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白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博白縣古稱白州,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位於廣西東南部,地處東經109°38′-110°17′,北緯21°38′-22°28′之間,東與陸川縣相鄰,東南與廣東省廉江市毗連,南與北海市合浦縣相依,西與欽州市浦北縣交界,北與玉林市福綿管理區接壤。

博白縣版圖總面積383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轄28個鎮,戶籍總人口185.98萬人。2014年,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3.89億元,比2013年增長7.6%。

博白縣屬桂東南丘陵區,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平原、谷地、盆地、 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錯;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夏長冬短,夏濕冬干。

博白縣是廣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有客家山歌、鄉儺歌舞、採茶歌舞、木偶戲等民間文藝,曾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 、「中國雜技之鄉」 、「中國桂圓之鄉」 等榮譽稱號。[1]

地理環境

博白縣,古稱白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屬於玉林市。東接陸川縣,東南接廣東省湛江市,西南依北海市,西鄰欽州市,北靠玉林市玉州區。 地處東經109°38′-110°17′北緯21°38′-22°28′。屬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9℃,年均降雨量為1756毫米,全年無霜期一般長達350天以上。

歷史沿革

秦以前,博白地處嶺南,為百越民族中的西甌駱越部族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博白縣地屬象郡。

漢初,今博白縣地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博白縣地屬合浦郡。爾後,西漢分設十三個刺史部,今博白縣地屬交趾刺史部合浦郡合浦縣,東漢建安八(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今博白縣地屬交州刺史部合浦郡。

三國時期(220-280年),今博白縣屬吳交州合浦縣。

西晉和東晉時期,今博白縣地仍屬交州合浦郡合浦縣。

南朝宋時,今博白縣地屬臨漳郡地。南部仍為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

南朝齊時,今博白縣地屬臨漳郡漳平、百梁縣所轄。

南朝梁(502-557年)時,百梁郡治所在今博白縣菱角鄉南端。同期,置南昌縣,縣治設在今亞山鎮境內。這是今博白地建縣之始,距今已1400餘年。南昌縣隸屬越州合浦郡。南朝陳時隸屬相同。

隋朝(589-618年),初期南昌縣先後隸祿州、合州。大業五年(609年)隸合浦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今博白縣境內除南昌縣外,新置博白、朗平、建寧、周羅、淳良五縣。博白縣之建置由此始,因博白江(今小白江)而名。南昌縣改隸南宕州,州治在南昌縣治;其餘各縣隸南州,州治在今博白縣城。武德六年(623年),改南州為白州。這是古白州之名的由來。貞觀六年(632年),改南宕州為潘州,州治由南昌 縣移至定川縣,南昌縣改隸白州,貞觀十二年(638年),省朗平、淳良二縣入博白縣。開元中期(720-733年),置龍池縣,隸山州,州治設在龍池(今龍潭)。後改山州為龍池郡,爾後再復為山州。此時,今博白縣境內仍有博白、建寧、周羅、南昌4縣,均隸白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白州為南昌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白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仍為博白、建寧、周羅、南昌4縣,屬南漢白州。

宋開寶五年(972年),撤南昌、建寧、周羅三縣歸入博白縣。政和元年(1111年)省白州,博白縣改隸鬱林州。政和三年,復置白州,博白縣又屬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省白州,博白縣隸屬鬱林州。

元初,博白縣仍屬鬱林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廣西諸州為路,博白縣屬梧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博白縣屬梧州府鬱林州。

清初,博白縣隸屬廣西行省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博白縣屬直隸鬱林州。

民國時期博白縣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博白縣隸屬鬱林府。2年,隸屬鬱江道,道治蒼梧。3年6月,鬱江道易名蒼梧道,博白縣仍屬之。15年,改隸第三區。19年,博白縣屬鬱林民團區。21年,蒼梧、鬱林二民團區合併為梧州民團區,23年改名為梧州行政監督區,博白縣均屬之。25年9月屬潯州行政監督區。25年11月屬鬱林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31年原三、五、六區合併為第三區,博白縣隨屬之。36年,改屬第九區,區治鬱林。

