格麗褒曼的私語 Ingrid Bergman in Her Own Words
- 1963 - 帕戈羅格 Ro.Go.Pa.G.
- 1963 - 槍兵 The Carabineers
- 1963 - 帕戈羅格 Ro.Go.Pa.G.
- 1954 - 義大利之旅 Voyage to Italy
- 1952 - 歐洲51年 Europa '51
- 1950 - 火山邊緣之戀 Stromboli
- 1950 - 聖方濟各之花 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
- 1950 - 火山邊緣之戀 Stromboli
- 1950 - 聖方濟各之花 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
- 1948 - 愛 L'amore
- 1948 - 德國零年 Germany Year Zero (Germania anno zero)
- 1948 - 愛 L'amore
- 1948 - 德國零年 Germany Year Zero (Germania anno zero)
- 1946 - 老鄉 Paisan (Paisa)
- 1945 - 不設防城市 Open City (1945)
- 1941 - 白船 The White Ship
- 路易十四的堀起 The Rise of Louis XI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