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裙帶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裙帶根
t015aaf4e037cdddb9e.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eid=4766703&ghid=first&pic_idx=1&sid=4982336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羅裙帶根

漢語拼音:Luó Qún Dài Gēn
別名:開喉箭、扁擔七、千層皮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涼。入肺、肝二經 毒性:有毒(《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主治:癰疽瘡腫,疥癬,乳癰,喉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

羅裙帶根,中藥名。為石蒜科植物文殊蘭CrinumasiaticumL.var.sinicum(Roxb.exHerb.)Baker的鱗莖。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癰疽瘡腫,疥癬,乳癰,喉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羅裙帶根

拼音名:Luó Qún Dài Gēn

英文名:Bulb and root of Chinese Crinum

別名:文殊蘭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inum asiaticum L.var.sinicum(Roxb.ex Herb.)Baker[C. sinicum Roxb.ex Herb.]

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圖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蒜科植物文殊蘭的鱗莖。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采,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

文殊蘭,多年生草本。植株粗壯。鱗莖長柱形,直徑約10-15cm。葉20-30枚,多列,帶狀披針形, 長可達1m,寬7-12cm,先端漸尖,邊緣波狀,暗綠色。花莖直立,粗壯,幾與葉等長;傘形花序通常有花10-24朵;佛焰苞狀總苞片2,披針形,外折,長6-10cm,白色,膜質 ;苞片多數,狹條形,長7-10cm;花梗長0.5-2cm;花被高腳碟狀,芳香,筒部纖細,長4-10cm,直徑1.5-2mm。花被裂片6,條形,白色,長4.5-9cm,寬6-9mm,向頂端漸狹;雄蕊6,淡紅色,花絲比花被裂片短,長約4-5cm,上部淡紫紅色,花葯黃色,狹條形,先端漸尖,長約1.5cm或更長;雌蕊1,柱頭3淺裂或頭狀,子房下位,3室,紡錘形,長不及2cm。蒴果近球形,淺黃色,直徑3-5cm;通常種子1顆。花期6-8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常生于海濱地區或河旁沙地,亦栽植於庭園。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分

鱗莖含石蒜鹼(lycorine)和多花水仙鹼(tazettine)。

藥理作用

多花水仙鹼對蛙心、貓血壓、豚鼠小腸等標本上有擬膽鹼樣作用;在神經-肌肉標本上,可使刺激神經引起的肌肉收縮幅度有所增加;但上述作用均較加蘭他明為弱。多花水仙鹼5mg/kg皮下注射能加快小鼠的運動-防禦性條件反射的形成;大劑量(25-100mg/kg)能增強水合氯醛之麻醉作用。

性味

苦;辛;涼;有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主癰疽瘡腫;疥癬;乳癰;喉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或絞汁塗。內服:煎湯,3-9g;或入散劑。

注意

內服宜慎。[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羅裙帶根-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羅裙帶根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