解放後,博白縣初屬鬱林專區,1951年7月,鬱林專區與梧州專區合併設容縣專區,博白縣屬之。1952年,廣西省發文將博白劃歸欽州專區,但實際上沒有辦理改隸手續,也沒有隸行過這一關係。1953年3月,博白縣劃歸容縣專區。1958年,撤銷容縣專區,設玉林專區,博白縣屬玉林專區。1970年,玉林專區改稱玉林地區,博白縣屬玉林地區管轄。1997年,玉林地區改稱玉林市,博白縣屬玉林市管轄。這一隸屬關係至今不變。

關於博白建城,有兩個傳說:

據說博白建城不是在現今地方,是在今天亞山鎮城頭屋附近,砌牆工人在砌牆,接着不知他們的馬發生何故狂奔,沿着今天博白縣城的方向奔走,來到馬頭嶺的時候馬在此休息的一下(馬頭嶺是當地方言地佬話的諧音而成的,意為:馬在此休息),後往縣城附近的跑去,在飲馬江喝了一點水(飲馬江現已不存在),風水先生來到此處都說此處適宜建城,遂遷走。

唐初選擇州城時,地理國師坐神馬沿途考察。他騎馬來到今小白江(古稱博白江)北岸時,神馬便揚蹄昂首嘶鳴,並且在今馬頭嶺村後的山石上踩下了兩個深深的腳印。人們認為這裡便是設置縣城的選擇地。但是,地理國師所乘坐的這匹神馬並沒有在此地過夜,而是繼續往北走到南流江畔的"新碼頭"附近的"蟹地"過夜。於是,地理國師便選擇在南流江旁高厓的"蟹地"作縣城,其地便是今天博白縣城的所在地。

行政區劃

2010年,博白縣轄28個鎮:博白鎮、水鳴鎮頓谷鎮、那林鎮、江寧鎮三灘鎮、黃凌鎮、亞山鎮旺茂鎮鳳山鎮、新田鎮、寧潭鎮文地鎮英橋鎮大垌鎮、那卜鎮、沙陂鎮、東平鎮、沙河鎮、菱角鎮松旺鎮、雙旺鎮、龍潭鎮、大壩鎮、雙鳳鎮、浪平鎮、徑口鎮、永安鎮。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49392人,其中各鎮人口(人): 博白鎮 354793 雙鳳鎮24548 頓谷鎮 45136水鳴鎮60367那林鎮45067江寧鎮 45392 三灘鎮 68841黃凌鎮 24821亞山鎮 79637 旺茂鎮 60538 東平鎮 116192沙河鎮68131菱角鎮 36175新田鎮 40581鳳山鎮79427寧潭鎮 50868 文地鎮 86387 英橋鎮 60592那卜鎮21651大垌鎮 28769 沙陂鎮 33864雙旺鎮 50570 松旺鎮37227 龍潭鎮 90864 大壩鎮24037 徑口鎮 50687 浪平鎮29397 永安鎮29832

2003年,博白鎮與城廂鎮合併為博白鎮。2005年,撤銷綠珠鎮,整建制併入博白鎮,博白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育鎮併入徑口鎮,徑口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利鎮,制併入水鳴鎮,水鳴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合江鎮,制併入東平鎮,東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江鄉,整建制併入文地鎮,文地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

經濟

博白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縣委、政府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按"一年打基礎,三年大變化,五年翻一番"的奮鬥目標和"一城三帶五園"的發展思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搶抓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大開發機遇,努力把"世界第一客家大縣"打造為玉林市融入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排頭兵。

