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伯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伯斯
出生 1758年
阿拉斯
逝世 1794年
國籍 法國
職業 革命家

羅伯斯

羅伯斯庇爾簡介中指出他出生在法國等級森嚴的時代,他是法國著名的律師與政治家,更是雅各賓派政府的實際首腦之一,他信仰自然神論。 羅伯斯庇爾的家族在法國「七年戰爭」後走向衰落,羅伯斯庇爾的母親因難產過世,繼而父親又離家出走,一系列的事情在年幼的羅伯斯庇爾的心靈上留下陰影,造成了他一生孤僻的性格。他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運的,羅伯斯庇爾在11歲時得到了一筆獎學金,讓他可以在巴黎路易學校學習。他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處處爭強好勝,愛出風頭,說話刻薄,不給他人留任何情面。這是羅伯斯庇爾簡介中突出強調的內容。

1781年羅伯斯庇爾在巴黎大學以法學碩士畢業,回到家鄉的省法院當律師,直到1788年。在巴黎的幾年學習對羅伯斯庇爾的影響很大,帶給他活躍的思想的同時更是讓他受到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的影響。特別是盧梭的思想讓他在法國大革命時一直在為建立一個沒有等級,沒有貧富差異的民主共和國而努力。從羅伯斯庇爾簡介中人們可以看出,羅伯斯庇爾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有人評價他的時候稱他是暴君、大獨裁者。因為他在執政期間大搞白色恐怖,侵害了一些平民的利益。但史學家卻給了羅伯斯庇爾客觀的評價,認為在那個背景下,羅伯斯庇爾做的並沒有錯。

人物簡介

羅伯斯比爾出生於法國北部加來海峽省阿拉斯,父親、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當地律師,傳說是愛爾蘭移民的後裔。他是4個孩子中的長子,是父母婚禮4個月後出生的。羅伯斯庇爾6歲時,母親因難產去世,父親隨後離家出走,到處遊歷,1777年死於德國曼海姆,他們幾個孩子由外祖母和姑媽分別撫養。

1770年由阿拉斯當地神父給予獎學金名額,羅伯斯比爾來到巴黎路易大王學院學習。他在學校的好友中包括日後法國大革命的風雲人物之一卡米爾·德穆蘭。羅伯斯庇爾學習勤奮,拉丁文和希臘文成績優秀,得到「羅馬人」的外號。

1775年,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東尼特在登基典禮後經過學院,羅伯斯庇爾代表全校向國王背誦教師寫好的拉丁文獻辭。

1780年從法學院畢業,1781年獲得法學士學位。    同年夏天,羅伯斯比爾回到故鄉,年底被阿拉斯法庭接納,開始從事律師工作。

1782年初被任命為阿拉斯主教法庭五名法官之一。他受盧梭影響很深,經常為明顯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們辯護,勝訴率較高。

1783年,在阿拉斯附近居住的德·維塞爾(de Vissery)因安裝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引起鄰居抗議,羅伯斯比爾在朋友及庇護人比薩爾(A-J. Buissart)的幫助下為其成功辯護,案件曾引起全國關注。

羅伯斯比爾在阿拉斯的生活相對平靜,不時與當地一些律師和學者來往,並參與當地文藝活動。曾被阿拉斯科學院接納為院士,後來還當選為阿拉斯文學院院長。他在這一期間結識了將在法國大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約瑟夫·富歇(Joseph Fouché),以及他日後在公安委員會的同事拉扎爾·卡諾(Lazare Carnot)。

事件

1794年7月28日 羅伯斯庇爾被處死

1789年第三等級選舉他為代表出席三級會議。他在國民議會中發言500餘次,提出不少民主措施而深孚眾望。他參與領導對路易十六的審判。

1793年5月31日領導法國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治,建立雅各賓派專政。執政期間,力圖實現盧梭的人民主權和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曾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宗教措施,粉碎了國內外敵人顛覆共和國的陰謀,捍衛了革命成果,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反對無償平分土地,先後鎮壓瘋人派、埃貝爾派和丹敦派,破壞了同人民 群眾的聯盟。

1794年7月27日在熱月政變中被捕,28日晚,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台。他是一位愛國者,至今在法國很有影響。

1794年7月28日 羅伯斯庇爾被處死 羅伯斯庇爾(1758-1794),法國革命時期雅各賓派領袖、革命家。1789年第三等級選舉他為代表出席三級會議。他在國民議會中發言500餘次,提出不少民主措施而深孚眾望。他參與領導對路易十六的審判。

1793年5月31日領導法國人民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治,建立雅各賓派專政。執政期間,力圖實現盧梭的人民主權和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曾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宗教措施,粉碎了國內外敵人顛覆共和國的陰謀,捍衛了革命成果,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反對無償平分土地,先後鎮壓瘋人派、埃貝爾派和丹敦派,破壞了同人民群眾的聯盟。

1794年7月27日在熱月政變中被捕,28日晚,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台。他是一位愛國者,至今在法國很有影響。

羅伯斯庇爾的故事

羅伯斯庇爾的故事有很多,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有名的暴君,是雅各賓政權的領導者,主導了法國革命時期的恐怖統治,他的手上沾滿無數人的鮮血年輕的羅伯斯庇爾畢業於巴黎大學法律系。羅伯斯庇爾平時刻苦學習,這一天,他拿着書到城外的一片小樹林裡學習,訓練自己的口辯能力,因為下周他要完成他的畢業法庭模擬。艱苦的羅伯斯庇爾邊啃乾麵包,邊想着自己的辯論題目。忽然羅伯斯庇爾聽到有一陣異響,他感到十分奇怪就向前去勘探。走到不遠處他便發現在一棵松樹下面,斜躺着一位少女,而且穿着一身白連衣裙,脖子上勒着一根繩子。羅伯斯庇爾膽子很大,上前去把這位女士的臉轉向自己,發現姑娘還沒斷氣,他便把姑娘脖子上的繩子解下來,救了這位姑娘。他問姑娘為什麼要尋短見,原來姑娘的母親生病了,姑娘去寺院給母親祈福,卻被調戲。因此她給了神父一巴掌,神父以侮辱上帝的罪名起訴到宗教法院,馬上要定她死罪。姑娘講訴完自己的經歷以後,羅伯斯庇爾便憤而起身,要為姑娘伸張正義。

