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近溪明道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古本《大學》通解
《中庸》通解
《大學》宗旨
《大學》「止至善」解
論《大學》無分經、傳
《大學》與「禮」的關係
「至善」何以要求諸古聖?
《大學》《中庸》乃孔子所著
日用皆是性,人性皆是善
說「恐懼」
「喜怒哀樂」與「已發」、「未發」
「致中和」之「致」解
尊德性與道問學
作者簡介
羅汝芳(1515年6月13日1588年10月21日),字惟德,號近溪。學業者稱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泅石溪(今南城天井源鄉羅坊村)人,明中後期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詩人,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明末清初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的先驅。 羅汝芳一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理學思想方面。 青年時代,他受到了明朝程、朱學派理學家薛垣的影響,認為萬起萬滅的私心雜念長久以來就困擾着自己,必須把它除去。於是,便在寺中閉關靜坐,在几上置水一杯、鏡子一面,要使自己的心像水一樣靜、鏡一樣平,久之,遂成重病。其父授之以王陽明《傳習錄》,使他領會了致良知的學說,其病方愈。後來,羅汝芳赴南昌會試,師事顏鈞。顏鈞認為,人的天賦道德觀念是永遠不會泯滅的,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時刻保有着它,人只要發揚這種道德觀念就可以了,因此,人們的道德修養根本不必從制欲人手。羅汝芳聽後,如醍醐灌頂,完全接受了這種制欲非體仁論,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學觀點。羅汝芳反對朱熹、王陽明等人所倡導的以省、察、克、治為基本手段,以制欲為基本內容的道德修養方式,並認為這是與孔孟之道相違背的。
內容預覽
羅近溪先生明道錄(和刻近世漢籍叢刊本)目錄仁博士標點耿定向:題近溪子明道錄胡僖:敘近溪羅先生明道錄郭斗:刻近溪羅先生明道錄卷一古本《大學》通解《中庸》通解《大學》宗旨《大學》「止至善」解論《大學》無分經、傳《大學》與「禮」的關係「至善」何以要求諸古聖?《大學》《中庸》乃孔子所著日用皆是性,人性皆是善說「恐懼」「喜怒哀樂」與「已發」、「未發」「致中和」之「致」解尊德性與道問學卷二顏子「不違如愚」解「知之為知之」解「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解鬼神與生死「明」解「仁,人心也」解「充」「達」仁義解「四書五經」同是格物一義「易有太極」解「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解「時」解「克己復禮」解乾元之生理在人「乾乾」解論知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