全縣形成了裝備製造、編織工藝、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林產化工、健康食品、日用陶瓷等六大產業集群。城東玉柴配套產業園、旺茂新型建材產業園、亞山林產工業園、文地工業園、龍潭產業園五大園區逐步發展壯大。"十二五"期間把玉柴配套產業園培育成百億元產業,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編織工藝、林產化工、健康食品、日用陶瓷培育成超30億元產業。

2010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40.99億元,增長19.8%;財政收入63810萬元,增長29.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86億元,增長71.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94億元,增長1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3元,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5083.5元,增長20.6%。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更新改造項目投資、房地產投資、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五項指標增速排在全市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三項指標增速排在全市第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亮點紛呈:

.體制機制創新成效明顯。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從理順體制機制、破除發展障礙入手,着力抓好科學發展長效機制建設,制定出台了投融資、土地徵用、區域合作、招商引資、城鎮建設、維護穩定、人口計生等11個方面的工作機制,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了全縣上下趕學比超、加快發展的活力。

工業發展主導地位凸顯。城東、旺茂、文地、亞山、龍潭等五大園區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9000萬元,建成標準廠房5.3萬平方米。與自治區農墾局合作開發建設的旺茂新型建材產業園規劃面積達1.2萬畝、總投資120億元,新開發面積1280畝,已引進總投資30億元的2家陶瓷企業簽約入園。重點扶持發展有色金屬、新型建材、林產化工、健康食品、編織工藝等骨幹支柱產業,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家。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38.8億元,增長49%,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工業化率提高到1,工業主導地位迅速提升。

客家魅力之城建設加快推進。綠珠大道、白州大道等五條道路建設加快推進,建材物流市場、林產品綜合市場等五大專業市場征地拆遷全面開展,金地嘉園、綠珠國際城等房地產開發加快了五大新區的建設步伐,五大市民活動場所建設紮實推進,錦繡東路全線貫通,縣城西城片區風貌改造全力推進,法制文化廣場順利建成,城區污水處理廠正式運行,生活垃圾填埋場投入試運行,南流江綠珠大橋等市政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縣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8.55億元,增長72.1%。

新農村建設掀起熱潮。一是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潮迭起。2010年,投入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資金1.83億元,其中縣財政投入資金5330萬元,上級交通部門支持5537萬元,群眾自籌資金7413萬元,硬化農村道路346條632公里,完成投資1.79億元,全縣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建設里程和完成投資數均創歷史新高。二是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投入2180萬元,建成800戶,受益群眾2700多人,進一步解決農村群眾住房困難問題。三是農村電網結構明顯改善。農村電網改善工程完成投資3735萬元,完成113個工程項目,農村供電可靠性顯著提高。

2011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85.44億元;財政收入8.44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儲蓄存款餘額等5項經濟指標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

城市建設全面提速,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具有客家魅力的桂東南次中心城市"初步呈現,城區人口22萬。堅持規劃先行,完成白州大道客家商業街詳細方案設計以及文體中心、行政中心等一批客家特色項目的設計;南流江綠珠大橋、城東路中段、石禾塘水果批發市場等一批城鎮項目建成投入使用,西城片區風貌改造、新淨化水廠、管道燃氣工程、北園路、南州北路以及一批專業市場、新區、市民活動場所等工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縣城區"三縱兩橫"主體框架建設穩步推進,綠珠大道西段建設正抓緊推進,白州大道已完成招投標工作,江濱大道、城東大道、錦繡東路至高速公路延長線等道路的規劃設計工作已全面展開,縣城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按照規劃2015年城區人口要達到35萬,到2020年城區建成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超40萬人的中等城市,到2025年要把博白建設成城區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達60萬人左右的大城市。

