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緣分與命運(季羨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緣分與命運》中國現代作家季羨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緣分與命運本來是兩個詞兒,都是我們口中常說,文中常寫的。但是,仔細琢磨起來,這兩個詞兒涵義極為接近,有時達到了難解難分的程度。

緣分和命運可信不可信呢?

我認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我決不是為算卦相面的「張鐵嘴」、「王半仙」之流的騙子來張目。算八字算命那一套騙人的鬼話,只要一個異常簡單的事實就能揭穿。試問普天之下――番邦暫且不算,因為老外那裡沒有這套玩意兒――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孩子有幾萬,幾十萬,他們一生的經歷難道都能夠絕對一樣嗎?絕對地不一樣,倒近於事實。

可你為什麼又說,緣分命運不可不信呢?

我也舉一個異常簡單的事實。只要你把你最親密的人,你的老伴――或者「小伴」,這是我創造的一個名詞兒,年輕的夫妻之謂也――同你自己相遇,一直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經過回想一下,便立即會同意我的意見。你們可能是一個生在天南,一個生在海北,中間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偶然的機遇,有的機遇簡直是間不容髮,稍縱即逝,可終究沒有錯過,你們到底走到一起來了。即使是青梅竹馬的關係,也同樣有個「機遇」的問題。這種「機遇」是報紙上的詞,哲學上的術語是「偶然性」,老百姓嘴裡就叫做「緣分」或「命運」。這種情況,誰能否認,又誰能解釋呢?沒有辦法,只好稱之為緣分或命運。

北京西山深處有一座遼代古廟,名叫「大覺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流泉,有三百年的玉蘭樹,二百年的藤蘿花,是一個絕妙的地方。將近二十年前,我騎自行車去過一次。當時古寺雖已破敗,但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憶念難忘。去年春末,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歐陽旭邀我們到大覺寺去剪彩。原來他下海成了頗有基礎的企業家。他畢竟是書生出身,念念不忘為文化做貢獻。他在大覺寺里創辦了一個明慧茶院,以弘揚中國的茶文化。我大喜過望,準時到了大覺寺。此時的大覺寺已完全煥然一新,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玉蘭已開過而紫藤尚開,品茗觀茶道表現,心曠神怡,渾然欲忘我矣。

將近一年以來,我腦海中始終有一個疑團:這個英年歧嶷的小伙子怎麼會到深山裡來搞這麼一個茶院呢?前幾天,歐陽旭又邀我們到大覺寺去吃飯。坐在汽車上,我不禁向他提出了我的問題。他莞爾一笑,輕聲說:「緣分!」原來在這之前他攜夥伴郊遊,黃昏迷路,撞到大覺寺里來。愛此地之清幽,便租了下來,加以裝修,創辦了明慧茶院。

此事雖小,可以見大。信緣分與不信緣分,對人的心情影響是不一樣的。信者勝可以做到不驕,敗可以做到不餒,決不至勝則忘乎所以,敗則怨天尤人。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裡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1]

作者簡介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併入臨清市)。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

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

曾在濟南三合街小學、濟南一中山東大學就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1984年研究所分設,改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和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著作已經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糖史、葉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必須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羨林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內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討論,也貫徹着這一思想。季羨林將人類文化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至今的歐美文化體系,而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季羨林表達的是一種歷史的、宏觀的看法,也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

季羨林自1946年從德國回國,受聘北京大學,創建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中國東方學有季羨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實為中國東方學之福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