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編木拱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征討日爾曼人的羅馬皇帝、天才軍事工程師達芬奇、偷渡加州的日本船匠、中國宋代獄卒和《清明上河圖》的繪者、閩浙山民、挪威木匠、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師……他們之間會有什麼樣的交集?——在這本特殊的「偵探故事集」中,他們「想」到了一起。

編木拱橋,一種奇特、罕見的橋樑形式,卻又不斷閃現在人類歷史的各個時間、不同角落。它的「普世的獨特性」,是一把理解人類建築文明的鑰匙。

這是一部嚴肅的建築史學專著,亦是一程妙趣橫生的「尋寶之旅」。作者歷時十二載,入深山渡重洋、揮斧子扛木頭,涉獵多語種文獻古籍,窮極各種學術手段,去尋找編木拱橋的答案。

本書聚焦於「編木拱橋」,一種用木材交織起拱的結構形式、在人類歷史上罕見而非凡的橋樑建築。儘管特異,編木拱橋廣泛存在於不同建築文明、歷史時期中,並在各個文化語境中被視為獨創或特例。這種「普世的獨特性」,使它成為人類文明中的一種奇特的建築現象。

本書將探討來自不同時間與空間的編木拱橋,講述它們的故事與歷史。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上下兩篇設計為五個獨立的「故事」鏈環,分別涉及意大利、日本、中國宋代和明清以降的橋樑案例或學術史。筆者化身為一位「偵探」,引導讀者觀察各異的橋樑案例、解讀不同的匠師頭腦、體驗不同的文化歷史。每一段時空敘事都是獨立的,圍繞着相同的內核:它們如何誕生於世?又因何等的原由、以何等的姿態生長於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而在結論篇,五個獨立的鏈節將終於聚合在一起,「召喚神龍」。

以編木拱橋作為一條引路的紅線,我們將深入踏足於多種不同文化的腹地,觀覽眾多通常的「旅行指南」不會提及的異常景觀。當我們將在所有這些從不同的目的地發掘的寶藏展放在一起,它們魔法般地構成了一幅更為宏偉的視圖:一張以構造思維為核心的人類歷史地圖、一部特殊的技術史與社會史。


作者簡介

劉妍,建築歷史學者,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考古學專業工學博士、東南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工學碩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工學學士。著有專著Woven Arch Bridge: Histories of Constructional Thoughts(Routledge,2021)。現執教於昆明理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原文摘錄

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沒有直接的技術傳播的情況下,僅以遊戲式編木拱橋概念的啟發,編木拱橋的每一次被重新「發明」,都一定存在着形式與構造上的差異,深刻烙印着當地環境、歷史的影響,因之應被視為一次全新的技術演化。正如我們看到的,閩浙的木拱橋與汴水虹橋、與中國西北以及中南地區的編木拱案例(詳見第92~94頁),有着鮮明的形式和構造差異。這正是因為每一次木拱橋的被「發明」,這顆種子的發芽,都要從本地的地理、歷史、社會環境中吸取營養,從而生長出(有可能全然)不同的形貌。技術史的起源問題,從來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現身,而一定是本地經濟史與文化史的一個組成單元。 在現代結構學中,「梁」和「拱」是一組對立的概念,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結構內力模式。梁是受彎構件,通過內部產生彎矩和剪力來傳遞外力,軸力可以忽略不計。受彎的本質是材料的一側受壓一側受拉。而拱結構的本質是受壓構件,以壓應力作為軸力來傳遞外力。理想的拱結構通過合理的拱軸線設計,可令結構中僅存有壓應力而不存在拉應力,因此亦無彎矩。 此外,拱結構會對外產生側推力,即在拱腳與地面的接觸位置,會對地面形成外向的推力,拱腳處需要足夠牢固的基台,提供與之相反的內推力,拱身砌體才不會坍塌。當拱高度下降時,其推力也會增大,亦會需要更強大的反向推力作支撐。

書評

(如果)我來定位:

本書是以作者的博士論文為基礎擴展而成,以「編木拱橋」為研究對象的一本結構科學(橋樑史)-技術史(建造史)和人類學-社會學交叉的一部著作。也因此本書最突出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即在於原本在技術史的範疇的一種歷史上特有的橋樑類型的研究被作者在紮實的「建築考古學」的基礎上,結合了豐厚的文獻,通過對宏觀歷史到微觀家族,以至匠作體系的回溯,呈現出背後的「文化」價值,相信讀過的人都會被這樣看起來僅僅是一座橋背後所具備的文化/歷史/地方/遺產意義所震撼。

(如果)我來理解:

不同於社會科學研究常用的套路:首先構造出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可能建立在一系列經典理論之上,比如x柯、x伏爾、x圖爾,會詳細argue出為什麼這樣,以及這樣的意義等等所有嚴密的邏輯條件;隨後是幾個案例或者是一個主題的幾個部分或者分類的幾個項目,這幾個案例(部分/項目)的寫作會相對嚴密的置於預先構造出的框架之下;最後得出結論。

寫作結構/內容角度,本書的作者直接呈現了四個案例(實際上也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1. 凱撒(第一章一);達芬奇(第一章二);2. 日本圓月橋(第二章);3. 虹橋(第三章);4. 閩浙編木拱橋(第四到八章)。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果未能明確的證明凱撒和達芬奇橋之間的聯繫,就如同虹橋和閩浙編木拱橋之間並無明確的聯繫一樣,那麼應該算是倆案例。此外,虹橋一章雖然且算案例,但實際是一部中國木拱橋學術史的回顧,甚至可以理解成中國木拱橋史學史。此外的此外,誠如本書的書名,這四個案例通過明確的詳略明示了本書的主體,閩浙編木拱橋是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其餘的三個案例連帶中國木拱橋的學術史回顧都可姑且充作國內學術寫作體例中的「文獻綜述」部分,此功能以外,這三個案例還有趣的將閩浙木拱橋的時間拉長,空間拉大,的確有「雲圖」的味兒。

方法角度,除了圓月橋、如龍橋考古等章節展現出的「建築考古學」方法(「細緻」且「鈍感力」十足的測繪和記錄導致了本文好幾處推理般的寫作段落)外,本文引用了縱貫德文、法文、英文、日文和中文的大量各個時期的出版物、圖檔以至於族譜等各類文獻,作者將它們進行了合理的組織進行了很清晰的寫作表達,這部分也稱之為「文獻考古」。

(如果)我來好奇:

1. 當並置了凱撒-達芬奇-日本-宋代-明清至今的閩浙之後,它們之間的聯繫和流傳自然是每個人都好奇的地方。儘管作者明確的陳述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普世的獨特性」,然而這個問題也許足夠的重要值得更多的論證(考證)和筆墨。普世的獨特性足夠凝練,但也許讀者會有更多的些許的心有不甘?

2. 橋樑所在的區位和選址應也有更多的筆墨,而這部分需要有更豐富的調查和研究,橋樑應該是一個聚落生活和生產網絡的一部分,它的位置,結合了各類型的流線和風水以及自然規律的考慮也許足夠玩味。

3. 建築學看傳統總有那麼些「批判的地域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劣根:如果解決了編木拱橋的部分不足,是否有可能形成更多的編木拱橋的優勢?

4. 建築考古學的方法是什麼?

5. 注意到書中部分編木拱橋橋面上存在彩繪顏色,這部分有何講究?

6. 本書所完成的研究以及寫作已然值得敬佩。但與詳實的本書主要部分相比,如四個案例的寫作,閩浙編木拱橋的文獻考古以至於如龍橋的測繪的「建築考古學」中呈現的豐富的史料和測繪以及其中發現的問題進而的推斷,本文的結論部分相對薄弱,對四個案例的「普世的獨特性」,細分類型,原型的回溯猜想,東西方結構思維的對比等總結看起來略有遺憾(只是對比起來對比起來),具體而言,比如,編木拱橋既然已經不在桁架分類之列,那麼對桁架的討論以及東西方結構思維的對比似乎也並沒有存在的必要;

7. 編織對於建築學而言是個G點,森佩爾!

8. 本書的研究堪稱完美,除了從一個精微的對象以小見大到一個遼闊的歷史和文化外,對於建築學當前的研究(建築學的建築設計理論、建築歷史理論以及建築技術理論的極端分裂而言)堪稱是一次羞辱,因為本書近乎完美的結合了設計理論、歷史以及技術。 [1]

參考文獻