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網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網巾
來自百度貼吧的圖片
網巾

中文名稱 :網巾

外文名稱 :Network towel

相 關 :混元巾

用 途 :明代成年男子用來束髮的網子

網巾明代成年男子用來束髮的網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 由於"人無貴賤皆裹之",網巾也是明代最沒有社會等級區分功能的服飾, 從明代禮制,服飾消費或日常社交等方面,處處可見網巾的蹤跡。因此網巾雖小,其承載的明代社會文化意涵卻極為豐厚。網巾一般多用黑絲、馬尾、棕絲等材料編織而成,萬曆年間轉變為人發、馬鬃編結。受明代冠服制度的影響, 朝鮮、 越南、琉球國等等國家也使用網巾。 朝鮮以網巾繫繩之圈分辨身份。 1980年,網巾製作技藝列入韓國第66號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定傳承人李受汝。 2001年,韓國文化財產廳製作了網巾製作紀錄片。

起源發展

網巾,是一種以棕絲或絲吊編制而成的網罩。它原本為道服,這種形似魚網的巾飾,網口多用布帛為邊子。邊子旁綴有一對金屬圈,並用適當粗細的絲繩貫於當中。

用法

用時將網口擴大,罩於頭 上,使頭髮全部歸於網內,再拉緊絲繩,分別收緊網口,起到束髮 作用。在網巾的頂端有一小孔,此孔是供髮髻穿過使用的,製法如同網中的下口,髮飾穿過後,即可將網口絲繩收緊。

寓意

明人將此 巾與現行統治結合起來,引申出"盡收鬃(中)?(華)"的意蘊,賦 予"一統天下"、"一統山河"、"一統天和"的文化寓意。這種不分貴賤,皇帝庶卒皆可佩戴的網巾,一般不單獨使用,多用作各種冠帽巾里內束髮之用。但這多指官宦士紳,而廣大勞動者卻不拘此禮,他們為勞作方便,也有直接戴於頭上的。

歷史

自洪武年間詔用網巾始,此巾沿用多年,後至明末熹宗 天啟年間,網巾形制才有所變化,省去r上口絲繩,只束下口,時 名為"懶收網"。

歷史記載

  • 《天工開物》一書的插圖中,便有以網巾直接束髮的勞作者人物形象。
  • 《七修類稿》:太祖一日微行,至神樂觀,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何物也?"對曰:"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明日,有旨召道士,命為道官。取巾十三頂,頌於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裹之也。
  • 《三才圖會》:國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風,乃以絲結網以束其發,名曰網巾,識者有"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語。
  • 《天香閣隨筆》:網中之初興也,以髮結就,上有總繩拴緊,各曰"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
  • 《蚓庵瑣語》:其式略似漁網,網口以帛緣邊,名邊子。邊子兩幅稍後綴二小圈。用金玉或銅錫為之;邊子兩頭各系小繩,交貫於二圈之內,頂束於首,邊於眉齊。網顛統加一繩,名目網帶,收約頂發,取一綱立而萬法齊之義。前高后低,形似虎坐,故總名虎坐網巾……至萬曆末,民間始以落髮、馬鬃代絲。舊制府縣繫囚,有司不時點閘。天啟中,囚苦倉卒間除網不及,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懶收網,便除頂也。民或效之,然縉紳端士不屑也。予冠時,猶目懶收網為囚巾,仍用網帶。十餘年來,天下皆戴懶收網,網帶之制遂絕。

網巾起源

明代以前,網巾並不流行。到了明代初年,經朱元璋以朝廷命令全國成年男子都戴網巾,才蔚為一種特殊的服飾。這全是因為這位皇帝的"語言拜物",在男子頭上發展輝煌了三百多年。網巾,與今日婦女戴的發網、發套相似。只是明代的網巾,網頂不封頂,據王逋《蚓庵瑣語》中介紹,男子戴的網巾,兩頭是直通的,像一個網筒,上小下大,兩頭都有網繩,可以紮緊。上口束於首,下口則與眉齊。上口露出的髻頂,便於橫插綰髮的簪子。為什麼朱元璋能情有獨鍾地愛上這個玩意兒呢?原來是道士說的網巾"用以裹頭,則萬發俱齊"這句話,刺激了他的神經。他很相信語言拜物,"萬發俱齊",可以比擬萬事俱備,萬法一統,總之,這個網巾可以同"王朝保久遠,國運求永昌"聯繫起來。如果全國男子都戴上網巾,如同全國罩上了一個大網巾,萬民都像萬發那樣遵守國法,人人歸順,不就能天下太平,統治萬世了嗎。有趣的是,當時有些人,竟將朱元璋的想法加以發揮,又說得非常切合。如王圻的《三才圖會》所記:"國朝初定天下,改易胡風,乃以絲結網以束其發,名曰網巾,識者有'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語。"李介的《天香閣隨筆》中,也記:"網中之初興也,以髮結就,上有總繩拴緊,各曰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真有如此的神力,似乎喇叭也吹得太響亮了。到了天啟時期,一些囚犯最討厭的便是遇事來不及除下頭上的網巾,往往把上口的網帶拉掉,只繫緊下口。這種做法叫做"懶收網"。後來,不少百姓也都學着樣。朱元璋初意是將網巾用於"萬發俱齊",到了明末,網巾演進為上口敞而下口束的"懶收網"。[1]

視頻

漢服中網巾使用教程:帶上感覺自己更帥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