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漢是什麼意思羅漢概念簡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漢

來自網絡的圖片

羅漢是什麼意思羅漢概念簡述羅漢的觀念起始於印度,但對羅漢的信仰則形成於中國。羅漢信仰的興起與確立,在很多佛典中都有記載,但總的來說,還有賴於中國羅漢造像藝術的渲染與推動。因此,可以說羅漢信仰與羅漢造像作為一種宗教觀念與物質形態並存的文化現象,完全是中國化的產物。[1]

羅漢又稱阿羅漢,意譯作「殺賊」、「應供」、「不生」等。「殺賊」即殺一切煩惱之賊;「應供」則謂到達阿羅漢果位,已然斷滅一切能導致生死流轉的「有漏」法,身心清淨,應受人天供養;「不生」即是說阿羅漢已進入永恆不變的涅槃,不復生死輪迴。

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所獲得的最高果位。小乘佛學認為修到羅漢境界,就已經斷盡三界煩惱,滅除見、修二惑,永遠解脫輪迴。因此,阿羅漢果位,又可稱為「無極果」或「無學果」,表示已到達極點,所學已盡,再無可學之處。但在大乘佛教中,羅漢遠非最高果位。至高無上的當然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在大乘佛教中,羅漢的職能是常住世間不入涅槃並護法弘法。

據說,一位小乘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一種成就叫一個「果位」,有點類似於現代的學位。這四種果位是:初果,名為「預流果」(音譯須陀洹),獲得了初果,在輪迴轉生時就不會墮入「惡趣」(指變成畜生、惡鬼等);二果,名為「一來果」(音譯斯陀含),得到此果,輪迴時就只轉生一次;三果,名為「不還果」(音譯阿那合),得到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能超生天界;四果,是「阿羅漢果」,受了此果,表示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做已做,應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而遭受「生死輪迴」之苦。得此果位的人,就稱為「阿羅漢」,簡稱「羅漢」。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證得羅漢果呢?傳說古代印度次大陸的彌蘭王曾經特別問過那位在佛經中著名的那先比丘,是不是在家居士也有可能成為阿羅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那先比丘告訴他,須具備一個條件——居士成為阿羅漢那一天,如果不當天出家,就有死去的危險。因此,成阿羅漢果的全是和尚。

佛教經典,特別是早期佛典中,提到過許多羅漢,釋迦佛著名的十大弟子,即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阿那律、優婆離、阿難、羅睺羅都是修得阿羅漢果位的聖者。而中國佛教藝術作品中流傳廣泛的卻是大乘佛教中其職能經過改造的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以及五百羅漢等。

羅漢概念的演變

羅漢概念的由來,最早見於漢末支謙所譯的《太子瑞應本起經》:「一心之道謂之羅漢。羅漢者,真人也,聲色不能污,榮位不能屈,難動如地,已免憂苦,存亡自在。」

佛祖統紀》有關阿難證得阿羅漢果的記載,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蘊:「迦葉入定以天眼觀,阿難一人煩惱未盡,手牽令出。阿難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定力少,故不得道。後夜欲過,疲極偃息,仰臥就枕,霍然即悟。」

這裡所指的便是那種斷除輪迴,諸漏已盡,六通具足的羅漢聖者。這是典型狹義上的「羅漢」,大多指佛陀弟子中的得道者,這是羅漢最早的意義。

隨着佛教的進一步發展,「羅漢」的意義有了新的衍生,即得道高僧也被稱為羅漢。《洛陽伽藍記》載云:「(菩提)流支解佛義知名,西土諸夷號為羅漢。」《釋迦方志》也稱瓊州沙門智儼為「羅漢」。此時的羅漢,大多作為佛陀的侍者出現,如鑿於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至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的龍門賓陽洞,在賓陽洞中就刻有兩位羅漢隨侍三尊坐佛。

隨着大乘佛教的逐漸興起,「羅漢」的含義及其地位便有了相應的變化,西晉竺法護(266—313)所譯《彌勒下生經》和稍晚曇摩難提所譯《增一阿含經》皆有相關記載:「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游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徒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羅睺羅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待彌勒出現世間。」

由上可以看出,早期小乘佛教中獨善其身,「存亡自在」的阿羅漢,至此已接受了佛陀的囑託,不入涅槃,常住世間了。這是小乘羅漢由「自了漢」轉小向大,成就阿羅漢的開始。

類似的經義亦見諸東晉時譯《舍利弗所問經》:「如來告天帝釋及四大天王云:我不久滅度,汝等各於方土護持我法。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缽嘆、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流通我法。」至此,小乘聖者的羅漢已經被明確地賦予了「流通佛法」的使命,因而大乘菩薩的色彩更為明顯。[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