農業名牌產品有瘦肉型豬、編織工藝品、桂圓、博白蕹菜、博優雜交水稻、黑皮甘蔗、荔枝、速生豐產林、劍麻、三黃雞等。博白是"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中國桂圓之鄉","博白空心菜"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是全國生豬活儲基地、全國畜牧業百強縣、廣西第一養豬大縣,連續第五年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已形成南方較有影響的瘦肉型豬、雜交豬苗、三黃雞、肉鵝、網箱養魚五大生產基地,年生豬飼養量約400萬頭、家禽飼養量約3000萬羽;是廣西糧食生產主產區,2011年獲得了國務院首次頒發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是"廣西水稻免耕技術推廣第一縣"和"廣西十大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縣農業企業發展到215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3家;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9家,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達到1047家。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5.95億元。

第三產業再上台階。商貿批發、餐飲住宿、房地產、旅遊、交通和金融服務等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全年發展以零售業、餐飲業為主的個體工商戶5374戶,新發展微型企業630家。房地產企業發展到20多家,商品房銷售面積60.46萬平方米,銷售額16.43億元,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建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52個,錦源建材大市場、林產品綜合市場、糧油食品和工業品綜合市場等專業市場建設穩步推進,成功引進廣西南城百貨、百匯超市等大型連鎖超市,城鄉消費市場繁榮穩定,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64億元。積極推進海潤國際大酒店、藍天大酒店等賓館的建設,打造餐飲住宿業品牌。旅遊景點的知名度逐步提升,旅遊市場健康發展,宴石寺風景區規劃成4A級風景、旅遊、休閒度假區。深化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博白柳銀村鎮銀行、博白縣太華小額貸款公司相繼開業,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30.42億元;貸款餘額64.2億元。

人口

全縣有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等24個民族,其中漢族173.2176萬人;其他少數民族1.7216萬人。[3]

文化藝術

文化

博白,與閩、粵、港、澳等地習俗相近,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語言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博白縣誌·禮俗篇》載:"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話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話在元明間多自江浙來,故聲音與江浙相近;漳洲話自閩省來。"

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就縣誌方音條來信雲:"據我所知,現在博白沒有漳州話。清道光時代博白是否有漳州話,不得而知。博邑土音者有三,似乎可信。但是它說地老話是唐宋前遂居於此,這話不科學。應說地老話舊是本邑原有的方言。它說新民話在元明間多自江浙來,更不可靠。我認為,新民話應該就是客家話,多自福建汀州來,或者從廣東嘉應州來。"

博白縣主要語言是地老話和新民話人聚居地,地老話是博白本地方言,地方老話簡稱(占五分之二),新民話居民是歷代(主要是元明之後)從江西、福建、廣東遷移過來的漢族人(占五分之三左右),另還有少量其他方言(如漳州話等,目前已經沒有)的人群,他們都是博白本地人(與前往博白做生意、旅遊等的外地人相對應)。

地老話,即本地方古老的方言。或按王力教授所云:"地老話是本邑原有的方言。"但鄉土教材《可愛的博白》和《廣西大百科全書·文化》等書,皆書寫為"博白地佬話"。佬者,意指成年人(普通話,方言中佬指的是一般人)。兩廣粵語至今還尊稱哥哥為大佬,稱弟弟為細佬,稱小孩為細佬哥,講"地佬"者,是一種錯誤(根據道光年間縣誌而來),應該為"地老話"。

新民話,顧名思義"新民",即後來者使用的語言,與原南下漢人以示區別,有"麻介話"、"土廣東話"、"涯話"別稱。該稱呼通行於廣西浦北、陸川、博白等三縣。講新民話者為客家人,客家來自中原,屬漢族八大民系之一,新民話即為中原音系,新民話則是隨客家民系的歷史形成而形成的,是相對於博白"地老話"老和新的對比。[4]

榮譽

廣西林業產業發展進步縣

2010年廣西科學發展十佳縣

2010廣西招商引資先進縣(市)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

全國體育先進縣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全國科技先進縣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全國生豬生產和調出大縣

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0中國西部百強縣第93名

中國桂圓之鄉

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

摺疊編輯本段教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