由於人證物證俱在,羅伯斯庇爾的口才也十分了得,神父無可爭辯只得認罪,得到了應得的懲罰,這就是羅伯斯庇爾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從羅伯斯庇爾的故事中人們能夠看出,他是一位意氣風發、甚至有些狂妄自大的年輕人,這也會日後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治埋下伏筆。

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治

1793年5月26日,羅伯斯庇爾號召廣大人民起義,消滅國民公會中的吉倫特黨派。一個月以後羅伯斯庇爾當選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獨裁官,第二天就宣布對保王黨和歐洲反法國同盟宣戰,這也標誌着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治正式開始。

1793年7月13日,保王黨暗殺了馬拉,半個月之後公民公會唆使公安委員會開始追殺可疑分子,羅伯斯庇爾作為公安委員會的總指揮,實行雅各賓黨派的專政統治,史稱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治。成千上萬的無辜百姓被誣告、被殺害,不斷有人被送上斷頭台。公安委員會組成了革命軍,打着剷除內亂和驅除侵略者的旗號大肆屠殺不同政見的人。

當時法國的兩大政黨埃貝爾派和丹東派的領袖也被處死,羅伯斯庇爾還把他的恐怖統治重心放在教會方面。羅伯斯庇爾疑心很大,懷疑無神論們的不良動機。大肆捕殺教徒,燒毀無神論的論著和理論。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正是利用了法國龐大的國家機器,將被統治者們籠罩在恐怖之中,達到抬高自己壓制他人的目的。從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治可以看出,他的統治手段兇殘,雙手沾滿鮮血,屠殺無辜的民眾,做事不擇手段。 直到1794年法國發生了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被人們送上斷頭台,羅伯斯庇爾的死也代表着雅各賓派專政的徹底結束。

人物評價

羅伯斯庇爾是頗具爭議的一個人物,在羅伯斯庇爾的評價中,他既是法國大革命的拯救者又是法國恐怖的統治者。羅伯斯庇爾解決了法國的外憂內患,同時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採取的恐怖統治致使5.7萬人喪命,是他製造了法國血腥的革命羅伯斯庇爾的評價中指出他雖然犯過錯,但是他也有功勞,羅伯斯庇爾在法國大革命最危險的時候站出來,出台一些恐怖政策,既解決了國內的武裝叛亂,又解決了國內物價的飛漲。這些政策是無可厚非的,雖然有些不人道,但在法國大革命中卻是行之有效的,羅伯斯庇爾在這場大革命中樹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羅伯斯庇爾實行恐怖政治本來只是想維護法國的秩序,沒想到後來完全變成殺人的工具,有人在對羅伯斯庇爾的評價中稱他極端殘忍血腥,他的雙手沾滿了鮮血,殺人如麻、人人自危,他應該為死去的那些無辜人負責,他破壞了人們的宗教信仰。

客觀來講,羅伯斯庇爾是一位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他爾審時度勢,在該站出來的時候站了出來,抓住合適的時機挽救了法國,讓法國避免了封建王朝的復辟。雖然他的手段帶有血腥,不少無辜的人在他手下死亡。但總的來說羅伯斯庇爾功大於過,他是成功的。史學家稱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評價羅伯斯庇爾應該站在法國當時內憂外患的具體情況下,否則人們的評價將有失公允。

羅伯斯庇爾 墓碑

羅伯斯庇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十分重要的領袖人物,他是雅各賓黨派政府的首腦。以他為代表的雅各賓上台統治以後,羅伯斯庇爾便開始瘋狂的報復行為,以前得罪過他的人,和他政見不一的人,都被冠以國家公敵的名義,開始亂捕濫殺,短短一年之內竟然殺了成千上萬的人,之後熱月革命爆發,羅伯斯庇爾不久被送上了斷頭台。那麼羅伯斯庇爾墓碑上面,都有哪些內容呢?法國人民的幽默,體現在每一個地方,在羅伯斯庇爾墓碑上面寫着這樣的一行字:本人,羅伯斯庇爾,長眠於地下,東來西往的人啊,不要為我哭泣,如果我活着的話你們一個也別想跑。

根據羅伯斯庇爾墓碑上的記載,現在的人們分為了兩派,一派持批判態度,認為他太自信也太過理想,缺乏真正的行動能力。而另一派人卻支持羅伯斯庇爾,認為他能夠看清楚形勢,能夠針對形勢做出相應的對策。羅伯斯庇爾墓碑上的墓志銘,主要是寫他恐怖統治時期的種種問題。重點指出在他的恐怖統治時期,數以萬計的無辜人民被殺害,逮捕。無論如何,羅伯斯庇爾在法國的歷史上影響不可估量。甚至到了19世紀,歐洲還有不少革命者,懷着對羅伯斯庇爾的敬意來瞻仰羅伯斯庇爾墓碑。但是還有一些反對者認為,雅各賓派的專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政黨專政的前身。

視頻

法國大革命 馬克西米連·佛朗索瓦·馬里·伊西多·德·羅伯斯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